(1)韩国济州岛玄武岩柱状节理
(2)中国台湾野柳地质公园的海蚀风化地貌
(3)中国台湾野柳地质公园的蕈状岩
(4)新疆西准噶尔晚泥盆世的火山碎屑沉积岩,由灰紫色和灰绿色相间的沉凝灰岩组成。
(5)新疆西准噶尔“红山”--紫红色的深海放射虫硅质岩构成了山包的主体,远远望去像一座座被染红的山包。
(6)河北秦皇岛新元古代龙山组石英砂岩中发育的小型正断层,左侧的断层上盘相对下降。
(7)现代沉积物中的泥裂和雨痕,摄于新疆西准噶尔地区。
(8)西准噶尔地区硅质岩中发育的紧闭型褶皱。
(9)云南碳酸盐岩地区的石林地貌。
(10)鄂北地区中生代的河道相沉积物--巨厚层的砾岩,砾石分选、磨圆较差,成分复杂。
(11)西准噶尔地区的紫红色薄层状放射虫硅质岩。
(12)武汉下志留统坟头组粉砂岩表面的虫管化石,一种遗迹化石。
(13)西准噶尔地区的枕状玄武岩,枕间被方解石充填。
(14)武汉地区下志留统坟头组内的波痕现象,已经表面的遗迹化石。
(15)安徽北部上寒武统三山子组的白云岩,表面发育刀砍纹构造,风化面呈砂糖状,很像砂岩。
(16)西准噶尔下石炭统中的复理石相沉积,主要由薄层状粉砂岩组成。
(17)安徽北部上寒武统炒米店组中的竹叶状灰岩,上为断面,下为层面,为尚未固结的灰岩软泥遭受风暴打碎,再沉积形成。
(18)西准噶尔地区上石炭统中的软沉积变形构造,硬币处岩石层理发生肠状扭曲,而上下地层均平整,尚未固结的沉积物在遭受海底地震或海啸时,由于失稳发生滑塌而造成。
(19)西准噶尔晚泥盆世煤系地层中的褶皱。
(20)强烈劈理化的泥质粉砂岩,岩石犹如刀片一般,摄于西准噶尔地区。
(21)角度不整合现象--下部倾向照片左侧的岩层为石炭系的粉砂岩,上部近水平的为白垩系的砂砾岩,摄于西准噶尔。
(22)平行不整合现象--下部灰色的为下志留统坟头组粉砂岩,上部为上泥盆统五通组石英砂岩,之间存在红褐色的古风化壳和底砾岩,摄于武汉地区。
(23)西准噶尔地区下石炭统粉砂岩中的钙质结核。
(24)西准噶尔晚二叠世的磨拉石沉积,巨厚层的砾岩中包含了成分复杂、分选磨圆较差的砾石,代表了快速堆积的特点,常是造山运动的沉积标志。
(25)西准噶尔地区中生代河湖相地层中的大型交错层理。
(26)火山岩中的柱状节理,摄于西准噶尔。
(27)三峡地区早志留世的笔石相页岩,表面密密麻麻的全是笔石化石,代表了水体宁静、滞留的深水环境。
(28)三峡地区奥陶纪灰岩中的角石横截面,比较有意思的是横截面下部被沉积物充填,上部是重结晶的方解石,在地层中可以用来判断地层的顶底面,有方解石的部分代表当时壳体中的空洞,在后期成岩中被碳酸钙溶液渗入重结晶形成的,因此有方解石的一侧代表了地层的顶面。
(29)镜眼虫科三叶虫的蜕壳标本化石,镜眼虫科没有面线结构和活动颊,所以蜕壳方式和大多数三叶虫不同,而是头甲和胸尾之间裂开。
(30)西准噶尔晚泥盆世砂岩中的球形风化现象。
(31)武汉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灰岩中的断层擦痕。
(32)武汉地区晚泥盆世五通组粉砂岩中的石松类植物茎干化石。
(33)武汉地区晚泥盆世五通组石英砂岩中的遗迹化石。
(34)武汉地区早志留世坟头组粉砂岩表面的波痕。
(35)气孔-杏仁状玄武岩,摄于西准噶尔。
(36)西准噶尔晚石炭世火山岩中的球形风化现象。
(37)西准噶尔晚石炭世陆相细砂岩中的羽状交错层理,代表水流方向发生了改变。
(38)西准噶尔地区晚志留世的复理石相沉积,由薄层泥质粉砂岩和细砂岩互层组成,其中含丰富的深水相遗迹化石。
(39)西准噶尔中志留世的介壳灰岩,内部含丰富的腕足类化石。
(40)广西南丹地区典型的泥盆纪南丹型沉积物,由黑色富有机质的泥岩组成,其中含大量的浮游或游泳类的生物化石。
