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栗子
最近,话题#海底捞练习生#登上微博热搜。
这源于一个博主发的视频,里面的海底捞“甩面小哥”深夜在地下车库练习甩面。
游刃有余的甩面动作让网友大呼精彩。
有网友感慨:总有人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努力,也有人在你面前混吃等死。
乔布斯说:“当你认识到,努力做事是会有结果的,你的生活是可以被改变的,你就再也不是过去的你了。”
01、一个人只有开始学习,资源才会出现
教育专家沈祖芸认为,比资源多寡更重要的,是资源流向学习的逻辑。
资源不会主动朝你走来,只有当一个学习者开始学习的时候,资源才会根据你的需要出现。
英国教授苏伽特·米特拉(SugataMitra)在20年前,做过一个“墙洞实验”。
他在印度的贫民窟墙上挖一个洞,放进一台电脑,供附近没上过学的孩子们使用。
很快,孩子们就学会了上网,学会了英语,学会通过网络搜索任何信息。
后来,米特拉又创办了“云端学校”,也只有一间房子、几台电脑,还有一个退休老奶奶,她的工作就是早上来开门,晚上来关门。
结果是,印度恒河口偏远地区的孩子不仅学会了上网,还把家乡的芒果卖了出去。
实验发现,原来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学习也能够发生。只要一个人有足够的动力,他就会主动地发现资源并展开学习。
以前一本教材就是一个学习者的世界,现在整个世界都是学习者的资源。
有自主性的人,注定是这场“变革”中的佼佼者。
在工作中也一样:
主动给对方“社交好处”的人,留下的印象更好; 主动发起沟通的人,主动询问老板对你的发展建议等,才是真正工作能力的体现。
很多事情都是主动得来的,没有馅饼天上掉,没有午餐免费吃。
就像脱不花说的:“学会向上调用资源,而不是等待被调用。沟通一定遵循两个原则:谁资源匮乏谁主动沟通,谁比较痛苦谁主动沟通。”
02、高手都有一个特点:力争上游
吴军在《格局》一书中写道:
“很多时候,事情能不能做成,取决于做事的人是否有主动性。马云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主动性。国内没有支付手段,就自己做一个,没有信用体系,就建一个,这才有了阿里巴巴。”
得到后端开发工程师刘菁璟曾分享过她的故事:
在刚入职得到的时候,开始整整一个星期没人搭理她。
于是她主动找人聊,从产品经理、技术同事,一路聊到了测试同事。
到了第二周,跟她打招呼的人就变多了,她对系统业务也基本了解了。
除了技术方面,她还发现聊需求的时候,总能第一时间明白产品经理的意思,沟通效率特别高。同事们聊需求时,经常会到她桌前。
她发现了这就是她的优势,于是就主动承担起了翻译官的角色,做了业务的承接。
这让我想起了《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里面探讨如何让人变得更高效,第一个讲的就是建立积极主动的个人愿景。
有个典故:
从前有两个人发现河里有一个正在挣扎的孩子,赶紧把孩子救了上来。
可是刚救完一个,又漂来一个,他们就赶紧再去救这个……结果孩子一个接一个地飘来。
于是其中一个人说,我不在这里救孩子了,我要去上游看看是谁在往河里扔孩子。
有些问题,最好的方法可能就是去上游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者提前避免问题发生。
出现了问题再解决,这其中已然付出了代价。
这种对上游的渗透与把控,从而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可以统称为“上游思维”,也可以说是防患于未然。
一个人如果想要突破自己的职业天花板,就必须主动朝着自己的上游跨出一步。
03、主动的人,更容易幸福
《游戏剧本怎么写》说:“想让生活像游戏一样有趣,要主动设立目标和反馈,并持续创造意义感。”
有自主性的人,在工作上较为靠谱,在生活中较有温度。
《真实的幸福》一书中提到:
“生理因素无法改变,生活环境作用有限,要提升幸福感,最重要的是抓住你可以控制的因素——主动调整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看法。”
拥有自主性的人,不论生活如何糟糕,都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从日常生活的体验中创造快乐。
在工作上,他们也能够主动为工作赋予使命和价值。
不仅能让自己抛开负面情绪,把精力集中在有用的目标上,主动应对,同时也能扩大自己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自主性,是一个人最珍贵的品质和能力。
对有自主性的人来说,很多事情是无限游戏而非有限游戏。
失败了绝不是结局,还可以不断“再开始”。
他们保持积极主动,拒绝无意义的消极抱怨。
巴顿将军曾说:“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到达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落谷底时的反弹力。”
有自主性的人,才具备这种绝处逢生的反弹力。
没有自主性的人,为了逃避思考和责任,放弃挑战的同时,也被机会和财富所抛弃。
△
写在最后
《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一句经典台词:“get busy living,or get busy dying。”
不努力为自己活着,就是离死亡更近一步。
被动和退却,只会让我们失去所有上场比赛的机会。
卡内基说:“懒惰造成怀疑和恐惧,行动则产生信心和勇气。”
愿你我都可以成为心中有愿景、手上有执行力的人。
参考文献:
1.《沈祖芸:什么决定了未来教育的差距?》by沈祖芸
2.《为什么说高手都有“上游思维”?》by罗辑思维
3.《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于自主性的不同》by刘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