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运营老鸟沈玮归还了从公司领取的办公物品后,敲开了行政总监的办公室门,签完字走完了离职的最后一步。
此时,外界到处传着各种不景气的声音:经济寒冬即将来临,各大厂借着优化的名义要裁员了,互联网要去泡沫了,声量不小,但在沈玮看来这些真真假假的消息,裹挟的是周期性的阵痛。
裸辞,绝对不是一个理智的决定,但沈玮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大环境阵阵寒意,大家纷纷裹紧外衣,作为一个被社会无情鞭挞过数年的职场老鸟,她很明白接下来自己的处境。她决定先破后立,先逼着自己离开,切断后路让自己搏一把。
“做这个决定前,焦虑了几个月,白天烦躁易怒,晚上情绪低落、睡不踏实,头发一把一把掉。你看我的发际线,这边缺了一个角,就是那时候掉没的。”而让沈玮下定决心必须离开,源自同事的一句话,“同事说我的脸色暗了好几个色号,整个人黑黢黢的。”
在 “互联网运营35岁魔咒”强有力的恐惧传染下,刚到30代的沈玮审视了自己的职业——琐碎繁杂、没有专业性、长期加班熬夜、需要创新和活力,“对高阶运营有需求的企业,就那么几家,僧多粥少。”
“背着房贷,贸然前进风险太大;维持现状,几年后必然死路一条,感觉做也是错,不做也是错。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法华经》里讲的阿鼻地狱真的存在,应该就是我当时所处那个状态吧。”
在互联网行业,相比产品经理、程序员、运维、测试等岗位,运营是中国互联网的“特产”,在缺少参考坐标轴的背景下,除了35岁+带来的焦虑外,运营人的迷茫只能冷暖自知。
一、Double的危机感
纵看历史,它因互联网而生,至少前无古人;横比世界,美国硅谷只有各个电商公司才会设置少量与“运营”相关的岗位,与国内的火爆相比有些不足挂齿的冷清。2018年,运营“老鸟”黄有璨写了一篇名为《为什么美国互联网没有“运营”岗?》的文章,文中便提到了运营这一岗位的特殊性。
201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10年,中国互联网21年,35岁+的运营也不再是个案。
35岁对互联网从业者来说是一个逃不开的魔咒。35岁的程序员在送外卖,35岁的产品在做滴滴司机,35岁的运维在当起了淘宝店主,35岁的测试安心在中关村做起了回收二手手机的生意。
当然,这些案例调侃成分十足,但年轻化是一种互联网企业的大趋势。
据彭博社报道:IBM在6年间裁掉了2万名40岁以上的员工,以使公司更加年轻化、更加新潮有活力。
美国调查机构PayScale曾给出数据称:截止到2018年,苹果公司员工平均年龄31岁,Google是30岁,Facebook和LinkedIn则只有29岁,腾讯和华为等企业,员工平均年龄都在28岁左右。
2015年3月,沈玮正式入职定位为互联网产业链综合服务商的天搜集团,这是她第二份运营相关的工作:
“主要是用户运营和基于微信端的商场运营,但是做的工作可杂了。光用户这块,既要对用户负责,又要负责商城用户拉新促活,还有策划执行会员活动,搞搞会员福利什么的;商城销量方面,得根据节假日策划商城活动,和商城供货商沟通活动商品优惠力度等等细节,还得联动文案美工组把控节奏,让所有活动顺利运作起来,过程监控修正,结果统计分析反馈之类的。”
从连续数年的运营工作中,沈玮能找到的成就感屈指可数,而近几年来自职场瓶颈的桎梏更是明显。
“记得刚做运营一年,带我的总监问我,运营是个什么岗?当时脱口而出——维多利亚港,什么都能装!现在也这么认为,太杂太琐碎了。” 沈玮自嘲到。
将运营岗贴上“杂家”标签的,不止沈玮。
利用各大论坛、知乎、贴吧、自媒体、大号、微博、SEO等渠道手段拉新导流;策划一场场明星站台、行业资源互换的活动;软文、H5,利用一切形式的蹭热点、传播;对用户的留存率、日活月活、召回率、转换率、跳出率、PV、男女、浏览时长、浏览路径等数据进行分析……
