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有赞年会宣布“996” 工作制引热议
临近春节,忙了一年的上班族都渴望在年会上吃香的、喝辣的,如果再中个大奖(不是阳光普照)那就再好不过。不过,顶着“微信生态第一股”头衔上市的有赞员工却高兴不起来,他们对年会颇有意见。
1月17日,有赞高层在年会上宣布将实行996上班制,即正常工作时间为早上9:30到晚上21:00,周三为家庭日,而遇到紧急项目时,一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时间会更长。
另外,有赞员工道出了周三家庭日的真面目,其并非外界所想的周三不用上班,而是周三可以6点正常下班。
众所周知,互联网行业竞争激烈,加班已成为互联网公司的标配,但疯狂到推行996工作制的互联网公司毕竟是少数。即便极少数公司推行,也是能低调就尽量低调,比如小米早期,公司高层和员工彼此心照不宣。
像有赞这样高调的公布出来,还真是头一回见到。
有员工在网络上匿名吐槽,“工资不变直接996就相当于集体降薪,这是真拿员工当畜生用,这哪是年会,分明就是鸿门宴!”类似的不满声音不绝于耳。当然,没人去在意那个前置条件——“在遇到紧急项目时”。
依稀记得2016年9月,58实行全员996工作制,引发众多员工强烈反弹,58掌门人姚劲波微博彻底“沦陷”,吐槽、质疑声浪此起彼伏。对此,58紧急灭火,回应称为应对业务量高峰期,公司每年9、10月份都会有动员,属常规性活动,而本次“996动员”并非强制。
我们是不是真该反思一下,现代社会人与企业的雇佣关系?
最近在读《复原力》,书中引用了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艾米·瑞斯尼斯基提过的三种工作观,他说,人对工作的价值观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把工作当“差事”(Job)
这种观念,单纯把工作当成赚钱谋生的劳动,认为工作就是为了谋生而赚取收入。一般来说,这种类型的人,其工作的积极性和满足感都不怎么高。每周最高兴的时候,就是快下班的时候,因为他们想尽快离开公司消遣时间。
第二种,把工作当“职业”(Career)
他们工作不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提升地位和名誉的手段,所以他们对工作特别上心。不过,一旦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他们就可能变得失望而焦躁。舍命狂奔是他们的座右铭。
第三种,把工作看成自己的使命(Calling)
这类人是为了比自身更重要的意义和目的而工作。英语语境下的Calling一词,本身就含有“天降大任”的宗教意味。
调查显示,这类人对待工作及人生的态度最积极,满足感也很高。对他们来说,工作不是给公司干的,而是给自己干的。
前两种类型的人,往往把自己的工作置于物质层面,比如薪水、职位、上司的肯定等等;而第三种人工作起来,更多来自内驱力,物质待遇当然重要,但他们更看重的是自己内心从工作中感受到的“意义”。
这里简单做个总结:
把工作当差事的人,眼里只有涨不涨工资;
把工作当职业的人,担心自己能不能升职;
而把工作当使命(用老板心态打工),他们工作不是为了追求某种回报,工作本身带来的成长就是最大的回报。
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996” 工作制尽管已经暗中成为许多公司的常态,却不能明目张胆的摆到台面上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工作仅仅是一份差事,一份职业,“犯不着”为了老板牺牲自己的法定休息日。
前年,借工作的关系,我曾拜访了国内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如今已经红得发紫),当时,这家公司主张永远保持Day one的创业精神,每周末专门辟出一天作为全员加班日。临走时,工作人员特意嘱咐我,不要对外声张。
所以,在主流舆论里,“996”工作制永远是政治不正确的,一旦公开,你就输了。
前两天,有个刷屏的文章《这个傻X就是我老板》击中了无数创业者的泪点。里面有句话让人唏嘘:
纵然你创业的理由多么伟大,改变世界也好,改变人类也好,然而在员工眼里,你就是一个傻X。
延伸阅读:
这个傻X就是我老板
作 者:张倩
来 源:复杂世界简单规则
《燃点》击中了无数创业者的泪点,平白的剧情,日常的随拍,却让创业者内心补足了戏。
身为北京一个刚刚拿到天使轮的小创业者,当我看这部电影时,也是一样莫名的被代入,被感动,感觉自己是其中一员,也在成就一个牛逼哄哄的事业。
就在我不知道是被剧情感动 ,还是被自己感动时,突然听到背后一个冷冷的声音: “这个傻逼是我老板”。
此刻,屏幕上正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创业者在慷慨激昂的演讲。
我瞬间出戏,苦笑。
纵然你创业的理由多么伟大 ,改变世界也好,改变人类也好,然而,在员工眼里,你就是一傻逼。
创业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拿着你的钱,没干你的事,却骂着你是傻逼。
你为了让公司运营下去,四处奔走,拉融资,跑市场,而拿到钱第一时间就是发工资,而不是给自己。
你自己如履薄冰,随时破产,却还要给别人创造安全感。
你无人诉说,无人帮助,还要故意装作自信和坚强去鼓励他人。
你以为你已经尽最大努力去给员工报酬,但你不知道,你给多少有些人都是不满足的。虽然你自己可能只领着3000块月薪连他的零头都没有。
你放弃了陪伴家庭,放弃了尊严,放弃了自己的一切业余时间扑到工作上。
你看看,你不是傻逼你是什么呢?
