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有一个很火的词,叫“奋斗逼”,形容一些每天在领导面前假装很努力,故意加班到很晚的工贼。接着呢,就有很多人在知乎、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谴责“奋斗逼”,说他们造成了“内卷”,搞得大家都没好日子过。
我原本就不知道“奋斗逼”和“内卷”这两个词儿是什么意思,跟着热闹,看了好多拒绝奋斗逼的文章,查阅了一些资料,蓦然发现,这里面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搞错了呀——不是“奋斗逼”造成了“内卷”,而是“内卷”引发了“奋斗逼”现象。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得从“内卷”这个词儿的含义说起。
1、什么是内卷?
20世纪60年代末,一位名叫利福德·吉尔茨(Clifford Geertz)的美国人类文化学家,在观察爪哇岛的农耕生活时发现,因为当地农业之外的发展方向很少,土地资源又有限,于是大量劳动力不断投入到水稻生产上,但是,尽管每个人都尽力劳作,生活水平却提升有限。
吉尔茨就把这种现象叫作“农业内卷化”。后来“内卷化”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到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其他学术研究中。
根据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内卷化”最早在中国被广泛关注,是因为黄宗智教授的两本著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黄宗智教授把内卷化这一概念用于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研究,他把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获得总产量增长的方式,即边际效益递减的方式,称为没有发展的增长,即“内卷化”。
为便于理解“内卷”这个概念,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我老家是农村的,80年代的时候,家里种小麦,用骡子拉犁耙耕地,施用有机肥,人工除草、浇地,这样下来,一亩地能打差不多六百斤粮食。我父亲比较勤快,没事儿就在地里拾掇,但是,不管我父亲起早贪黑多用心在田间劳作,一亩地的小麦产量,都没多大变化,就算把我母亲一起叫上来拼命劳作,结果也是一样。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内卷现象,你通过简单重复的方式投入更多劳动,无法带来有效的增长。
我原本做过十几年的软件开发,其中有七八年,都在XL公司工作(笔芯)。在我服务于XL时,就发现,不管公司的程序员多努力,也不管销售多努力,公司的营收,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始终就在2000万~3000万之间浮动。这是一个组织身上的内卷现象,公司进入这种状态后,就会发展停滞,员工怎么努力也没法分到更多钱,让人觉得没希望。
内卷不仅存在于农业、现代化的公司,还存在于我们的职业发展上。我很熟悉程序员,就拿程序员举例子吧。很多人都有一种感觉,学习一种技术,能感到自己知识和技术水平在飞一般进步的时候是初学那一年,能感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水平在飞一般进步的时候是使用某个技术栈两三年的时候,然后呢,等你使用一个技术栈五六年后,就会觉得,好像怎么努力,技术水平都没啥变化,工作产出也没啥变化。这个时候,其实也是进入了“内卷”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尽管可以加班加点工作,可以搞定更多的工作任务,但是,你没有量的变化,你的生产率没有大幅的提高,你的感觉,只是在重复和消耗。
看过这几个例子,我想我们都能理解“内卷”是什么意思了,通俗一点讲,一个社会、组织或个人,进入“内卷”状态后,就会长期在一个简单层次上自我重复,只能收获没有发展的增长。
2、为什么说“内卷”引发了“奋斗逼”现象?
明白了“内卷”的含义,我们就可以在公司这个背景下,来论一论“奋斗逼”和“内卷”的关系了。
公司的状态,可以分为“内卷”和“发展”。
网上很多人说的“奋斗逼”造成了“内卷”,其实说的就是“奋斗逼”的行为,导致了公司从“发展”状态进入了“内卷”状态,然后又导致了其他员工进入“内卷”状态。
这个逻辑其实不成立!
因为,公司处于“发展”状态时,员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公司就会有更多的业绩增长,然后,公司就会有更多钱可以分给员工,员工的收入就会不断增加。这种态势下,大家更关注的是自己从不断增大的蛋糕上拿到了多少,而且,你付出更多就拿到更多。此时,有一些“奋斗逼”出现,并不影响大局,因为蛋糕在增大,真正高效能的员工,付出更多就能分到更多,“奋斗逼”对高效能员工的收入影响可以忽略。所以这种情况下,高效能的员工,不会因为“奋斗逼”的假装努力而放弃自己的真正努力,因为一旦放弃,他会错失很多回报。那么,这样一来,高效能的员工会为了更多回报而努力,他们努力,又会推动公司继续发展,公司继续发展,他们的回报就又不断增长,良性循环,大家都没有陷入“内卷”。
所以,如果公司处于发展状态,“奋斗逼”并不会引发“内卷”,网上很多人谴责“奋斗逼”造成了“内卷”,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注意,我这里并非说“奋斗逼”不该谴责。)
进一步,实际上,“奋斗逼”的大量涌现,其实是在公司进入“内卷”状态时开始的。
这是因为,当公司进入“内卷”状态时,发展停滞,蛋糕趋于固定,在固定的蛋糕面前,一个人正常节奏的工作对公司业绩和自己分得的回报,影响不大。想要分到更多收入,就要竞争掉身边的同事!所以,才会有人在领导面前假装比别人多努力一点,企图把身边的同事比下去,自己能多分一点蛋糕。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内卷”引发了“奋斗逼”的涌现哦。
3、不要管“奋斗逼”,要关注如何破“内卷”
实际上,不管公司处在什么状态,我们都不应该把焦点放在“奋斗逼”身上,因为那样只会引发内耗,让组织和自己更加“内卷”,对谁都没好处。
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如何避免个人发展进入“内卷”状态,以及如何走出“内卷”状态。
就我们个人职场发展来讲,内卷状态,和我们经常说的“瓶颈期”是类似的——重复同样模式的努力,无法获取对应的个人成长和外在回报。
那怎么走出这种状态呢?