(41)武汉晚泥盆世五通组石英砂岩中的缝合线构造。
(42)武汉地区中二叠世茅口组硅质岩中的褶皱。
(43)安徽北部早-中奥陶世马家沟组白云质灰岩中的缝合线构造。
(44)武汉晚泥盆世五通组砂岩中的假层理构造。
(45)白云岩中的石盐假晶,摄于云南丽江。
(46)安徽北部第四纪洞穴堆积物中的砂姜结核。
(47)向斜山,摄于安徽北部。
(48)湖北大冶二叠纪灰岩中的硅质条带。
(49)安徽北部马家沟组白云质灰岩中的缝合线构造。
(50)湖北南部早志留世粉砂岩中的笔石化石。
(51)安徽北部含哺乳动物化石(白色部分)的新生代洞穴堆积物。
(52)安徽北部晚寒武世炒米店组中的鲕粒灰岩。
(53)安徽北部炒米店组中的叠层石(纵切面)。
(54)灰岩(上)和岩浆岩(下)表面的假化石--树枝石,摄于安徽北部。
(55)湖北黄石地区二叠纪含菊石化石碎片的黑色泥岩。
(56)灰岩裂隙中的方解石,摄于安徽北部。
(57)广西南宁古近纪湖相沉积物及其中的龟鳖类骨板化石。
(58)武汉晚泥盆世五通组石英砂岩中的交错层理。
(59)曲流河,摄于西准噶尔。
(60)西准噶尔晚石炭世的安山玢岩,白色巨大的斑晶为斜长石。
(61)安徽北部晚寒武世炒米店组的大涡卷状叠层石,横切面。
(62)西准噶尔地区志留纪的珍珠岩,一种酸性火山岩。
(63)广西武宣中泥盆世含丰富珊瑚、苔藓虫化石的泥灰岩。
(64)石英云母糜棱岩(锤头上方暗色薄
(65)看似背斜 实是向斜
(66)瘤状灰岩——深水碳酸盐岩
(67)甘肃临泽县境内发现了最为集中的丹霞地貌群。
(68)砂岩的盐风化:一种差异风化现象
(69)破火山口的边缘,图尔卡纳湖
(70)硅化木 新疆
(71)硬石膏层中被溶解扩大的节理
(72)美国barnett页岩露头
(73)缝合线构造(重庆北碚)
(74)福建漳浦县前亭镇滨海一带——火山六角柱状节理
(75)蛇形弯曲
(76)蛇绿岩套 新疆
(77)蛇绿岩套 新疆
(78)蛇绿岩套 新疆
(79)贵州东南,断层和牵引背斜,海相
(80)西藏,冰舌
(81)西藏319线,小型扇体
(82)西藏,角峰
(83)辫状河
(84)透镜体
(85)重力流底部的典型冲刷面
(86)野外褶皱1
(87)重庆黔江正阳角度不整合
(88)重庆云阳背斜
(89)重庆云阳向斜
(90)野外褶皱2
(91)野外褶皱3
(92)野外褶皱4
(93)钨锡小矿体
(94)震旦系灯影组云岩中的葡萄花边构造
(95)铜川川口
(96)铁质结核
(97)露头红页岩
(98)青海日月山前白垩系河流三角洲剖面
(99)青海化隆第三系丹霞地貌
(100)页岩野外露头
(101)页岩露头
(102)魔鬼城雅丹地貌
(103)魔鬼城雅丹地貌
(104)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冰川遗迹
(105)黄山——花岗岩群
(106)变形砂体全貌(通过上次与几位老师一起野外考察,才知这类现象可能是构造变形引起的,但也不排除是软沉积物变形现象,在这里暂且称它为变形砂体吧)
(107)变形砂体内不显层理
(108) 变形砂体表面见明显擦痕
(109) 变形砂体与围岩之间的关系,围岩有向上被拖拽的痕迹,围岩中可见呈水平状的薄层砂岩
(110)与上述大型变形砂岩体不足一米处可见另一与地层斜交的小型变形砂体,砂体表面仍可见擦痕
(111) 小变形砂体表面擦痕细部特征
(112)小变形砂体向上变细尖灭
(113)在同地层另一剖面点也见类似变形砂岩“脉”,岩“脉”呈弯曲状延伸,向上逐渐尖灭
(114)岩脉内部不显层理,围岩中呈水平状不知不原始层理还是构造活动形成的劈理?
