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这么一种观念:看一个人的价值,不看他有多少钱而看他的效能。效能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单位时间内生成的价值,说白了就是赚钱的能力。
这是个人见人爱却缥缈虚幻的技能。打破僵局的第一步不妨把它行动化,就没那么遥不可及了:
有两种生活模式:
第一种:工作时多想想这件事自己是不是有做的不妥的地方?是否还能做的更好?把教训记录反思,沉淀为考虑能力的奠基石。下班回家,健身看书,周末和朋友逛个街聊聊最近有什么好玩的事。
第二种:打卡上班,下班打完收工,回到家瘫在床上刷剧刷手机。无聊时抱怨抱怨老板和同事,顺便抱怨皮肤又变差了。
你喜欢哪种模式?大部分肯定选择第一种。
人有自己的影响圈,你每天躺在床上,那么你的影响圈就在那1.8米(好啦好啦算你3米)的范围内。影响圈的扩大路径是由内而外的,当你的思想、你的行为、你的习惯没有变化时,就算把你放在山清水秀的环境,你也会过成黑突突的盐碱地。
何以破圈?唯有主动。
消极的人盯着锁孔,积极的人去找钥匙。于是前者收获了各种各样的理由,而后者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的新世界大门。
02:
小A做市场工作,这周领导让他写一份下季度计划,恰逢新产品上市这让他忙的鸡飞狗跳焦头烂额。
从他一上班开始处理邮件、沟通、协调、反馈客户,直到下午3点多邮件还剩下大半。然后开个会、做报表、中间不时穿插电话,晚上分析当天各项数据,时间被切割的支离破碎。
到了周五,领导一伸手:“季度计划呢?”
“做了一半,这周太忙了周末给你吧。”
“今天确认完是要发给总部的!”
“……额,那我现在就去做。。”
一到座位上,小A又回到被邮件、电话、即时通讯轮流轰炸的状态了。
我们都有很多想做的事,不管工作和生活。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每天24小时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把哪件事情放在NO.1位置,决定了你在后面一段时间内所能产生的最大价值。
为了不浪费你的生产力,so,在撸起袖子干之前,请把最重要的事贴上红标签。
03:
A、B、C三家公司正在竞争一个大单,各有长板也各具软肋,客户公司当然也心里有数,因此犹豫不决迟迟没有拍板。
眼瞅陷入僵局,A老板在内部一商量:你看啊,我们在市场推广上绝对占优,但产品开发能力差了些,我们是不是可以找B或C合作,一起接下这单?
经理们纷纷点头,有人提出了建议:B公司上回在材料中掺水虚报,而且听说在合作时只顾自己利益。C公司就靠谱多了,团队能沟通会协作、之前报价也合理,咱还是找他们吧。
于是A和C两家公司小手一拉,拿下合同。
一脸懵逼的B老板满头问号:我做错了什么?怎么就出局了?!
世界已变得更加多元,不再非黑即白或非此即彼,更多的通道是:“你很好,我也很好,我们在一起能做的更好 ”的双赢思维。
李笑来曾说,一个只能看到输赢的人,和一个能够看到共赢的人,两个人的世界有着天壤之别。
那么如何确认对方是可以和你共赢的人?
双赢品格则是基础,人际交互中一大半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信任关系。站得直行得正,会吸引到与你相似的人愿意携手。
在“知彼解己”式的双向沟通下,进一步为情感账户增值,不断放大协作效果,形成了1+1>2的局面。
04:
回到标题说的,为何什么都不做,会越来越穷?
首先,你看到的视野和你的影响圈一样,半径就一丢丢连想画个大饼都画不出。当你坐着不动时,圈子外已经川流不息迭代了一轮又一轮。这年头钱攥在手里都会贬值,更何况人了。偏安一隅更难以岁月静好。
其次,什么都不做,意味着注意力被熟悉的日常高度稀释,无法聚焦到有价值的事情上,赚钱的能力自然爬不上去。
再次,“输赢思维”容易将你压在天花板下。必须主动走上前伸出手,双赢模式才有共同撑起更高空间的可能性。当然本身靠谱是关键,不然人家看到你避之不及,还携什么手啊。
你什么都不做,注定将变得陈旧而缓慢,而这就是,将钱吓跑的样貌。
【参考图书信息】
书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作者:史蒂芬·柯维
译者: 高新勇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