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琦今年过得似乎不太顺利。
先是几次因为身体原因停播,再是5月份,相逢于微时、被认为最亲密伙伴的“小助理”付鹏从直播间退出,转向幕后。前几天付鹏发文,宣布退出李佳琦选品团队,全力以赴发展自己的兴趣和事业。
李佳琦随后送上祝福,算是正式回应了官宣“分手”。
其实早在5月份退出直播间时,付鹏就将自己的微博ID从“李佳琦小助理”改成“付鹏FuPeng”,随后5-11月相继投资成立了5家公司,均由他自己100%控股。
让不少吃瓜群众感慨,成年人的世界,果然没有永恒的友情。
想起早些日子,朋友圈那篇《李佳琦,掉队了?》文章转发得沸沸扬扬,随之接二连三地出现了类似主题。
当红带货主播俨然成了明日黄花,大家纷纷捶胸顿足。
但我想说,我实在没办法同情李佳琦。
01:
李佳琦和薇娅,作为国内最火的两位带货主播,被拿出来对比已经是常态了。
就比如《李佳琦,掉队了?》中列举种种数据力证:李佳琦直播数据不如薇娅,直播次数也不行,品类垂直太过局限性等等。评论里有赞同的,有反对的,有观望的,争论得一片沸腾。
本来么,对比,是永不停歇并且让人颇有发表欲望的话题。
实际上,对比谁是不是第一,压根没啥意义。
对自己来说,这种习惯对比的行为,只会给自个儿添堵。很多人骨子里刻着“想赢”两个大字,胜负心过强,就会把世界当成排名制的斗兽场,而不是合作共赢的地方。
眼界只停留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吃瓜群众热火朝天地围观了数据半天,两个当事人很可能根本没在意这些东西。何况很多信息无法从单薄的数据中呈现出来。
其次,看李佳琦本人吧。
2016年他还是欧莱雅专柜的销售员,到今天做成直播圈子的带货王者,也不过4年,入选2019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年收入近2亿,今年作为特殊人才落户上海。
哎,一群月薪几千几万的人,跑去同情年收入2亿的人。
想到郭德纲当年说过个经典的笑话,农民们闲聊说,皇帝耕田肯定用金锄头,皇后娘娘和面肯定用银盘。
任何行业里能做到金字塔的人,主要精力必然放在自身上。
再说,就算人家掉队了,你有跟上过队么?李佳琦抓住机遇扶摇直上,成为最大的带货黑马,而很多人也没见得轻松呀,整天累死累活地996,也看到无数风口了呀,却一个都没抓住,甚至连个立足点都没有。
世上最扎心的现实是:人家都掉队了,你还从没跟上过队。
02:
很多人觉得,小助理作为从0开始和李佳琦一起打拼,到公司发展得如日中天突然单飞,实在太现实、太忘恩负义了。
但从职场和成长的角度看,这点并不让人意外。
刘润曾分享过维珍的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的一句话:栽培员工,让他们强大到足以离开。
再好的公司、再好的老板,一定都会有员工离开。说白了,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就是一场际遇,共同走过一段路而已。领英创始人里德·霍夫曼在《联盟》表达过两个观点:
1、这年头,公司和员工不是雇佣关系,而是相互选择的合作关系。
2、公司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和已离职的前员工,保持联盟关系。
哪怕今天分开了,或许明天又在另外一条河流重逢。
自己的员工离开,送上祝福和鼓励,与他形成无形的联盟,未来互惠互利彼此都有更多机会。
台塑集团的王永庆手下有个得力干将,收到另外一个企业的邀请,对方开出的条件实在太高了,于是他提出辞职。
他提了两次,王永庆挽留了两次。
第三次提出辞职时,王永庆见他去意已决,于是花了2个小时,面对面地和他分析了那家企业的利弊和经营之道。
讲完之后,王永庆跟他说:“按我说的去做,你可以把企业做的很好的,加油好好做,别给台塑丢脸”。同时表示,如果以后想回来,台塑的大门永远会向他敞开。