(115)上述岩脉局部放大,表面具擦痕
(116)另一小型岩脉向上尖灭变细,与围岩间界限截然
(117) 另一小型岩脉,下部弯曲变形,其尖部明显变细似楔状插入围岩
(118) 在延长组砂体中看到的大型构造现象,具构造现象地层之下砂层呈水平状,发育环带构造
(119) 这个不完整的圆环状砂体肯定是构造变形形成的,但其上部究竟是被如何截切掉的呢?在照片左侧可见呈X型的剪切面
(120) 沿地层追索,构造变形逐渐变得不十分明显
(121)沿剖面追索,可见构造变形砂体的疑似枢纽部位
(122) 岩石节理发育,部分节理缝见可疑的有机质残留
(123)在剥落的岩层地面可见负载构造
(124)构造变形下部地层节理发育,沿节理发育球状风化(扩散环)
(125)砂岩具近圆形的扩散环
(126)这块砂岩具环带构造,沿岩石边缘见假化石“树枝石”(由氧化锰饱和溶液沿岩石
(127)整个剖面大部分砂岩沿节理及破裂缝被氧化锰(?)侵染
(128)砂岩裂缝壁附着一层黑色氧化锰(?),局部可见微球粒状氧化锰
(129)厚层砂体顶部砂岩呈鲜艳的黄色
(130)氧化锰(?)呈薄层状沿节理或裂缝壁分布
(131)沿裂缝及节理缝分布的氧化锰(?)
(132)部分裂缝壁可见氧化锰与方解石共同生长
(133)砂岩中的钙质结核被氧化锰(?)所包裹
(134)沿岩层缝隙及裂缝壁分布的氧化锰(?)
(135)部分裂缝壁氧化锰相对富集,呈微细的球粒状集合体,其中可见少量较纯的黑色氧化锰斑点
(136) 将照片10的标本用刀片剥下的粉末在反射光下观察,其中黑色部分具强的金属光泽,灰色部分呈鲕状
(137)沿部分裂缝壁可见氧化锰与钙华共生
(138)唐王陵砾岩露头特征,含巨大漂砾和可疑的冰坠石
(139)磨圆度差的巨大砾石,尖头向下,砾岩中砾石含量低于基质含量
(140)砾石大小悬殊,分布杂乱
(141)巨大砾石周边基质发生塑性变形
(142)富含基质的泥砾岩之下见厚层状具粒序递变的砾岩层
(143) 具粒序递变砾岩层中砾石长轴多顺层分布,砾岩填隙物为细砾及粗砂
(144)在庄河沟山梁上看到的唐王陵砾岩层中的巨大砾石,砾石高约2.6 m
(145)庄河沟口中奥陶统地层露头
(146)在沟内砖石中看到沿断裂缝冲填的碳酸盐脉,与奇石市场买的“肉石”非常相似
(147)在野外看到的原始状态的“肉石”
(148)庄河沟沟口中奥陶统砾屑灰岩
(149)庄河沟沟口中奥陶统生物灰岩
(150)庄河沟沟口奥陶系地层大型褶皱变形
(151)现代河流中的流水波痕
(152)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和楔状交错层理,单层系厚度变化较快,底界面为下凹的槽状冲刷面,细层平行于层系的底界面。由大型不对称的新月型或舌形沙波迁移而成
(153)平行层理,细层平直,并与层面平行,砂岩中含有铁质而显红褐色
(154)现代砂质沉积物中的风成槽状、楔状交错层理
(155)低角度交错层理,细层倾角小于10°,层面富含炭屑
(156)应该属与重力作用有关的变形构造
(157)下部为水平层理,上部为沉积期受到干扰后形成的小型拖移爬升沙纹交错层理.