有三大类常见的策略:
选择环境
引入资源
重塑自我
我们一个一个来简要说一下。
1、选择环境
个人是很容易被环境影响和塑造的。比如你身处“内卷”状态的公司,个人就很容易陷入“内卷”状态,此时,换一家处于“发展”状态的公司,可能同样的技能水平和努力水平,你个人的发展和回报就不一样了,你就可能走出“内卷”状态。
人岗错配是另一种导致个人进入“内卷”状态的常见原因,比如你喜欢逻辑,擅长研究分析,但毕业时阴差阳错选择了市场岗位,结果怎么努力都做不好,类似这种情况,是可以通过选择环境跳出来,比如在公司内调岗,比如换到另外一家公司匹配你的岗位。
有很多环境原因会导致或加速个人进入“内卷”,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陷入停滞时,可以有意的从环境方面来分析一下,看看选择与自己适配的环境,是不是可以解决问题。
2、引入资源
当我们陷入某种简单重复模式,无法跳出来时,借助外部资源来刺激自己,是一种不错的策略。
比如,财务人员经常会用Excel的数据透视功能来对搜集到的大量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但数据透视表提供的计算方式很有限,就是常见的求和、平均、最大、最小等,并且数据量大时效率也是个问题,所以一名财务人员,Excel水平到一定阶段,数据分析的效率就会再也难以提升了,这个时候,如果引入Pandas,Pandas能支持更为丰富和高度可定制的统计功能,性能上也远比Excel要强,同时还可以做一些模型,编一些脚本,自动执行一些分析计算,那这名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就可能会有大幅提升。这就是技术对个人工作效能的提升。
国庆档的热门影片《夺冠》中,女排主攻手朱婷,一开始打球没什么热情,水平一直发挥不出来。
教练郎平为此质问朱婷为什么打球,两人展开了一段对话,后来朱婷成功被郎平激发,打出了水平,女排夺冠。
朱婷在被激发前,其实就处于“内卷”状态,郎平的出现,引导着她进入了蓬勃状态。对朱婷来讲,郎平就是导师的角色。合适的导师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状态,帮助一个人再创巅峰。当我们陷入“内卷”时,也可以尝试着寻找一位导师来帮助自己。
再举个例子,一位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老师,每天都要批改很多口算卷子,手动批改的速度再快,四面A4纸的卷子,也要3分钟左右,当这位老师达到自己的极限后,就很难提高速度了,如果他带四个班的数学课,单单是批改试卷,就会焦头烂额。这个时候,如果他找一位实习生或者每个班培养一位学生,来帮他批改卷子,他就可以把自己解放出来,去做别的事情。这就是引入新的工作方法这种策略带来的效果,有时候它能直接把瓶颈消除掉。
技术、导师和工作方法,是常见的三种外部资源,引入它们,能给我们注入不一样的力量,帮助我们走出“内卷”。
3、重塑自我
我们小时候都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丑小鸭原本是白天鹅,阴差阳错生于鸭群,一直认为自己是只鸭子,不自觉地用鸭子这个角色来要求自己,可不管怎么努力,它都不能变得正常的鸭子一样好看,于是就被称为丑小鸭。直到有一天,丑小鸭迎来自己的顿悟时刻,蓦然惊觉自己是一只白天鹅,于是瞬间扔掉鸭子身份,走出了“努力成为鸭子却始终不像鸭子”这种“内卷”状态。
丑小鸭虽然是童话,却很有现实意义,它指出了我们陷入“内卷”的一种重要原因——错误的身份认同。
当我们搞错了自己的身份,进入到不适合我们的角色中,就极容易被束手束脚,无所作为。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澄清人生愿景,探索真正适合自己的身份,然后按新的身份要求来重塑自我。
比如有的程序员吭哧吭哧写代码,但始终逻辑凌乱,Bug无数,阴差阳错跟别领导出去见客户谈项目却如鱼得水,几分钟促动客户签了合同,这种情况,就极有可能是搞错了角色,做做分析,转到市场、售前、商务等岗位上,可能就会告别做程序员时的“内卷”,进入快速发展状态。
每个人都是宝藏,只是很多时候,被周边环境和成长经历给套上了各种不大适合我们的角色,结果就在某个阶段进入“内卷”。发现适合自己的身份,重塑自我,是走出这种“内卷”的有效策略。
4、保持无尽好奇,创享多样人生
好啦,关于“奋斗逼”和“内卷”的讨论,就到这里。最后呢,我想说的是,就个人来讲,“内卷”是我们在漫长的一生中,不止一次会经历的状态,我们要做的,不是拒绝,而是发现,而是接纳,而是保持无尽好奇,不断变化环境,不断引入刺激,不断重塑自我,创享多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