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效率是金钱,有人说效率是生命,而我却固执地认为,效率就是一笔数目可观的财富。
西方流传甚广的一个寓言故事《我,铅笔》中这样写到:铅笔,是木材、锌、铜、石墨等多种材料的复杂结合,成千上万的人参加了生产铅笔的过程中。这些人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讲着不同的语言,甚至可能彼此憎恶,然而所有这些差异,并没有妨碍他们合作生产一枝铅笔。在这个故事中隐喻了西方人对于效率和管理的基本认知:不必知道为什么而工作,因为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暗中调节,如果没有分工与协作,个人无论如何的积极奉献式的工作,都无法生产出一枝铅笔来。
然而,在中国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却表达了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古时有位年逾古稀、面山而居的“愚公”,因感到门前为大山堵塞,于是决定举家挖掉大山。人称“智叟”的老人嘲笑其愚蠢:凭你残年余力以及孤儿孺子,尽毕生之力也不能动山的毫毛。愚公叹道:你的智能还不如寡妇弱子,我死之后还有儿子,儿子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代代开凿,何愁不被我的子孙铲平。这个寓言所隐喻的,是中国人认为实现目标的方法与途径,是来自于锲而不舍的精神动力,难道这不正是一笔财富吗?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似乎总是轻视手上的那个小东西,认为时间没有什么平淡无奇,因此便无节制地浪费时间,更准确地说就是混时间,到头来生活平平,一事无成。甚至对时间恨得要命,烦得要命。在吃“大锅饭”的年月,人们这样形容混日子的人:“太阳太阳不落,锄头锄头不脱”。然而,更多成功人士都很珍惜自己的时间,他们更善于安排设计自己的时间,从而有序有效地工作,创造了取之不尽的财富。微软公司老板比尔?盖茨平时工作一天守在三台计算机前,监控着自己的庞大帝国。左边一台计算机显示的全是电子信息列表;中间一台显示的是其中一条信息的全文;右边一台是浏览器窗口。这样一来,他就能很快将看过的某段内容输入浏览器的相应地址栏,而且信息文本一直展示在眼前。
比尔•盖茨每天收到大约上百条信息,为此公司使用万能的过滤器来满足这些信息。他总是要求把信息按重要性程度分门别类,这样就不会让他忘记重要项目或最近安排的会晤。大家都感到十分方便的“要事日程表”,他持反对态度,也根本不用。他利用“一本通”程序,把自己所有的记录以数字化方式保存起来。在与公司员工一起研究某个项目时,他更愿意使用SharePoint软件系统。该系统能快速展开信息站点,从而确保使用者和工作组之间的有效协作,达到了效益的最大化。
戴卓尔夫人则以十个原则提高工作效率:你要消灭官僚主义,但不能靠官僚机构去消灭官僚主义;首先确定目标,然后确定时间,一项一项干;必须选择那些有改革责任心的人去贯彻你的决心;你不要靠委员会讨论传递意见,而要坚持让那些调查研究人员直接向你报告。任何有创造性的意见经过委员会讨论后就变成了毫无生气的折衷主义;对任何事情都不凭想当然,要亲自到基层去看看;你把任务交给谁,这个人一定要敢于直言;千万不要陷入文件堆里,文件就是病房;不断反复问自己,这项工作干下去有无价值;知识就是力量,要善于从干的人身上获得力量;一个好的报告就等于没有发出的情节,必须待发生效果才算数。报告要生动简炼。十个原则使戴卓尔夫人成为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也是上世纪内执政时间最长的政府首脑。
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犹豫不决是以无知为基础的。”这是因为这类人对事物、对工作的处理方式,总是缺乏快速、敏捷地分析与判断。对工作缺乏全局的理解和判断,不能审时度势,不能抓住问题目的要害,因而显得非常没有效率。要想改变生活和工作的质量,必须要向别人学习,弥补差距,提高效率,如果总是纠缠于歧异,总是不能比别人多想一些,多做一些,那么你将永远与别人保持差别,效率永远成不了你的财富。
朋友,你是在无序地工作吗?你浪费了好多时间吗?你也许没有意识到,但你一直在这样做。也就是说,你需要现在开始着手设计每一分钟或者每一小时,也可能是每一天。当你睁开惺忪的眼睛,首要任务是看一下自己的手表,你要用时间去衡量自己的一切。譬如,刷牙用几分钟,洗脸几分钟,吃早点几分钟,赶往公司的路上需要几十分钟。虽然这只是一天中的一小部分,但这一个个小部分却能构成一个人办事的效率,正是你拥有了这些,你的一生就会有享受不尽的财富。
(摘自香港《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