罗永浩一再失败,一再创业,再失败,再创业,影片中他坦言,他很多次想死,后来都麻木了,他有发言恐惧症,但他还是要面对几千人开发布会。
戴威在影片中还是意气风发,但已经有了不好的征兆,我看到的并不是他出席各大活动的光鲜,而是他在管理上的无奈。他特别想抓车子的质量,他也很清楚,小黄车质量堪忧,但他无力改变,小黄车的质量却是一代比一代差。因为系统太庞大了,他难以触及企业层层面面。
果然,影片播出之时,却恰是戴威大难之时,被法院列入“老赖”,不得乘坐高铁、飞机。这位27岁富家公子如何续写他以后的生活,是再次辉煌还是彻底消匿,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看到的,是10亿押金在排队等退。
papi酱,曾经风光无限的短视频创业者,将简陋设备制作出来的短视频做成了爆款,但现在的名气已大不如前。她也有了一个大规模的工作室,几十号员工,但让我惊讶的是,他们拍摄视频的设备,竟然还是手机。
我想不明白傅盛为什么去做机器人,就像想不明白罗永浩怎么就做了个聊天宝,可能是寻找“嗨点”?朋友圈经常被傅盛的文章刷屏,讲起管理,讲起道理来头头是道,可是,当他想亲近女儿时,他的女儿却厌恶的避开他,自己玩手机。但他却能和同事畅玩一整夜,和同事一起做饭,一起看电视,竟然,有了家的气氛。
这部电影给我印象很深的还有安传东,他不同于其他有良好背景的明星创业者,他就是一个地道穷二代,真的是当过民工盖过房子的那种。但他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于是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
按理说,农村的孩子考上重点大学,也是可以交代了。但他又开始相信创业改变命运,他执著的为创业而创业,他认为只有创业才能让他暴富,只靠工资他无法在北京生存。
他确实也融到了钱,但也是次次以失败告终,而且被投资人怼的很惨。他的合伙人非常直白和理智,尖锐地指出商业模式的问题,但最终还是和他分道扬镳。他打拼了几年,一无所有,仍然在北京住着破破烂烂的出租房,一些正常上班的同学反而都买了房买了车,过的比他好。
跟拍的人非常敬业,大过年的都跟到他老家。当安传东苍老的父亲说,他自己在外打工存的钱都被安传东拿去给别人发工资了,这时安传东终于忍不住哭了。 但是,他回北京又开始了新的创业。
电影里一般都是讲述成功者的故事,而《燃点》里的创业者们,其实还都不算成功者吧,隔着屏幕都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焦虑,他们的无力。
没有人认可,没有人支持,连最亲近的人都会远离你。
整场电影看下去,却感觉创业其实不应该是这样的。燃烧过猛,只会一时的火焰四射,风光无限,便很快就会将自己烧死。然而,看那些百年老店,那些兴旺几十年的大公司,其实都是从细水长流开始,细水多了,汇成小溪,小溪汇集成江河,江河汇集成海。
其实我不应该说这些,因为我也没成功。因为我也正在傻逼的创业路上摸索。
参考资料:《复原力》(久世浩司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有赞年会“福利”:官宣强制实行996,员工怨声四起(西二旗猿圈儿);这个傻逼就是我老板(复杂世界简单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