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樛木
最近,「90后养老大数据」、「三成年轻人选择抱团养老」等话题,在网络上引起大家热议。
事实上不止90后,00后的年轻人都已经在考虑养老问题了。
微博上有一条高赞留言是这样说的:才二十几岁,已经觉得这辈子不会遇见最爱的那个人了,甚至开始浏览养老院。
虽然是调侃,但年轻人在认真考虑养老,并不是一句玩笑话。
“年轻加油赚钱,老了才能潇洒养老”;
“当代90后被逼无奈不得不早做打算”。
近日还有一则新闻报道,重庆39岁的“空巢青年”IT男古月,成为养老院最年轻的住户。他因为身体问题提前开启养老模式,每天和老人们一起晒太阳、聊天、追剧。
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我年轻时以为金钱是最重要的。等到我老了才知道,原来真的是这样。”
当你老了,眼眉低垂,未来变得昏黄不定。
在我看来,“养老焦虑”绝不是无病呻吟,因为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里,如何安心变老,也成为了一场比赛。
1、社会决定上限,能力决定下限
经济学上有个名词叫做“灰犀牛”,根据MBA智库百科释义,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养老问题对于80,90这些“夹心一代”来说,是必然需要面对的灰犀牛。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已经达到2.5亿,占总人口的18.1%,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亿人。老龄化加速的社会现实,是引发“养老焦虑”的主要背景。
大环境如此,“养老”问题更像是悬在年轻一代头顶上的一把刀。
针对年轻人的现状,前段时间对1217名18-35岁青年的一项调查显示,89.6%的青年认为有必要从现在就开始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在年轻一代中(18-34岁),有51%的受访者说他们今年已经开始储蓄,这一比例高于2019年的48%和2018年的44%。
对于个人而言,陷入“养老困境”,其实是对未来的恐惧,并且直接和金钱挂钩。
北大才女刘媛媛在书中所说的:“对大多数漂泊在北上广的年轻人来说,在头几年的奋斗中,钱和理想几乎是可以划等号的。这并不是简单的拜金,而是存身立命需要钱,维持尊严和承担责任也需要钱。”
知乎上曾有个热门问答:“如果时光倒流,你最想做什么?”
底下有一条高赞回答:“如果时光倒流,我只有一个念头——存钱。我不希望起早贪黑一个月,房租一交,就回到解放前。在大城市永远都是漂着,没有房子没有存款,老了连养老院都住不起。”
数据来源: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如果从30岁开始储蓄,平均每月只能存下1334元人民币。年轻的受访者大多把储蓄目标定在150万左右,退休的目标年龄在57岁左右,有27年的时间来储备资产。这样算下来,一个月应该存下4629.63元才能达到目标。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年轻人的养老压力也由此而来。
豆瓣上有个组织叫做“丧心病狂攒钱小组”。在这里,隐藏着一群存款10万+的90后,这群年轻人每天谈论的话题,都围绕着“搞钱”。
“退休前应该存够多少钱?”
“你的存款能够在突遭变故的时候支撑你吗?”
这样的硬核储蓄执行力才是应对“养老困境”的有力武器。
像那句流行语录说的:“只要赚钱的速度比老去的速度快,「养老焦虑」就追不上我。”
2、摆脱养老困境,坚持长期主义
前段时间,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美国少女RobynBri的故事。同样作为95后的她,从八岁开始就具备理财意识,在前两年还给自己做出了完美的养老计划。
8岁,她帮邻居遛狗;10岁,帮邻居看小孩,期间还顺利积累了四名客户,对自己的时间做了详细的规划,按月向客户们结账。很多青年做零工赚的钱,大多都用在了买衣服和娱乐上,Robyn的选择不同,她将赚来的钱全部存下来,用来投资,以及支付自己的日常开销。
Robyn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她对自己的规划。每年通过储蓄存下来的钱,她都存在一个高收益率的储蓄账户里,能存多少就存多少。同时,她还在美银旗下Merrill Edge开设了两个投资账户,其中一个是只要满足条件就不征税的RothIRA退休金计划账户。另一个是她准备在28岁用来买房的专项账户。
根据退休规划网站Newretirement的测算,如果Robyn能以每个月2000-3000的速度存钱,她到五十岁时的养老金数额将接近或超过300万美元。
由此可见,普通人的努力,在长期主义的复利下,摆脱养老困境只是时间问题。如果你不愿意花时间规划,甚至还有负债的倾向,那么大概率逃不了“养老困局”。
因为当你还没开始为养老做任何储蓄的时候,有一部分人已经通过资产配置,实现了长期的“钱生钱”。
朋友小J毕业后,顺利进入杭州某大厂,工资很高,工作待遇也很好,美中不足的就是工作强度实在太大。
作为一个90后,小J坚信,只有提前做好规划与投资,养老才不会成为一个大问题。经过三年的积累和努力,她已经拥有11万的存款,还有了裸辞的底气,并且在三个月后顺利找到了一份比之前更轻松、工资更高的工作。
她说:“提前规划让我的人生更自由,拥有更多主动选择。”
有自我规划意识的人最后不一定会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都是有自我规划意识的。
面对来自未来的种种压力,主动规划就是“正面刚”。学会给自己做加法,叠加你的优势资源,让你的钱更有价值、让你自己更有价值。
3、内卷时代,不确定性中求稳定,是唯一出路
NHK在2016年拍过一个纪录片《团块世代:悄然迫近的老年破产》。
它讲述的是生于1947-1949日本婴儿潮时代的人,他们中80%属于工薪阶层,是支撑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脊梁骨,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度过青春时光,却在日本经济衰退时期步入老年,面对着吃不饱饭、做不起车、无人社交、积蓄清零的残酷现实。
看了这部纪录片,很多年轻人都恍然大悟:“这并非和我无关”、“不趁现在攒钱,将来我也会这样。”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做一些未雨绸缪的养老打算呢?
网友@豹子根据自己的经验分享了自己的“养老规划”。他说:“我是一个‘风险厌恶型’的人,养老对我来说是一个双线并行的事情。”
一方面要分散风险,系统地学习理财知识,不要跟风买理财产品,但可以在长期的考察和调研之后出手,选择稳健的基金;学会自我投资,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精神健康,如果有情绪高压的问题,要及时调整。
另一方面,要永远保持自己的能力,保持能够学习、工作和输出的能力。他说:“对于养老我还没有一个完全确定的形态,但总之,我想让自己不断朝着能有更多选择的路径走去。”
80、90一代就像夹心饼干一样夹在中间,一边承受资源被瓜分的现实,一边还要面对未来的巨大不确定性。
养老预期已经开始影响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无论是回家考公务员,还是继续坚持996。
选择哪一条路,只要坚持,都能在这个越来越多元化的赛道上,闯出自己的一片天,惟有得过且过、自我放飞才是死局。
△
写在最后
有人说:“老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阶段。但优雅地老去,只是一部分人的特权。”
所谓的“养老困境”不过是在激烈的竞争下,年轻人对自己未来的恐慌。那么,应对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早打算、早规划,要未雨绸缪,毋临渴掘井。
80、90一代,夹持着岁月往前走,要在应该奋斗的年纪努力,不辜负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