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典
每次直播总有人问我:“老师,这个行业好吗?那个行业怎么样?”
我知道他们陷于麻烦,但对这类问题,我总会很谨慎、小心地回答。
正如我一个朋友遇到的,经常有人在他讲理财和投资的时候打断他:“别讲了,发个股票代码吧”。他都无法回答。
我想他跟我的困境是一样的。
为什么职业规划师不愿意回答行业趋势?
01、很多热门,其实是冷门演变来的
举个例子:
2022年,中国的确面临一个比较难的增长,比2021年还要难。
人口红利到头了,外资控制,资本不让搞。三大增长要素:人口、科技、资本中2个受到抑制,搞科技变成了必要的事。所以未来一年,科技创新是重中之重。
如果你在一个行业深耕多年,是技术人才,千万千万要守住。如果你做媒体的,关注科技领域创新,是个大方向。
这个趋势听起来很带劲儿吧!而且论证充足。
但是仔细一想,这和你有什么关系呢?
那些能做科技的人,在10年前就开始做科技了。如果你以前从来也不是搞技术人才,这件事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
如果你是做营销号的,倒是可以考虑注意蹭一下热点,但是那些一直在讲科技前沿创新的公众号,是不是也会做的比你好很多?
再往深了想——那些做科技的隐形冠军们,当年真的是因为热门才选择这个领域的吗?谷爱凌是因为2022年冬奥会才练的滑雪吗?似乎也都不是。
这种趋势最好用的方式,是躲坑。比如现在你还想着往资本市场跑,可能就有点偏了。
02、你以为的冷门,有很大空间
和很多人体验不同, 你以为的不热门,不一定就是下滑。即使下滑,趋势对你的影响,也许远远没你的行业排名重要。
比如,如果我对你说,现在没有人看书了。纸媒是个夕阳行业,似乎没有人会说不是。
大家都在说,书籍出版不行了,知识付费在崛起。但是去年有3家机构提交了招股说明书,2家上市成功, 读客文化和果麦。
我和果麦、得到都比较熟,深度看完了他们的招股说明书。
2014年-2019年,纸质书零售码洋(图书定价与销售量的乘积)每年有超过10%的增长。电子化给报纸和期刊带来巨大冲击,但是在图书领域,这个冲击似乎并没有来,反而有所帮助。
另一个增长空间是,美国的4大出版集团占据整个出版市场的60%份额,但中国的四大头部出版机构,只占到了3-5%。
随着行业越来越规范化,流量越来越贵,中国本土出版市场的巨头洗牌会越来越好。虽然整体增长不大,但行业内的空间,也会有5-10倍的空间。
这似乎告诉我们——即使是不那么热门的行业,前10%的高手们,也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有一个很深的底层是——希望自己能站在风口之上,让行业把自己带上高峰。
在这个背后,更深的理由是:希望自己少点努力,多点搭便车。
谁不希望和时代一起加速呢?
但我想有这种“偷懒”思维的人,可能本身就是个人发展最大的坑——真正能够理解风口、还抓到风口的人,都是顶级选手。和他们竞技,希望获得红利,这种侥幸心理,只能当韭菜。踏踏实实地一点点做,才有可能获胜。
是不是都不敢直视了?
也不是,
你可以善用这种信息。
1. 如果你大学生、考研、或者准备投入学习一门技能,这个是重要参考。
2. 虽然不能马上进入,至少不要逆势而行,跑到时代对立面去。
比如说建筑行业培训,随着房地产不好干,似乎是个下行职业。
但筑龙是国内民营最好的建筑行业培训机构。他们的联合创始人告诉我,国家绿色经济,降低碳排放是个大国策,但有50%的碳排放,来自整个建筑行业。在这之前,谁也说不清楚,具体是什么环节有碳排放,具体是多少?
但是逐渐有人开始研发相关的技术,而他们也顺势推出来“绿色建筑师”,这个就是一个全新的机会。
金融+邮电局=财政储蓄;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这些机会,可能是大家更能抓住的。
04、对普通人的建议
最后,我想总结下对“普通人”的建议。
不如向内看,判断自己的激情、优势各自是什么,能在哪个领域做到同龄人的前20%,更加牢靠。
只要你足够优秀,行业好了,你收益最高;行业不好,你转型机会最大;行业持平,你就努力洗牌做大。
追逐热情,而不是热门——这不是鸡汤, 是真金白银的鸡肉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