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浩淼,势连天际”,这是古时人们对白洋淀的描述。白洋淀,古称掘鲤淀、西淀,后改名为白洋淀。其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与沧州市之间,属海河流域中大清河水系南支,面积33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6米,蓄水量13.2亿立方米,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被称为“华北明珠”。主要有潴龙河、孝义河、唐河、清水河、瀑河、府河、萍河、漕河、白沟引河等九条河流注入,其中,潴龙河是白洋淀补水最多的河流,平均径流量7.75亿立方米;唐河是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白洋淀属东部季风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553毫米,水面蒸发量很大,年蒸发量约2亿立方米,四季分明,气候特点显著。白淀泊有大小143个淀泊相连,其中以白洋淀、烧车淀、马棚淀、羊角淀、池鱼淀、石塘、小北淀等七个淀面积为主,而白洋淀面积最大,约20000亩。2017年,中央在此画了一个“圈圈”,设立了河北雄安新区,后白洋淀大部为雄安新区所辖。
白洋淀位于海河水系流域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平原洼地中,对维持华北地区生态系统平衡、调节京津冀地区气候、改善温湿状况、补充地下水源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人类活动加剧、全球气候变化、湖体地形变化、降水减少、气候变干燥、环境污染、上游河流大兴水库等因素影响,白洋淀面积缩减幅度较大,建国后曾多次干涸,最后一次发生在1982年,直到1988年大雨才使白洋淀湖区水源恢复,成为了5A级著名旅游胜地。
多年来,白洋淀一直面临干涸的威胁,像漕河、瀑河等下游早已断流,已不是什么新闻,河床干涸多年 。为了“华北明珠”、“华北之肾”白洋淀不再干涸,我们把目光放在了“母亲河”黄河身上,这就是著名的“引黄入冀补淀”工程 ,方案是:自河南省濮阳市渠村引黄闸取水,全部为自流引水,经东风干渠、支漳河、老漳河、小白河等,流经河南、河北两省26个县市,长度482公里,总投资42.4亿元,设计年引水总量7.4亿立方米,最终引水进入白洋淀。这两年该工程竣工,以多次向白洋淀补水,总补水量已达1.8亿立方米以上,减缓了白洋淀面临干涸的威胁,但是形势依然严峻,因为白洋淀年蒸发量约2亿立方米左右,也只能维持补给量与蒸发量的平衡,使白洋淀面积不在面临继续缩小的“尴尬”局面。
大家是否还记得“引黄济淀”工程呢?是的,从1996年开始,该工程从山东临西段黄河下游取水,途经邢台、衡水、沧州三个市,最终注入白洋淀,全长399公里,目的是引黄河水到白洋淀、衡水湖、大浪淀补水,改变这些湖泊缺水危机,先后多达六七次调水,有效控制了白洋淀因缺水面积缩小干涸的局面,对调节华北平原生态系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有些人会问:“为什么是引黄河水入白洋淀,而不是用南水北调的水呢?”
其实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从黄河取水给白洋淀了,长江也已经开始发挥其“南水北调”工程的作用,也开始为白洋淀调水。黄河,我国第二长河,虽然年平均径流量为580亿立方米,但近些年黄河下游经常断流,其原因如下:一、是因为黄河流域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冬春季节降水少,入河水量较少;二、是因为黄河下游是地上河 ,没支流汇入,几乎没有地下水补充,水源匮乏;三、是因为北方气候干燥风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四、是因为黄河上、中游沿岸城乡取水增多,大坝发电站建设,使流入下游水量极少;五、是因为黄河源头,冰川融雪量的减少,水源补给不多。以上等原因导致黄河从时间和水源补给量上,已经无法及时满足黄河调水给华北平原的白洋淀、衡水湖等地。而长江及时解决了黄河水不够用和断流等方面问题,通过“南水北调”工程的中线,年调水130亿立方米左右,通过从长江的丹江口水库取水自流,穿太行山山脉达到北京天津等地,解决沿线一亿多人的用水问题,同时满足沿线农田灌溉和水库河流补水问题。而2018年春天,是“华北之肾”白洋淀近10年来较大的一次补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常放水,同时还有保定两大水库(王快水库和西大洋水库)的大规模补水,补水量高达1.8亿立方米。而不久的将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也将合理设计将与白洋淀连接,到时将及时调水给白洋淀,更加快捷方便。
综上,现在的白洋淀已经不仅仅有黄河水注入,长江水也已经源源不断流入淀中,今非昔比了,祝愿我故乡的“华北明珠”白洋淀,越来越有美,越来越有魅力。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