谈话结束刚好是晚饭时间,王永庆还安排了晚餐,才让他离开。
好的合作关系,是在一起时并肩作战,分开了相互祝愿。
聪明的老板也懂得,即便员工离去,也能建立新形势的联盟,为未来再度合作创造机会。
03:
对李佳琦的小助理付鹏来说,单飞或许包含了诸多考虑,但有一点相对确定:
他渴望形成属于自己的个人品牌。
付鹏跟随李佳琦来上海之前,曾约定他们赚到2000万就回家。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他们很快赚到了2000万。付鹏作为最亲近的合作伙伴,收入远远超过普通白领。
知名度水涨船高。
但Title依然是“李佳琦的小助理”。
我们传统观念里,上班族有一份高薪工作就很不错了,何况还是在直播带货这种朝阳行业。
实际上,恰恰因为是在快速发展的领域,建立个人品牌就更为重要。
李佳琦就是个绝佳的例子。
很多主播其实非常专业,甚至本身就是主持人出身,也非常努力地带货,但没有品牌感,大家只会觉得“哦,那场直播还不错”,而不是“那谁谁很特别”。
而李佳琦就属于个人IP感极强的人。
从一开始的“口红一哥”,到他不断强化美妆领域的标签,让人们快速记住了他。他立足于垂直领域后,又马不停蹄地打造子IP。从“李佳琦的小助理”到让自己养的小狗“Never”高频出现在公众面前,持续迭代着品牌势能。
新兴行业+个人品牌,这是他从草根成为行业黑马的关键因素。
毕竟,现在乃至未来的商业,一个人可能就是一家公司。
当然,这么说不是让所有人都跑去自立门户。而是对普通人来说——
首先要站到更高更大的平台上,借用平台的力量成长;同时要懂得,你做的事情、你付出的努力,要尽可能地形成并强化个人标签。
这些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04:
这几年我一边依然是IT上班狗,一边是写作自媒体,二者并行,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触。
我越来越发觉,一些传统的雇佣观念所存在的局限性。
比如单纯地用当下的产出结果衡量一切,陷入对比陷阱;再比如,员工要求老板为自己的未来负责,或是老板要求员工一心一意甚至终身服务于公司(就像前阵子某集团要求应聘者抵押房产终身服务)。
对彼此来说,束缚远远大于好处。
尤其作为员工,如果长期被套于雇佣观念里,个人的主动性和价值感往往日渐式微。
当你从平台思维转换到个体思维,眼光和路径就不一样了。
就说我自己吧。近几年通过兼职写作逐渐打造出小小的自品牌,哪怕是108线的小号主,无形中也将内容价值沉淀了下来,角色和机遇随之丰富:书籍作者、文案顾问、签约作者、传媒公司合伙人……
这种累积是有溢价空间的。
它将不知不觉地,让你的可能性生长得枝繁叶茂,越到后期,生长速度越快。
最后我想说,人生路上的起起落落或分分合合,实在太寻常了。
你不可能永远站在某个位置。但无论什么境地,与别人做对比只会让你徒增焦虑,为他人长吁短叹更是大可不必。每个人都有各自要面对的春夏秋冬,何况人家不见得有你想象的那么悲凉。
你不可能永远在一个平台做到老。斗转星移,随着你不断前行,你会越来越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及如何得到它们。
你不可能永远靠他人发光照亮自己。上班也好,自由职业也好,创业也好,我们所做的事情都要尽量加固个体的品牌认知。让大家认可你这个人,才可能创造出更多的上升空间。
谁也不想过一成不变的庸碌生活,但就像《平凡的世界》里的那句台词:“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
懂得离开、懂得重启,或许是一种更加主动积极的姿态。
希望我们每一次的离开,都是为了更好的启程。也希望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能收获更广阔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