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Boy 30岁生日。
去年这个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这7条关于人生、工作和爱情的感悟,我把它们写在29岁生日这天》,分享我过去一年来关于生活的一些感想。
时间一晃又过了一年,当我再拿出一年前的文章来看,发现很多过去的想法又有了新的感悟。古人说,温故而知新,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30岁对很多人而言,是一道坎。
中国有句俗话叫三十而立。以前读书的时候,我并不明白这个“立”是什么意思。后来经过了风风雨雨的这些年,逐渐明白了其中道理。这个“立”,不是立事业,立志向,而是立人,立自己。
因此在我30岁生日这天,Boy 就把一些关于学习,生活和成长的思考与心得分享出来,算是给自己的一个生日礼物。
同时我也在此立下一个承诺,以后每年生日的这个时候,Boy 都会分享自己在过去一年中的感悟。
希望这样能给各位带来一些启迪和帮助。只要这个公众号还在,Boy 就不会停更。今天的感悟有4条,下面我一条条来说。
1.保持终身好奇
前阵子很流行一句话,叫终身学习。但我觉得终身学习的成立需要一个大前提,那就是终身好奇。
有一颗好奇心,才能给自我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但保持好奇并不是容易的事。因为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人是会越来越习惯用固定视角去解读世界的。我们过去上过的学,读过的书,听过的课,接触过的人,做过的工作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对社会这个庞大运转体系的判断。知道的越多,好奇的就越少。可能到了三十岁以后,基本上就不会好奇了。
我自己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他们在年轻时赶上了好时候,乘着发展的东风积累了如今的财富和地位,到了三四十岁都过上了中上等的生活,于是不再保有好奇。
本来余下的人生衣食无忧,按照既定的职业规划一路做到高管或找一家养老的公司完全不是问题。可怎料近些年的环境变化如此之快,互联网一夜之间颠覆了各行各业的认知,90、95后一代迅速崛起。如今的品牌上到奢侈品白酒,下到快消化妆品几乎全把主流消费者锁定为年轻人。作为70、80后一代的大多数人,想要赶上这波浪潮,不得不重新开始学习。
可这谈何容易?体力和脑力的双重下降让三十岁以后的学习竞争力远不如刚毕业的大学生。去年华为清退34岁以上员工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这背后折射的却是一个企业为了抓住变化的机遇而平生出的无奈。
而避免学习能力下降的一个好方法,就是保持好奇。我对好奇的理解是:
对自己不了解或感兴趣的新事物,始终用一种开放的态度去理解与感受,而不是妄下论断,闭关拒绝。
好奇是开启认知的第一步,而认知源自于未知。对大多数人而言,未知往往意味着恐惧,它会带来诸多不可掌控的风险,打破岁月静好的舒适与和平;另一方面,未知也孕育着机会,它是打破现实困局的新力量,是建立新标准的可能。
一味地害怕未知,关闭自己的好奇心,最终只能被飞速狂奔的时代所抛弃。
就拿广告营销来说,我曾不止一次给年龄比我大许多的人解释什么是抖音,为什么王者荣耀会火爆,可得到的反馈往往是:
“天哪!这有什么好玩的?”
“年轻人真的喜欢这些吗?”
“这很幼稚哎,我们还是按照之前的方法来吧。”
用旧的经验来评判新的事物,首先就关闭了发现新机会的可能。尽管他们并不知道这两款产品如今在中国已经拥有超过千万的用户,放在欧洲可能就是一个小国人口的总和。
保持好奇是个难事。它需要我们不断走出舒适区,不断避免甚至否定过去的经验认知,不断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重新探索。可一旦克服了这些难关,你会发现收获的价值远超自己的预期。
无论三十岁还是六十岁,只要好奇心不灭,就永远有动力学习。
2.边界的融合与重启
2017年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各行业的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你永远不知道明天打败你的敌人会是谁。
前阵子看到一篇新闻,说今后中国民航客机上对手机的限制会取消。这意味着以后在飞行途中,乘客可以正常使用手机甚至Wifi。
这件事会对谁造成巨大影响呢?大家可能没注意到,是飞机上的期刊杂志。
就是那种放在机舱座位后面,几十到一百页厚,一两个月出一本的东西。别小看这种杂志,即使现在新媒体在外面把传统媒体打得溃不成军,这样的飞机杂志依然可以活得非常滋润。它是一个暴利行业。
因为飞机上的娱乐设施非常有限,人们在这种封闭空间中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而且乘坐飞机的人消费水平相对较高,这些都构成了完美的广告投放环境。曾有人做过统计,光一期飞机杂志上的广告软文数量,其收入就赶得上某些小杂志社半年的营收总额。
可一旦开放了手机使用,这种杂志的商业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过去滋润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过去几年间不断地发生在各行各业里。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未来的竞争一定是跨维度的复杂竞争。看似不相交的领域,最后一定有一股力量将它们拧在一起。随后新的需求被激发,新的规则被建立。
现在这股力量叫互联网。
和飞机杂志竞争的不再是新的杂志,而是手机和Wifi;
和酒店集团竞争的不再是别的酒店集团,而是Airbnb;
和方便面公司竞争的不再是新口味的方便面,而是外卖App;
和广告公司竞争的也不再是广告公司,而是拥有技术和数据储备的战略咨询公司
......
