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说年轻人的选择。年轻人选择专业,选择职场,选择行业的时候,经常会来咨询,说我们这些过来人,有什么经验给他们。而很多长辈也乐于给年轻人分享经验,甚至哪怕人家并不需要。
先说一个需要我们反思一下的话题,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历史非常的短。
改革开放说到底也就40年,市场经济地位确立也就30年。
程序员这个职业,在中国,说来也就20年。20年前不能说没有程序员,但凤毛麟角,人数太少了啊,那时候会写程序的现在1/100有没有?我估计没有。
手机,20年,20年前确实有手机,我20年前已经用爱立信了,但那是因为工作需要,我们公司当时是给移动干活的,那时候能拿出手机的都被当作大款的。
互联网,20年,20年前全国能上网的人也有,不超过现在的1/100吧。
智能手机,十年,如果从普及化来说,根本没有十年。
云服务,真火起来也就五年吧。
现在这些,是不是都是我们已经习以为常,日常依赖的东西了。
那么我们回头看,曾经并不久远的习以为常的观点,很多已经颠覆。
你知道50年前什么职业吃香么?公社食堂的负责人曾经是很让人羡慕的!
30年前会开车的司机也曾经是令人羡慕的高薪技术职业。那时候出租车司机那绝对是高收入人群。
东北国企曾经的辉煌,政府的铁饭碗,20年前经济转型,阵痛,彻底被颠覆。
前几天跟人聊天,说到我上网历史,1996年上网,1998年毕业,他们很羡慕,说那时候互联网机会多好,我说好,你回去看看,那时候什么是互联网公司,世纪互联,瀛海威,当时世纪互联核心业务是做家庭拨号上网的。当年访问量最大的网站是什么?我现在还记得,第一是上海热线,第二是证券之星。当年的互联网风云人物都有谁?王志东,王俊涛,张静君,杨震霆,年轻人现在都听说过谁?还好,张朝阳倒是一直风云到了现在,丁磊在20年前就一乍富的个人站长,根本进不了大佬圈。
china.com是第一个上市美国的中国概念股,曾经风靡一时,泡沫破灭后一地鸡毛,还有tom.com当年可是国内最有钱,办公环境最阔绰的互联网巨头,现在如何了。再往后推几年,千禧年后,互联网三巨头是谁,新浪,搜狐,网易。而且大家觉得网易马上就完了。而从全球看,雅虎如日中天,被认为是互联网的统治者和终结者。
qq被认为用户毫无价值,曾经是行业共识。中国网民没有付费能力,曾经是行业共识。中国用户没有版权意识,曾经是行业共识。
然而现在我们知道,新一代消费者的成长,中国互联网用户消费能力被彻底激发,互联网早期用户价值的概念彻底被颠覆了。
20年前,能看到这些未来的?一个都没有!当时的行业共识?全都不存在了!
那么我们往后看,今天习以为常的观点和共识,会在什么时候崩溃?
很多事情正在发生,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你会相信,一个搜索引擎公司,会打不过一个内容推荐平台?这不胡扯么?但移动互联网,改变了生态。谁说搜索就一定是天然入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当年,类似的一幕也曾发生过,搜索引擎曾经作为赢家见证过这一幕,谁说门户一定是天然入口?
满街的小黄车突然之间全线溃退,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才几年。
我们给年轻人建议和指点的时候,扪心自问,我们的所谓经验,还能管用多久?
而某些长辈的经验,对我们后辈而言,价值究竟有多少?
我父母一直让我找个安稳工作,按照他们的理念我应该跟我父亲一样在某个研究所里当个小职员拿份铁饭碗,哦,我当年学习还不错,应该能努力做个骨干,拿个略高级别的饭碗,然后一年年熬工龄,熬到退休有退休金拿,这辈子一眼看到头的那种。
现在年轻人选工作,选职业,经常纠结的话题,要回家乡二线城市还是在一线城市打拼,要去国企还是互联网公司。
互联网巨头稳定么?不一定,你看说裁人就裁人,一点都不稳定。而且巨头也有说垮就垮的时候,比如雅虎哪里去了?当年最有钱的Tom.com在哪里呢?
但谁告诉你,国企就一定稳定呢?公务员就一定稳定呢?
东北的阵痛转型看不见么?
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
那怎么选择呢?
我觉得,最重要的其实只有一点,保持自己的职场竞争力。
什么是职场竞争力?这个说起来太长,回头可以单独写一篇。
但是,职场竞争力通常是竞争环境下磨练出来的,很多年轻人说一线城市打拼不容易,很辛苦,这是真的,就算你进了一线互联网巨头,也不能保证自己饭碗一定是铁的,但你天天跟高手过招,你成长的速度,和躲在小地方懒洋洋的混日子相比,肯定不可同日而语。
你打出一身本事,天下哪里去不得。
你懒洋洋的混日子,突然世道变了,你怎么办。
改革开放至今,这样的故事已经发生无数起了,不要装看不到。
有时候,家里长辈可能也都是好心,亲戚长辈劝你这样那样,用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你,应该怎么选,自己多长点心,他们的经验有可能已经一文不值了。
我还见过这样的,从小到大的好孩子,选文理,考大学选专业,甚至相亲男女朋友,都是听父母的,孩子是好孩子不错了,成绩也特别好,但如果不早点自立起来,这以后竞争力相当堪忧。
自己的未来,自己把握。
自己的抉择,自己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