(158)大型楔状交错层理,层系呈楔状,细层与层系面近于平行,相邻层系中,细层倾向相反
(159) 局部变形的槽状及低角度交错层理
(160)低角度槽状交错层理(红笔处)与楔状交错层理(右上角)
(161)低角度交错层理,层系界面为略微向下凹,细层与层系的底界面斜交并收敛
(162)下部为沙纹交错层理,层系界面平坦,细层呈水平状,略向下收敛,向上渐变为楔状交错层理
(163) 沙纹交错层理,细层与层系下界面斜交并向下收敛,水流方向由右向左
(164)沙纹交错层理,层系下界面呈不明显的勺状,细层与层系下界面斜交并向下收敛,是在弱的水流条件下,由舌状沙纹迁移而成.
(165)板状交错层理(黄标尺上端所指处)
(166)中部为沙纹层理(钱币所在层系),上部为平行层理。沙纹层理层系下界面也成向下凹的勺状,与槽状交错层理所不同的是但没有冲刷面,细层与层系下界面斜交并向下收敛,是弱水流条件下由沙纹迁移而形成的
(167)中部为槽状交错层理,上部为平行层理
(168) 接近对称的浪成波痕,波脊圆滑,波痕脊线近于平直
(169)大型楔状交错层理,层系呈楔状,细层与层系界面近于,相邻层系中,细层倾向相反平行
(170)中部为板状交错层理,层系界面近于平行,下界面具侵蚀面,细层向同一方向倾斜
(171)大型楔状交错层理,层系成楔状,细层与层系界面近于平行,相邻层系中细层倾向相反
(172)风蚀后的沉积构造
(173) 楔状交错层理,层系成楔状,细层与层系界面近于平行,相邻层系中细层倾向相反,砂岩中含有铁质,经风化后显紫红色
(174)下部为板状交错层理(下部层系界面看不见),向上渐变为楔状交错层理
(175)大型楔状交错层理,层系成楔状,细层大致平行于层系底界面
(176)额济纳旗沙漠中由风力作用形成的小沙脊
(177)保德扒楼沟山2底砂岩中的泄水构造
(178)胡基台剖面奥陶系樱桃沟组重力流沉积中的粒序递变现象
(179) 由差异风化显现出来的透镜状交错层理,其特点是砂质透镜体被包裹在泥质沉积物中,砂质透镜体内发育有良好的前积细层,细层倾斜大多为单向的。这种层理是在水流或波浪作用较弱、砂质供给不足,并且泥质的沉积和保存较砂质有利的条件下形成的
(180)大型板状交错层理
(181)发育于三角洲前缘远砂坝中的平行层理
(182)窟野河剖面长7 席状砂岩中水平层理
(183)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层系的上、下界面平直,呈板状,厚度较稳定,层系下界面有冲刷,细层倾角一般介于15~25度之间。是在流水或风力的作用下,由沙浪迁移所形成的,在河流沉积之后最为常见
(184) 铜川玉华宫景区内直罗组砂岩与白垩系砾岩不整合接触,直罗组砂岩(右侧砂柱)中发育大型风成楔状交错层理
(185)下部为大型板状层理(下层系界面看不到),上部为平行层理
(186)大理河剖面延长组长1,重力流砂岩层底面的槽模、皱痕与沟模的复合
(187)地表的球状风化或叫“李泽网格环”
(188) 红色箭头上方为 爬升纹层
(189)为照片124的左侧延伸部位,为拖移爬升纹层,后一个层系叠置在前一个层系之上
(190)爬升沙纹交错层理 ,靠上部地层中含变形的不协调岩块。 爬升沙纹交错层理是由一系列相互叠置的波状细层组成的小型交错层理,常见于粉砂和粉砂质泥岩沉积物中,是由沙纹向前迁移的同时向上爬叠加积而成。产生的条件必须要有丰富的沉积物,特别是呈悬浮状态的沉积物,连续地供给水流或波浪,使沙纹不仅向前移,而且还向上增长而造成叠置系列。
