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在科技方面进步神速,隐然已有与当今科技强国并驾齐驱之势,而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更是被并称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成为中国建设成就的一大佐证,并陶醉其中。
但《科技日报》总编刘亚东却不以为然,在6月21日,“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 ? 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 科学传播沙龙上,他表示“大国论”为时尚早,中国需要更多反思我们的科技缺的到底是什么。
新四大发明分量不足
刘亚东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些举世瞩目的成绩当然值得肯定,但“新四大发明”的论调却言过于实,忽悠了领导,忽悠了民众,甚至忽悠了自己。“那些把中国建设成就夸大其词的與论,无论出于什么动机,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其结果是误国害民。”
“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这本来是常识,不是问题。”刘亚东表示,“可是,国内偏偏有一些人认为中国实现了‘全面赶超’、‘主体超越’,‘中国现在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分别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还算得有整有零,说得有鼻子有眼儿。”
事实确实如此。
随着《大国重器》、《大国工匠》、《厉害了,我的国》等大型纪录片的播出,国人对中国目前的科研现状有了深入的了解,也逐渐建立起了自信。不过,这些成就的集中展现也让国人出现了盲目乐观的情绪,很大程度上陷入了自满的状态,但仅仅一个中兴事件就已经将中国的科研自信打回原形。
国家正值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内经济逐渐呈现脱实向虚的趋势,互联网独角兽企业万众瞩目,但从此次的中美贸易战来看,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国家硬实力。
从本质上来看,新四大发明中的支付宝、网购和共享单车,其实只能算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其技术含量远不能与芯片等关键技术产品相媲美,更何况这三大发明绝非中国独创。马化腾就曾表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仿佛在海滩上建楼,只是表面的辉煌,实际上是“一推就倒”。他认为,“移动支付再先进,没有手机终端,没有芯片和操作系统,竞争起来的话,你的实力也不够。”
自研芯片很难吗?说实话,很难。但当真无法突破吗?恐怕又未必。从1990年电子工业部启动的“909工程”,到华虹NEC,到中芯国际,再到2014年218亿美元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20余年间,中国自上而下经过了数番努力,但大抵都以失败告终,原因何在?单以人才不足、“巴统”和“瓦森纳协议”、国家投入不足来解释不免牵强,那根本原因是什么?
浮躁风气阻碍科技进步
在刘亚东看来,在中国科技领域有一些共性的原因阻碍了核心技术的突破,最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缺乏科学武装,中国的科技落后与这种不求甚解的传统关系很大;
其二,缺乏工匠精神,相对于13亿人口,中国的大国工匠实在太少;
其三,缺乏持之以恒的情怀。中国不少科技工作者耐不住寂寞,总想弯道超车。
实际上,刘亚东所认为的以上三点原因,最终都可以归咎于科研浮躁,而这种浮躁也蔓延至掌握话语权的媒体领域。
在能改变国家硬实力的科研技术方面,已经取得的成绩固然可喜,但已非关键,真正关键之处在于尚未攻克的科研难题。以被视为新四大发明的高铁为例,早在复兴号真正全面实现自主化之前,就已经被视为大国重器,备受赞誉,但实际上直到2016年,最为关键的6500VIGBT芯片才被攻克,此前国内企业还需要每年花费数百亿元从国外购买。
而这样的技术差距却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反而高铁国产化率达到80%、90%,复兴号中国标准占84%,齿轮箱成品率达100%等好消息却充斥耳畔。报喜不报忧,忽悠了谁?
细究起来,这一风气却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目前的国家科技评级体系——重数量、轻质量。这一评价体系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强调科研人员的科研数量、论文发表数量、专利申请数量等,但这些指标却与真实的科研成果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如此一来,为了拿奖金、科研经费,不少科研人员将科研立项作为追求目标,至于最终科研结果如何,就是评价体系的事了。正是因此,“汉芯”造假事件、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NgAgo基因编辑”造假事件才层出不穷,难道他们的初衷就是为了造假?恐怕不是,钱的原因肯定更大一些。更有甚者,科研经费流向私人腰包,成为洗钱工具。
其实,浮躁的何止是科研人员,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背景下,国家层面也是急于求成,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审核、人员考核等方面缺乏一贯的严谨精神,寄希望于在短期内改变国内科研水平落后的情况,“短平快”的科研思路甚嚣尘上。
殊不知欲速则不达,尤其在重积累的科研领域,这一问题导致的后果更为严重,最终,在不少关键技术领域反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总之,国人的自信自然需要培养,但自身的不足却更应该受到重视,用刘亚东的话说:“只有认识到差距,才有可能弥补差距,否则我们的中国梦将永远是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