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同事正急着找住家保姆,照顾她摔伤的奶奶。
然而问了好多家政机构,都没找到合适的人。稍微看上眼的都被人定走了或是没办法住家。亲朋好友也挨个打听了一番,最终勉强先找了个。
没想到状况不断。
保姆饭菜做得口味太重,有时还忘了给奶奶吃药,外加照顾摔伤老人的经验有限,平时与奶奶没有太多交流,老人摔骨折了本就很郁闷,白天没人说话转移注意力,渐渐觉得自己“这么让人伺候感觉在等死”。
“找个好保姆真的太难了,我宁愿多花些钱都找不到。”同事一聊到这事就头疼不已。
这现象并不是偶然。
不知道你发现没,许多服务行业如今的薪酬越来越高,甚至秒杀大厂上班族。
前阵子某家政公司发帖,说公司有清华毕业的保姆,年薪50万,并说“我们这还有很多像清华、利物浦大学的高端人才。”
毫不意外地,立马上了热搜。
家政公司接受采访时解释说,这类保姆主要负责教孩子、给孩子做全科辅导,综合薪资基本上都能达到年薪50万元。
网上争议无外乎两点:
1、顶尖大学的毕业生去当保姆了,是不是人才浪费?
职业不分贵贱,行行出状元,这类鸡汤话今天我就不说了。
我倒是认为哈:
而且未来,“低端工作高端化”势必有很大市场。无论从个人就业or行业发展,都是个突破的机会。
02、清华毕业生做保姆,本质上是降维打击。
你想想,比如这位清华保姆,如果在她的专业领域,那遇到的才是真正的内卷,竞争对手强大,个个都有名校光环,大概率要一路厮杀才能得到一份薪水满意的工作,当然还有可能努力却得不到回报,备受打击。
而在一些“降维”领域,他们的赢面就大多了。
因为他们能做点儿其他从业者不一样的事。
就看那位“清华保姆”的求职信息,2016-2018在汤臣一品四口之家工作(助理),附带一岁多宝宝早教辅食;2019年至2021年间曾在上海九间堂服务三口之家(管家),统筹安排阿姨工作。
其他不说。
就说其他名校文凭的毕业生还在大厂基层996、一年到头连大Boss都见不着几面时,有些人已经直接杀入“核心资源圈”,处理私人事务,手握高端人脉。这点恐怕比年薪50万还有吸引力。
这类高学历人才的降维打击案例,并不是新鲜事。
北大卖猪肉的陆步轩,把卖猪肉的小铺子经营到公司上市,2018年的销售额已经超18亿人民币了。
蜜芽的创始人刘楠,北大毕业,怀孕后辞职成为全职妈妈。为了给女儿使用安全放心的产品,她自己去Amazon上看美国用户自写的评价,研究各种母婴产品,帮别的妈妈代购商品。从一家小淘宝店,做到蜜芽成为国内知名母婴商城。
卖猪肉、做代购,都属于门槛低,在大众眼中属于不需要什么能力就能做的行业。
其实,不是说行业门槛真的低,而是从业者里优秀人才的比例太少。
名校背景的从业者往往能给行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甚至颠覆整个行业。
这就是为什么“低端工作高端化”将来会成为趋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03:
除了降维打击,一些看似普通的服务岗位薪酬往上走的背后还有个因素:
行业需求不一样了。
就说家政行业吧。眼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家政要求也在提高,早已不是传统印象中洗衣做饭那么简单了。
家政管家、住家老师、规划家庭饮食等等垂直细分之下,学历、专业、服务逐渐成为新指标。
我们国家的高端家政服务需求不少,但人才始终短缺。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
简单劳务型市场规模为5150亿元,
知识技能型市场规模为2776亿元,
专家管理型市场规模仅为49亿元。
同前两项家政服务相比,高端家政服务在国内显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消费者正在向高服务需求转变。
武汉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宋敏曾说:“中国人对高端服务现在有很多很强的意愿,但这方面服务是特别欠缺的,这个服务就被国外拿走了。”
我之前分享过一部房产纪录片《中间人生》。
其中一期的主人公是北航硕士张永刚,一开始做房产中介连电话都不好意思打,业绩不如初中毕业的同行。连续三个月都没卖出去一套房。
痛定思痛,他开始反思:
自己的优势应该是差异化竞争。
他的思维模式能让他更全面、更专业地为客人提供职业服务。新房、二手、租赁、家装、海外、旅居……都是他的业务,自己也是个分享者,任何关于房子问题,都可以随时找他免费咨询。
几个月后张永刚拿到从业以来第一桶金,近20万月薪。
用他的话说,“我从来没把自己定位成卖房子的人,而是一个为消费者提供品质服务的个人载体”。
买过房的人应该都有体会,中介的好坏,将直接决定你这次买房的整体感受。
我去年置换房子时,那位中介已经很敬业了,但由于对最新政策的一个细节不熟悉,导致我和房东白跑了两趟,还险些造成房贷额度的偏差。
大家如今生活变好,未必是吃得多高档、穿得多奢华,但一定会体现在对更好、更专业服务的追求上。
正因如此,许多传统行业里随着需求的变化,而蕴藏着大量机会。
04:
许多人认为努力考好大学的目的,是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但我有些不一样的想法哈:
接受好教育,将来能拥有更多就业选择机会+工作选择权。
不管行业怎么卷,其实拼到最后还是看谁能提供更多价值,说白了还是才能。
而这个才能,首先就是发现充满机会、又适合自己入场的领域。
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行业,必然是个重头。
我周围朋友都宁可多花些钱,也想找个好点儿的家政阿姨。希望阿姨能告诉他们一些清洁小技巧,能提出收纳建议,能主动想到自己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有位阿姨就曾告诉我朋友一款凉茶的制作方法,好喝又去火)。
如果仅仅是做饭清洁,外卖不香么?扫地机器人不好用么?
这和上班族的逻辑一样。
如果只是老板说什么你就做什么,真的,竞争力实在太弱了,有太多人可以替代你了。大家现在整天说内卷,核心就是一件事大家都能做,谁做都没差,只好咬牙打出“物美价廉”的标签来吸引雇主。
低端从业者,无论哪个行业,其实都是最容易被淘汰的那批人。
未来20年,中国的服务业一定往细分化、高端化的方向走。“保姆”这个岗位或许也将成为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更具专业性的家政人员。
唯有足够用心+持续成长,才能在变化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