(191)大型沟模,沟模是一种常见的印模构造,是指砂岩底层面上呈稍微凸起和下凹的平行直线状小脊和槽,是由水流托运某种物质时,在泥质层表面上留下的沟槽或擦痕,而后被上覆沉积物充填而形成的,其长轴方向平行于水流方向,常出现在浊积岩和冲积相沉积中。
(192)砂岩底层面上出现的瘤状槽模
(193)大型板状或槽状交错层理,向左侧略有收敛
(194)大型板状交错层理,间夹平行层理
(195)韵律层理, 由与层面平行或近于平行,数毫米至数厘米等厚或不等厚的两种以上岩性层的互层组成,可以有周期性变化的潮汐流形成,也可以由水动力条件的周期性变化而产生或气候条件的季节性变化所形成
(196)大型板状交错层理
(197)富平赵老峪中奥陶统具薄板状层理的灰岩,西北大学梅志超老师在实测剖面时形象地称其为页状灰岩,出现于深水沉积环境
(198) 产于富平中奥陶统赵老峪组的遗迹化石,很像杨式溥老师《中国遗迹化石》书中介绍的富平古网迹
(199)大理河剖面延长组长1地层下层面中的鱼类游泳迹--波形迹。 波形迹由一组独特的有一定波长和运动方向、近水平分布的波线组成,剥线形态为正弦曲线,常成对出现,同一种波线多少具有左右对称的特点,通常一组为两条,多时可见9条,偶尔也有仅一条的现象。这些波线的成因是鱼类靠近水底游泳过程中鳍或腹部凸起物在沉积物底层刻划而成。
(200)采自大理河剖面安定组的遗迹化石,很像杨式溥老师《中国遗迹化石》中的星瓣迹(未定种1),可能是觅食动物形成的遗迹在《鄂尔多斯盆地地质剖面图集》中曾被误认为是鱼粪化石
(201)延河剖面长8浊沸石胶结的麻斑砂岩,砂岩具楔状交错层理
(202)陕西富平赵老峪剖面中奥陶统灰岩层面上的一种层面构造
(203)陕西富平赵老峪剖面中奥陶统灰岩层面上的球状硅质结核
(204)陕西富平赵老峪剖面中奥陶统灰岩层面上的遗迹化石,很像是陕西古网迹
(205)陕西富平赵老峪剖面中奥陶统灰岩层面上的遗迹化石,可能也是一种古网迹
(206)陕西富平赵老峪剖面中奥陶统的遗迹化石,有点像脉网迹
(207)风化出来的叠层石
(208)发育在片岩中的磁铁矿体
(209)石英脉中发育的闪锌矿
(210)褶皱及轴面劈理
(211)石香肠构造,低压处充填了石英
(212)岩石节理面上的辉钼矿
(213)倒转褶皱
(214)叠加褶皱(看到两个进垂直方向的枢纽了吗)
(215)Z型褶皱,指示的相对运动方向如涂鸦
(216)花岗岩地区经常见到的“壶穴”,或者叫“锅穴”。有争议
(217)“壶穴”旁边的小凹坑
(218)环斑花岗岩,钾长石斑晶周围发育一圈斜长石,斜长石成分通常为更长石。因此又叫更长环斑花岗岩。其成因可能与岩浆混合或者岩浆结晶过程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有关。
(219)一种基性的伟晶岩
(220)缝合线~砾屑灰岩~热变质~变余
(221)照片中的圆圈圈,是叠层石的横截面,说明铅笔所在的这个面是原始的层面。
(222)基性岩~两组节理控制下的球形风化
(223)雾迷山组的 变质了的叠层石
(224)砂岩里的羽饰构造
(225)一组冲刷面
(226)粗砂岩里的板状交错层理