以上这些在外人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工作,都可以算在运营这个大门类中。
《运营之光》一书中曾对于“运营到底是什么”有过总结:运营,本质上是为了帮助产品与用户之间更好的建立起来关系,我们所需要使用的一切干预手段。体现在具体工作方向上,运营有两大导向:一是拉新、引流、转化,二是用户管理和维系。
依据互联网行业4大运营职能划分,可划分为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和产品运营。但对大部分,尤其是初创企业来说,对运营岗位的划分不会这么细致。
“2018年,抖音、直播、短视频兴起,这些新路子、新花头,都得跟着现学现用。但是,活越来越多,团队不见扩大,工资不见长,重要的是,运营这条路上,看不到下一步可以走到哪里。” 再次提到为什么辞职时,相比最初的焦灼,沈玮情绪中多了几分坚定。
二、“还好我还没结婚”
“无非就是上有老下有小,背负的房贷让自己不敢动窝,精力、创意拼不过年轻人,而那些积攒了多年的互联网经验,指不定哪天就被迭代了。我们中年人,或者是即将步入中年的‘准中年人’,为什么连痛苦都没什么创意和创新?” 采访中,沈玮反问我们。
“小步试错,快速迭代”,这八个字对互联网人来说并不陌生。讽刺的是,这次曾经提出并拥护“变革”的人,正在逐渐被“革”去自己的命。
互联网江湖相传,只要有互联网就必然有运营的身影。运营与产品、技术并列为互联网创业Team的三大主心骨。产品经理的进阶道路上乔布斯早就树好了旗帜,扎克伯格、马化腾、张一鸣等大佬的技术出身也为多少“码农”照亮了方向,但运营呢?
“运营也是一座围城吧。一边是老人受够了琐碎和长期的中低压状态,却依旧无法获得指挥权,只能收拾包袱离开;另一边是年轻人壮志雄心地进入这个领域,希望能成为一位将军,运筹帷幄、指哪儿打哪儿。”
多年的职场经验告诉沈玮运营这个岗位或许将越来越重要,涌入的新人增加后势必带来更加激烈的竞争。
2017年7月出版的《运营有道:重新定义互联网运营》一书中提到:2015年开始,我们发现用户不再那么容易被取悦。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企业开始迷茫,最明显的一点是:对比2015年年初和2015年年底,各大互联网论坛和资本所关注的风向开始转换——从流量为王到用户该如何留存和维持活跃,从粗放的拉新技术到考虑精细化的运营和产品的商业变现。
于是,2015年下半年开始,无论各大互联网培训教育机构和平台,还是企业的内训部门,都开始关注互联网运营这个领域。
拉勾网数据显示: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互联网职位需求为,技术45%、市场与销售18%、运营16%、设计9%、产品6%、职能6%。
互联网企业核心岗位,且专业门槛不高,无疑将吸引一大批新鲜的血液流入。
《2018年运营行业生存报告白皮书》中显示:83.1%的运营从业者是90后和95后,其中95后运营占比25.5%,相较于2017年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鉴于95后是刚毕业,或者毕业1~2年,说明越来越多的应届生在选择运营行业。
(图片来源《2018年运营行业生存报告白皮书》)
而这支运营主力军的军心并不稳定。
《2018年运营行业生存报告白皮书》显示:5.4%的运营从业者对自己过去一年的成长满意度打出了5分,61.9%的运营人成长满意度低。
另一组数据显示:30.1%的运营人觉得现在公司发展不错,没有理智意向,23.6%的运营人打算年后辞职,还有近一半的运营人持观望态度。
“我所知道的35岁+的运营大咖,主要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卖课做IP,自己出来创业或者做联合创始人的,还有一种是待在大厂里一步步爬上去直到CMO。”
