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工作1-2年会开始乏味,或是遇到瓶颈。
吐槽的内容多半集中在:工资太低、加班太多、没前景、老板太傻……说着说着,开始把希望寄托在跳槽上。哪怕今年行情不好,也愿意跳一跳,搏一搏。
可这几年我发现,大多数跳槽,其实并未带来质变,反而带来一定程度的消耗。
很多人在追求“挑战”中,逐渐精疲力竭,最终彻底丧失优势。
01:
老同事的学弟25岁,简历挺拿得出手,几周前,内推给HR后很顺利地约了面试。
但几轮面试下来,还是没谈成。同事向HR询问时得知,问题出在他跳槽的理由上。
部门经理问,为什么从上家公司辞职呀?
他:和老板价值观不符合,得不到重视,再待下去意义不大。
部门经理又问:你未来几年有什么样的规划吗?
他:最好1年内做到总监。“我希望得到个人价值的体现。”
然而HR问他,什么叫个人价值体现,他又支支吾吾,三句两句绕回去说之前公司存在诸多弊端,老板的格局不够balabala……
说白了,在上家公司自认表现不错,但没得到晋升。
当然这合情合理,如他所言,期望得到快速升迁和加薪,追求多元发展。但这种所谓的“追求”,只不过是被人为镀金,它并非主动选择,而是被动躲避。
就像很多人跳槽时的出发点:
对老板不满,认为眼光太差、做事风格不符合预期;
对公司不满,认为学不到东西,不如趁早挪个新地方;
对行业不满,认为是夕阳产业,还是及时止损赶紧转行。
你以为这叫追求发展,可实际上,这是一种惰性。
遇到问题就想逃离重新开始。不想啃硬骨头,不想走难走的路,只想利用跳槽重启一把,碰碰运气。
“下一个,可能会更好吧?”
真相往往是,下一份工作,你依然可能碰到同样的问题。因为你混淆了:
不是你跳槽了,才得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变得有竞争力,而是你先打磨好了竞争力,才得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02:
我经常听到有人说,现在的工作太无聊琐碎了,都是一些低水平琐事,不跳槽难道等着变成廉价螺丝钉吗?
可你知道么:
1、任何一份工作,初期都离不开重复和琐碎。
2、做同一件事 vs 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
评价飞行员是否经验丰富,必须看他飞了多少小时;评价程序员是否经验丰富,必须看他写了多少行可运行代码。
哪个岗位不需要一定数量积累呢?
对普通人来说,没有量变的加持,无法质变。
我以前公司有位行政助理,入职后不到3个月就提出转岗。她说,日常任务琐碎且含金量低,做会议纪要、走单据流程、帮团队活动订餐,这类任务无法锻炼自己,希望能到“更有空间”的岗位发挥价值。
如果无法转岗,她可能就打算辞职。
一开始接触新事物时,都需要经历不断重复的练习,这过程必然是最乏味、最无聊的,可它们恰恰能帮助我们打好基础。当你做得愈发纯熟,得到上司和同事的信任,才会进一步得到更高阶的任务。
倘若你这时沉不住气离开,兜兜转转,都只是在差不多的低水平层。
所以,如果你想跳槽,至少应该是现有水平对比原有岗位要求已有较大的变化,竞争力有了质的飞跃。
否则,哪怕多涨了一点工资,依然没多久又会回到无聊乏味的状态中。
03:
不少人辞职,是认为手上的工作没前景了,行业不行了。急于找到炙手可热的风口。如果你确实在夕阳产业,及时跳船、更换跑道的确是上策。
但多数人的职业发展,远没到被“行业瓶颈”限制的程度。
罗辑思维曾带火了一个词:小趋势。
比起普通人无法把控的大趋势,真正能给所有人带来机会,从细微处引发大变化的,恰恰是我们身边的各种 “小趋势”。
毕竟,这时代最不缺的就是对大趋势的预测。当你站在个人立场,其实更容易看清并把握住自身优势。
3年前,我认识的一位开发项目经理从电商公司跳槽至互联网金融公司,老板多次挽留,并承诺给予一定分红,但他仍旧毅然决然地离开,坚定地认为互金行业更具红利空间。
没几年,网贷平台红利消退,他又不好意思重回公司,最后找了份技术管理类岗位,工资比原先还少了20%。
个人发展,无论是拿到核心资源还是做到公司核心,都需要长期耕耘。
就像吴晓波在一次演讲中所表达的观点:追逐风口,不如回归本质。
对企业来说,有些风口错过也就错过了,商业本不是百米冲刺,不是谁先出发谁就笑到最后。
普通人更是如此。
一来,风口不断转移,我们根本追逐不过来嘛;二来,新风口≠好风口,你以为的馅饼没准是个陷阱。
与其一味求新求变,不如先考虑在有一定空间的行业、一定空间的公司,持续积累优势更加有利。
04:
当然我理解,很多人把跳槽视为加速器,甚至将频繁跳槽视为某种捷径。
跳槽本身没有任何问题。
可跳槽背后,如果出发点是急于求成,只会让你越来越没耐心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就像市面上特别流行的课程和书籍,多数主打“速成”。《7天成为投资达人》、《14天从菜鸟到高手》、《28天掌握一门月入10万的技能》。
我一位写开发类公众号的朋友说,经常有人问他,30天是不是真的可“以从入门到精通”地掌握一门开发语言?然后轻松月薪过万?
他总是泼冷水:“0基础能30天搞清楚基本语法、写几个Html页面就不错了,我写了4年代码都不敢说精通二字。各种框架、机制、模型、调优手段,随意抽出一个都没那么容易精通。”
真正有效的,都是笨功夫。
所以你发现没,优秀的企业肯定不会频繁变更业务中心,一定是围绕一个业务核心,一脚踩稳了,再踩另外一个。像任正非说的,“不要妄谈颠覆,鼓励创新,反对盲目创新。”
优秀的人,也不会频繁变换赛道。
因为他们知道,但凡想在某个领域有点儿拿得出手的东西,持续耕耘是前提、耐心等待是前提、稳扎稳打是前提。
正如查理·芒格所说:坚持不做傻事,而不是努力变得非常聪明的人,长期下来,将拥有非凡的优势。
别高估了变化带来的发展前景,也别低估了手上事情的潜力深度。
希望我们在每个转折点,遇到的都是惊喜而不是惊吓;在每份普通的工作中,少些浮躁,多些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