过去我们把非本行业的竞争者称为“门口的野蛮人”,嘲笑对方手里只有钱,却不懂里头的门道。可如今这些野蛮人裹挟着资本与技术大举入侵,行业与行业的边界逐渐被打破。
要应对这种变化,就要提升自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很多表面上以为的现象,背后的原因却是完全另外一回事。只有抓住了本质原因,才能提炼出打破常规的解决方法。
关于这一点,今天篇幅有限,Boy 以后单独开一篇文章来聊。
3. 下一个十年你在哪里
这是最近半年我思考最多的问题。
如果从大学毕业步入社会后开始计算,到退休之前,我们每个人大概都有40年时间。
40年,拆开来就是4个10年。
在第一个10年即将结束之际,我回头去复盘,发现这10年都在误打误撞。好在我运气不错,每一次决定都踩在了还算正确的节点上。但这并不意味着接下来会依旧顺利。
如果把时间的指针往前回拨几个10年,我们会发现1998-2008年,和2008-2018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10年。
这个期间诞生了新浪,搜狐,百度,腾讯,阿里,京东等第一代互联网巨头。同时也催生了门户网站,个人空间,QQ,BBS,博客,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的蓬勃发展。这个时候互联网作为新物种,不断改变着人们对信息世界的认知。而网络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也在这段时间里悄然搭建完成。因此在这10年中,如果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熬过来后都不会太差。
第二个10年是互联网开始反补和改造传统行业的10年。
今日头条、小米、美团、滴滴的诞生,无一不是在用互联网基因来解决传统行业的弊端问题。今日头条用数据和算法提升信息分发效率,小米以硬件为依托来打造智能生态系统,美团和滴滴利用互联网来完善端对端的服务对接与匹配。
此时单纯懂互联网已经不够,还得有传统行业的经验,深知传统行业的痛点。从通讯,支付,交通,租房,到本地生活服务,互联网开始从线上向线下渗透,从产业链的前端向末端延伸,从一线城市向二三四线城市下沉。
这种立体式的“浸染”成为这10年间最大的特色。互联网逐渐变成像电力,煤矿一样重要的生产资源。在这样的浪潮下,无论是恰好踩上时运节点的好运者,还是想要奋力赶上时代风口的创业者,抑或是一心想完成转型的资本积累者,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因为变化是平等的,这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赠予。
我们无法再用以往的经验去判断新生的事物。资历年长的人和年轻人开始平起平坐。大家比的不再是谁经验多,而比的是谁脑洞大、勇气足。每一个看似风口的背后都蕴含着危险与机会。每个人都可能一夜成名,也可能迅速被时代抛诸脑后。
互联网的去中心化,让个体的力量在这个时代变得无比强大。
因此在接下来的10年,需要考虑的不应再是我会在哪间公司,哪个职位,拿着怎样的薪水。
而要考虑我能创造什么价值,我的用户是谁,我的渠道在哪里,我的商业模式有哪些,我的合作伙伴可以是谁。
借助新的力量来推翻旧的思维,是我们每个人即将面临的挑战。
4.拓展自己的技能“接口”
罗振宇曾提过“U盘化生存”的概念,即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这其实是未来社会分工协作的一个趋势。互联网让信息和沟通变得更加扁平,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未来每一个人都会是独立的个体,工作技能就是他的“接口”。他所要做的,是让自己的接口能够无缝衔接到各式各样的渠道、平台、项目、组织里。而不是一辈子只呆在几间公司,做几份固定的工作,成为一颗螺丝钉。
公司、组织和个人之间不再用劳动合同来绑定,而是用价值合约来合作。从“你付钱我干活”,变成“你提供平台,我提供能力,大家共同协作,价值分红”。
举个例子。在国外,众包(Crowd-sroucing)的工作模式非常流行。比如一家广告公司接到了客户的项目,然后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将其分发给拥有特定技能的人才(如文案编辑,视觉设计,完稿等)。这些人并不是这家公司的员工。他们可能是自由职业者,也可能是其他公司的员工。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一流的技能。他们只需要将自己的劳动成果提交上去,再由广告公司整合好交付给客户,最后项目的收益大家按比例来分成。
这给到我们的启示是,未来将个人价值进行变现的渠道会非常多。比如微信公众号,各式各样的行业网站,视频App,知识付费平台等等。我们要提升的是自己的技能“接口”,让自己能够尽可能多地衔接到不同的平台中去,发挥自己的价值。
这个时代不会亏待有才的人。
关于这一点,我的感触颇深。大家知道Boy 一直从事广告营销类的工作,其实我的本职工作在营销领域只是很小的一块。但过去我不断拓展自己的技能“接口”:从调研,策略,客户沟通,到传播策划,线上公关,线下活动,再到视觉设计,视频拍摄,软文撰写等等,这些我全都涉猎过。这让我能够轻而易举地接触到大量合作机会,再配合适当的互联网平台,我的价值可以被更多人看到。
最难忘的一次,是我曾在Linkedin 上接受过一家巴西品牌咨询公司的合作机会。对方没有一个人在中国,我们完全用微信来联系。最后我在两周时间内完成了一项田野调查,并将调查报告圆满提交给了对方。
类似的经历还有很多。它们让我相信,单一技能的人才未来面临的机会将越来越少。无论你在哪个行业,都要尽量拓展自己的技能边界,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携带众多技能“接口”的超级个体。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更复杂多元的竞争环境。
以上就是Boy 过去一年关于个人成长的4点感悟,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未来,我也会不间断地更新自己的心得,和大家共同成长。
最后,祝自己生日快乐。
感谢各位的时间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良计”(zhang_liangj),作者张良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