(227)波痕~各种样子的,灰岩里的。
(228)我觉得是石香肠构造夹在泥质条带灰岩里的一小层鲕粒灰岩大家看呢
(229)交错层理一组
(230)峨眉山玄武岩柱状节理
(231)青白口组白云岩里的遗迹,忘记叫啥了~朋友给说过来着,不是钢管在地上戳出来的
(232)石钟乳和石钟笋“接吻”了,嘿嘿
(233)燕山期花岗岩里的一小条伟晶岩脉
(234)一块带叠层石的砾石,是不是更萌
(235)夕卡岩中的辉钼矿
(236)硅质岩“掉”入灰岩之中
(237)铜矿化(孔雀石)
(238)磁铁矿体(黑色)
(239)夕卡岩(含少量磁铁矿)
(240)成块的黄铁矿
(241)黑云母大理岩发育强硅化,及“石英 辉钼矿”、“石英 黄铁矿”细脉
(242)真正的“斑岩”,许多搞矿床学研究的,岩石学基础并不扎实,例如花岗斑岩和斑状花岗岩分不清,且还造出“似斑状花岗岩”等不规范的称呼。
(243)砾石
(244)S型张节理~被石英脉所充填,有些没充填满的形成了水晶的生长空间。
(245)岩性呢 是一套浅层侵入—喷出岩~发现很多的杏仁体 当然少不了气孔,颜色看起来是个中基性的——我的方向是沉积 岩浆岩非我所长
(246)这是长实了的节理缝,挖得一塌糊涂,全是白色的石英脉岩,有些带晶面,但没有晶体。
(247)白云岩(白云石大理岩)中的刀砍纹:
(248)刀砍纹
(249)变形的杏仁
(250)缝合线
(251)千枚岩
(252)杏仁安山岩.由于现在位于断层带内,岩石多发育片理化,含较多绿泥石
(253)一种碱性花岗岩——钠铁闪石正长花岗岩.暗色矿物是一种碱性角闪石,细分为钠铁闪石
(254)辉长岩中的球状风化,球状风化通常发育在岩浆岩中.沉积岩有层理一般不会发育球状风化,所以沉积岩中的球球多是结核
(255)叠层石(这个小编超喜欢~)
(256)圆形的为叠层石的横截面
(257)这个不是小褶皱,仍是叠层石构造,相当于是一个剖面视角.叠层石顶部指向左侧,指示左侧是岩层顶面方向
(258)硅质条带白云石大理岩,差异风化使得硅质条带凸出
(259)含硅质条纹的白云石大理岩
(260)含石膏的灰岩,有没有很像杏仁构造的火山岩
(261)辉钼矿矿石
(262)漂亮的辉钼矿晶体,可惜现在价格低,很多矿山停产
(263)铜矿石,斑铜矿 少量黄铜矿
(264)火山岩中漂亮的杏仁,有些杏仁体成分并不单一
(265)60度共轭节理
(266)单斜构造
(267)干旱区风化作用,沙漠化的前奏?地层中褶皱清晰可见,根据画面中地层弯曲的形态,可以初步判断靠下面的地层部分向画面左侧相对运动,靠上部分相对向右侧运动
(268)干旱区流水侵蚀地貌
(269)花岗岩地貌
(270)碳酸盐岩地貌,直立岩层
(271)算是丹霞地貌吗?
(272)新疆帕米尔高原的洪积扇
(273)我们看到的平行的面状构造不一定就是层理
(274)褶皱枢纽,视线垂直于各个褶皱的枢纽走向
(275)褶皱枢纽,视线基本是顺着枢纽走向看过去
(276)平卧褶皱.枢纽和轴面都近水平的褶皱
(277)能看出图中的香肠构造么
(278)看到照片logo中字母所在位置有一呈圆形的粉色部分了吗,该圆形是花岗岩岩株(准确岩性应该是石英斑岩)斜着侵入上来的纵剖面的形态。这就是著名的栾川上房沟钼矿的上房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