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因为长年从事的某一工作类型,进而影响到自己的个性,甚至是价值观。一个人越投入自己的工作,越可能与工作代表的价值观、角色,产生比较深层的互动。从心理学上来说,个人对工作越投入,工作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冲突的问题,就会产生越大的影响。
个人对工作的投入深浅有三个层次
在心理学上定义个人对工作的投入深浅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把工作当职业,也就是所谓的Occupation;
第二个层次是专业(Profession);
第三个层次的投入最深,叫做志业(vocation)。
一个人越投入自己的工作,越可能与工作代表的价值观、角色,产生比较深层的互动。从心理学上来说,个人对工作越投入,工作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冲突的问题,就会产生越大的影响。譬如业务工作的价值观是比较利益导向的,这一点如果跟个人的价值观不符,就有可能造成情绪受影响、没有安全感以及成就感。
举例而言,我常到企业帮他们的员工上课,课程中我常会适时地设计一些互动单元,让员工可以了解自己的工作价值观是什么。透过设计一个小故事,里面有各种代表“客观冷静”、“尊重他人”、“利益导向”、“牺牲奉献”等特质的角色。我经常发现成功的业务员,常常都会认同故事中代表利益导向的角色,而从事财务或法务工作的员工,大多高度认同故事中代表客观冷静的角色。
一般来说,投入工作越深的人,越容易认同故事里跟自己工作价值观相同的虚拟角色。
工作中有弹性才是健康
勿压抑情绪与价值观。每个工作都会有社会大众所赋予特殊的期待,例如教师常被期许道德水平较高、个性较温和,但其实任何人透过教师甄选的程序都可以担任教师,并不是只有特定个性的人可以担任。用这种对个性、价值观的单一框架去看教师,其实并不符合现实的状况。
所以,当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价值观与个人的价值观不符,就会在认知上产生严重的矛盾,长期下来更可能形成身心疾病。有不少医学研究发现,长期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负面情绪或价值观,可能会产生忧郁症、暴食症、癌症……等严重身心疾病。
在精神医学上,我们定义心理健康的人是所谓“有弹性的人”,在职场上也是如此。要担任成功的业务或是管理者,都需要有弹性。企业的本质,其实就是人跟人的互动,既然要应对的人是千百种的,应对的方式也应该要可以有变化的弹性。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上,常被定义是很“业务性格”的人,这不一定是一种褒或贬的评价,但如果是人际关系间被朋友评价很“业务性格”,可能就是一种失败了。因为这就代表这个人,已经失去了弹性,无法在工作与生活间做出转换。
举例来说,几年前有个被主管掏空而倒闭的跨国能源公司,这家公司的CEO其实是个蛮传奇的人物,他的年薪有美金好几千万,但他曾经为了美金70分的找零,在纽约街头跟出租车司机大打出手而被告。固然当一个大公司的CEO一定需要一定程度的强悍,但当他的强悍已经无法因为现在是在工作或生活而调整时,他就失去了该有的弹性。
如何在个人特质与工作性格之间做转换?
到底应该要如何在个人特质与工作性格之间做出转换呢?就像开始的时候说的,个人投入工作的程度,可能会影响他的价值观,现代人又都这么长时间的工作,常常即使下班了,心也还是盘旋在工作上,这会不会是现代人的一种宿命?
成功的转换有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自助。譬如说,上下班的通勤时间,就可以变成工作跟生活的缓冲区,利用在交通工具上的时间练习静坐、冥想等放松技巧,让自己有独立的时间去为还没有完成的事件做规划,排定生活的优先级,越多的规划缓冲区的效果就会越好。
第二个步骤是他助。如果个人的自我觉察没有那么好,便可以邀请家人、伴侣帮忙,请他们在自己把工作的压力、情绪、个性带回来的时候做出提醒:“你现在看起来又像个业务经理了”。这种善意具幽默感的提醒,就可以帮助自己做出切换,甚至可以提醒“你现在是几档啊”,提醒自己生活和情绪是需要换档的,不需要一直往前冲,让自己可以有适度的休息。
如果前面两种都无效,可能就需要专业协助,也就是第三个步骤。如果发现自己已经有身心症状产生了,譬如说变得容易因为小事情而发怒,或是本来感兴趣的事现在都失去兴趣,甚至已经出现自我伤害的行为,那就要接受心理咨商的专业协助。
善用工作性格于生活当中
工作性格其实是一体两面,都有它的好或坏。在工作上来说,把一个“工程师性格”的人放在不同的部门,就会有不同的评价。
举例来说,把一个所谓“工程师性格”的人被放在人力资源部门,可能被认为是很冷酷无情、不通情理,但如果放在代表公司对外谈判的部门,他就可能被认为是很冷静客观、就事论事。
在生活的层面上,一些需要理性决策的事项,却需要他们的工作性格协助家人。例如家里要买房子、买车子、有比较大的投资时,都会需要有理性者存在。家庭可以透过授权给这样特质的人,做比较好的决定,这些人也可以觉得自己对家庭是有参与的。
因此面临退休生活应体认工作个性是没有好坏的,只是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做出应有的弹性调整。如此才能充分享受工作所带给我们丰富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