新陈代谢是一个客观规律,而沈玮对“腾笼换鸟”现象的理解,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相似——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但是,大家都清楚,能站在金字塔塔尖的永远就那么几个人。”
攒了一笔钱,足够支撑她一两年不工作,房贷也能勉强支撑:“真庆幸,还好我还没结婚,要不然自己这几年的积蓄恐怕可经不起‘碎钞机’造。”
三、选择与路标
运营人的职业道路上,实际上也有路标。
BAT中,一直有“阿里重运营、腾讯重产品、百度重技术”的说法,侧面印证了阿里在运营方面的优势。从阿里的运营岗离开的人中,滴滴的创始人程维、前美团COO干嘉伟,对运营人的职业道路规划来说,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11年,团购行业进入了最低谷,王兴在半年时间里6次拜访干嘉伟,同年11月干嘉伟正式加入美团。
2012年,美团宣布实现首次月度盈利,比计划提前了一个月。同年干嘉伟推出“谷满仓”内部激励活动,他将阿里的铁军精神深深地植入了美团的地推团队,美团正式进入业绩为王时代。
2013年,干嘉伟带领美团赢得了“千团大战”,并且赢得了团购市场60%的市场份额,让仍然处于亏损状态的团购行业看到了曙光。同年11月美团首次实现全年盈利。
对王兴来说,干嘉伟的加入可能是他最得意的决策之一。
另一边,沈玮逼着自己进入了宠物鲜粮领域创业,但这也是没什么可挑的情况下,不得已做出的选择。
“不少观点说,我们运营是距离CEO第二近的岗位,数据分析力、执行力、人脉资源、全局观等等都是一个合格CEO必备的能力,但是对大部分只有一两年工作经验的运营新人来说,这些装备太高级,他们用不了。不少做了两三年运营的人,高不成低不就,就想着转行做产品和技术,但又缺少相应的专业技能,” 沈玮解释。
吴晓波甚至曾专门写了一段话去鼓励运营人:今年(2018年)以来,中国互联网面临一个非常大的变革,流量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困难,消费的分级变成了一个新的趋势。在这个时候,运营成为一个更加核心和关键的工作。希望,各位运营人在2019年可以咬紧牙快速成长起来。
除了实打实的能力成长,他们的职业发展目前有三种途径:
一是专业通道,从运营专员开始,到高级运营,到运营主管,到项目经理,到高级项目经理;
二是管理通道,运营专员开始,到高级运营,到运营经理(副),到运营经理,到高级运营经理(副),到高级运营经理,到运营总监(副),到运营总监,到高级总监(副),到高级总监,CMO是等待你的最终节点。当然,管理级别上可以一直做到高级副总裁;
三是转岗或创业。
(图片来源《运营的三大职业发展方向,你会选择哪条?》)
还有图中这些已经站在金字塔尖的运营人,基本是第二条管理道路上的佼佼者。
“实际上,35岁+的运营人如果还在坚持做运营,那多数已经是行业中具备一定分量的人物了,大多数的运营人快则一两个月离开,反应慢的可能像我这样在30岁左右时意识到了危机,就出来了。”
沈玮的印象中,运营人的危机来得比互联网其他岗位更早——30岁前后可能就来了。
对没有坚持走前两条道路的决定,沈玮不后悔;同时,对坚持在运营岗位摸爬滚打数年的经历,她更觉得庆幸。
曾经的运营经验,对创业的沈玮来说利用率特别高。
开始创业时,不敢大规模投入,除了必要的成本开支,能省就省,“文案美工不需要,我自己来;线上店的运营,更是不需要添加人手,自己可以搞定;吸引用户做活动前的活动成本预测,活动后的数据分析,也是我自己来。”文案、美工、运营一肩扛起,沈玮挑起了创业初创团队的半壁江山。
同时,资源人脉也成为沈玮的及时雨:“这个圈子待久了,认识的运营人多了,时常会和他们聊聊思路,进行一些渠道和资源的置换什么的。比如中秋节我做的宠物月饼推广时,就通过这个圈子的推荐进入了宠物领域中话语权较高的一个平台的认可,还上了他们家的榜单,品牌知名度和销售额一下提高了好多。”
“先破后立这个决定,目前看来没有做错。” 沈玮停顿片刻后抿着嘴补充到,“嗯,应该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