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二本文科女如何逆袭产品经理

抱歉起了个看起来就很鸡汤的的文章名,入职一家上市公司的产品岗位刚满一周,有了一点小小的感慨。回想2015年这大半年,自己这一路走来,堕落过,迷茫过,愤怒过,犹豫过,但是最终貌似还是走上了自己想走的路。

过往

我是在大四的时候被那时候的前男友安利上产品经理这些个事的。当时地处大帝都,实习的地点又在中关村,被全民互联网创业大潮所感召,也经常去混一些在3W咖啡和车库咖啡公开课或者讲座等等。虽然经常不明所以,听了背了些看起来很是厉害的名词,总觉得自己也应该是互联网圈的一份子,但其实也只是处于一种给不懂行的人夸夸奇谈的地步。

当时我在一家投资公司做行政,福利工资都很好,但是却很是消磨人的意志。金融行业是个大染缸,你看到那些有钱有地位的人的巨额财富,总是不由得会生出一些妄念。临近毕业前夕,我决定放弃这份索然无味的行政工作,回到了家乡,下定决心要真正的去拥抱互联网,开始盯住互联网公司投放简历。

低谷

回杭州后,我应聘了一家风头正盛的创业公司,一年多时间到了C轮,光环闪的吓人,PR部门也非常会写,网上都是宣传稿。我不疑有他地认为这是我进入互联网的关键一步。努力准备简历,准备面试,我最终以市场助理的身份得到了实习生的工作机会。然而没想到的是,在这家公司的一个多月却成了我的黑历史。

机械单一的体力劳动

当时我的工作完全就是体力活,跑腿寄快递,整理文档,盖合同等等,更吐血的是我的上司其实和我做的是更高级的类似的工作,按照这个职业生涯走,以我可怜的情商,我不想在30岁的时候还是做秘书。

复杂的人际关系

市场部的人啊,都是些人精。我曾经因为没有照顾到上司的脸面说实话(没有主动去给上司背锅)被狠狠的教训过,夹在两个女上司之间来回踢责任的皮球。

洗脑你价值观

对于020行业来说,市场部做地推其实是很辛苦的工作,又不像销售又提成,业绩压力也大,工资也可怜(我还是属于行政)。然而洗脑却无处不在。我微信上有一个朋友,曾经是个文艺青年,后来做了某团购网站的一个地推小leader,在朋友圈发的内容我实在是不想看了,我甚至一度怀疑他被骗去传销了,后来不得不屏蔽了他的朋友圈。

在这个公司过后,我特别反感那些在朋友圈广为流传的一些文章,大意是这样的: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做简单重复的工作,抱怨想要离职,被上司教育要从小事做起,用心从这些琐事上也学习一些门道,然后再表示自己N年前也是从这样小小的助理开始做起到现在X总的地位。看起来很鸡汤,很励志吧?这些文章有他们的一些道理,但是你若是真的信了,却也是一种损失。

职场食物链,若你一开始选择了做一个食草动物(以行政、文秘为代表,尤其是女生容易陷入这种工作)。虽然有很多的草地供你进食,但是没有了尖牙和利爪(行业壁垒,技术门槛),你得花多久才能保证生存,甚至幸运的进化成大象。如果一开始你就选择了做食肉动物,磨砺你的爪牙,你至少能站在食物链上层。我深深地反思了自己,大四的时候就说过我想做PM,然而我却为了近在眼前的工作机会,没有做过任何关于PM方向的努力。在当时痛苦的工作氛围中,我非常诚恳地写了一封长长的邮件去给另一个靠口才征服过我的上司,谈了下我对目前工作的困惑、成长通道的缺乏,和对做产品的渴望,得到了当时上司的又一番洗脑,他的话我现在还记得:【你想做产品就真的能胜任么?你想试错?年轻人也是有试错成本的。按理说,我没有义务去回答你这些问题。】这些答案,让我下了我要走的决心,并发誓以后不再做任何文秘性质的工作

现在

我的背景:二本、女生、文科、应届毕业生,简直是职场杯具的几个关键指标的集合。想做产品的最大一个问题变成了:如何得到一个产品岗位。围绕这个问题我做了很多功课,知乎上各个高票回答看了不少,阅读、思考,还有一个最关键的点,就是写作。你的写作就是一个给自己增加筹码和机缘的武器。在我决心找一个产品岗位的时候,我其实非常被动,没有经验,没有技术,我的做法是去做一个这个公司和他们竞品的分析报告,不一定非常专业,但是要非常有诚意。然后我投稿到了流量最大的一个产品经理社区网站,很幸运地被刊登了。然后这篇文章就成了我在求职的时候最大的一个加分项了。

现在如愿以偿的进入了想去的公司和产品的岗位,然而另一番征程才刚刚开始,希望自己在这条路上坚持的走下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二本文科女如何逆袭产品经理  二本  二本词条  文科  文科词条  经理  经理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  产品  产品词条  
攻略

 不要试图揣摩老板的心思

 生长在台湾的李倩玲从美国毕业后,从媒体购买策划专员到副总经理、总经理,直至成为群邑集团中国区CEO。李倩玲每天都在告诉自己:“运气总有一天会过去,我一直要准备...(展开)

攻略

 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

“知识的最大敌人并不是无知,而是自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幻觉。”这句话出自美国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之口,这句话在职场中也有另一层解释:一些人常常自持甚高自以为是,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