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病”这句最常见的骂人话,很不幸成了事实。职场里病满为患。各种“病菌”都有它的传播渠道,每个人多多少少要沾惹到一些,只是程度的轻重不一而已。有些病很明显,你轻易就能感觉到肩椎的酸痛、胃口的消失、睡眠的糟糕,对此你可以求助于跑步机,游泳池或者大自然,努力使自己看起来像是在健康生活。但是有些病有点儿隐蔽,你可能一直携带着它,却浑然不觉。它们和你融为一体,根治的希望也有点渺茫……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听起来有点耸人,令人不悦?不过话说回来,你见过哪个病人乐于承认病情?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些行业也容易塑造一些对应的病症。来看看这些最容易患上的职业病,提高戒心,本着减轻一点是一点的宗旨认真对待它们吧。
1 校对挑剔病
症状:“患者”喜欢挑人家的各种语病,看到人家一句话里有个错别字,就跟吃了沙子一样。
多发人员:编辑、校对
举个最近的例子。前天加V名人、潘石屹的妻子张欣,转了条微博,内容引用了白岩松一句话:我们多少人是网络上的民主派,而是生活中的暴君呢?”对此,张欣点评为:“说得好!”这句话随后被转发了700多次,大部分人都是保持队形的转发,唯有其中一位编辑朋友是这样转发的:好个毛,病句。”
他说的是实情,也充分体现了他的职业特点。前边的情况可能是对方引述出了点问题,或者是不小心漏敲或多敲了个字。幽默感强的人觉得是个好笑的吐槽,幽默感差一点的人就会觉得这样是不是有点不饶人。也许是考虑到这一点,这位朋友最终删掉了这句点评。
然而,可以肯定,这种职业病暂时不会有根治的办法,一方面是因为这是抑制不住的及时反应;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错字连篇、说话不着四六的人太多。“患者”身处在这个满目疮痍的世界,想保持淡定太难了。当然,如果要减轻这种职业病,办法倒有一个,就是你只需要在下次遭遇类似的场合时多想两个庸俗点的问题:这些人以及他们的谈吐对我而言重要吗?我挑出一个错字,能得到一毛钱吗?
2 理性偏执狂
症状:爱钻牛角尖,爱抬扛,更爱一条胡同走到底。
多发人员:理工科背景,比如程序员
为了证明自己是理性的、科学的、合乎步骤的,他们往往会使出浑身解数,过程犹如解题。这并非说解题不好,而是当你把所有的问题都当成一道题来对待,你可能走入了另一种僵化的境地:执著地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有时会妨碍你看到更多一点真相。抓着芝麻,放弃西瓜,你的选择稍微失策了点。
3 焦虑病
症状:对一切未知或者已知的事件都有一种无法回避的紧张和失控感。害怕到手的最终会消失,没到手的最终会搞砸。但又不想彻底破罐子破摔,仍想掌握点什么。所以事事多加小心,多做防范,打出提前量。闹钟设定3次、出门提早一个钟头、邮件一小时查5遍,诸如此类。
多发人员:金融行业经理类人员,以及所有人
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有个稍微好点的消息是,患者遍天下。去年出版的一本叫《焦虑症的出口》的书里说,全球约有四分之一的人患有焦虑症。当压力接近,各种“死线(Deadline)”袭来,不安情绪就开始笼罩大地上的子民。有人得的是“周一焦虑症”—要打的电话要开的会要回的邮件要推掉的约会要确认的文书……还能再集中一点吗?周一去死!有人得的是食品焦虑症—吃这个会得癌吗?这个油是地沟油吗?小龙虾有寄生虫吗?消毒碗筷是小作坊制作的吗?这年头还能吃啥?有人是文档焦虑症—每当打开一个空白的文档,就开始心慌:2000字的材料什么时候才能到来?怎么办,一个字的灵感都没有。有的人得的是“事发前夜”焦虑症—眼看着明天这项活动就要举行了,这个晚上要是能睡个安稳觉就是见了鬼了。
各种场合都有焦虑的身影。焦虑是大家忠实的贴身保镖。要做到完全不焦虑,只有一个办法:变成植物人。重度焦虑症患者需要医生的指导,建议就诊。中轻度焦虑症患者,不妨在每次焦虑的时候,停下手头的活计,安静10分钟。焦虑本质上是对自己掌控力的缺失的不满,对自己可能马上导致失败的一种责怪,换个角度也可以说这是一种自卑和自大的综合物。自卑好理解,自大是因为—凭什么你认为你掌控力不可以缺失呢?你伸出手遮遮天试试看,难道天可以被你拉黑吗?要怎么减轻这种愚蠢又广泛的焦虑呢?答案是6个字:尽人事,听天命。古人的话简短有效,焦虑症患者不妨服用。
4 客气病
症状:待人接物过分客气,谦辞使用频率过高,敬语使用过于娴熟。谈吐给人华而不实、飘在空中甚至肉麻虚伪的感觉。
多发人群:公关、销售
客气过头也会招人厌烦吗?答案是肯定的。这就像装修房子时产生的增项,人们不得不面对这些多出的“礼仪”。当你频繁地说着客套话的时候,对方会放大你的弱点,并迅速转身忘记你的优点。他们会觉得难以捕捉到你的真心,一切都是应酬而已。所以请保持适度客气就好。不要没玩完了地追着人喊某某老师,不要对不熟悉的人喊亲爱的,不要夸张地赞美任何人,这很无聊。
5 夜猫子病
常见症状:白天无精打采,见谁都困。晚上来精神,一夜无眠。
多发人员:创作型工作者
这样的职业病其实不算疑难杂症,无非是生活习惯导致。而生活习惯又是这样的无可指摘,你不能随便质疑,一个夜晚创作、白天睡觉的人有何不妥。只是有很多工作者并没有这么自由,可以想睡到几点算几点,他白天仍然要面临一个上班的主题。这实际上导致了他工作时间的延长,而且是并不见得带来效率的工作时间。一个独来独往的夜猫子可以随心所欲,不惧任何问题—哪怕你说这样容易过劳死。但一个身处群体合作中的夜猫子,其实并不太划算。所谓白天不懂夜的黑,人们有可能只看到你疲惫的白天面貌。在一个人人都可以对你评头论足的职场环境中,这真的是件好事吗?这种“职业病”其实改变起来相对最为简单。要从夜猫子变成常规作息,只需要坚持一阵,就能初见成效。—这种改变也不会有什么副作用,你会因此失去什么呢?创作力还是灵感?统统都不会。如果你有创作力,它断然不会因为一个作息的调整而离你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