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无法好好生活,一心只想摆烂?
闹钟响一遍就起床;
自己动手做早饭;
精神奕奕地上班;
充满活力地做好每件事;
一周可以看完一本书,充实自己;
闲暇时间掌握一门技能;
跑步、健身、经常运动;
……
等等,这好像是你想象中的自己,真实的你完全不是这样的,在面对越来越内卷的压力之下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闹钟响了无数遍也不起床,按掉闹钟继续睡;
上班要迟到,随便在路边摊买点东西就去挤地铁;
握着手机,不停地刷着无意义的内容;
没精打采地工作;
机械地咀嚼食物当作吃饭;
点外卖、刷手机,结束一天的生活,甚至是每天……
每天都想要结束这样的状态,却在日常中重复着这样的每一天,好像自己做的每一个计划、想要实现的每一个改变都没能完成,掉进了立志改变——下次再说——宣告失败的恶性循环。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改变这么难呢?
02.为什么总是间歇性踌躇满志?
无论是戒烟、戒酒、减肥、学习,好像每次我们想要好好改变的时候,刚开始都是踌躇满志且意志坚定的,但往往坚持了一段时间,甚至只有几天,我们就放弃了,继续回到原来的生活,然后责怪自己为什么总是坚持不下去。
没错,这不是个例的问题,几乎每个人身上都会存在。在我们想要做出改变的时候,不是坚持不下去,就是想想就算了,像一个失败者一样,选择的总是维持现状的那条路,然后原地踏步。
这意味着,我们当下的所处的地方和想去的地方出现了矛盾,而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对于改变来说有很重要的内在关联。
拿一些小的改变来说,比如你决定每天睡觉前把钥匙放在同一个地方。这样的小改变带来的紧张关系很容易控制,它的拉扯力度就和用两只手的食指夹着一根橡皮筋差不多,你只需要往两边稍稍抻一下就行。
如果你追求的是某种实质性的改变,比如改变饮食习惯或是改善与同事们的关系,那你面对的紧张关系的拉力也更大。
这也牵扯到人性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矛盾。我们的内心深处厌恶差距,这种厌恶迫使我们去消除它。如果我们不安于现状,我们会设置目标,渴望改变。设定目标本身就涉及一种差距——你现在所处的位置和你想要到达的位置之间的差距。
如何才能实现想要的转变,《我想和你谈谈为什么改变这么难》这本书可以给出我们想要的答案:
对于改变,最大的天敌就是维持现状,对于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心理学角度。我们不再受制于简单粗暴的二元思维,即改变是对的,维持现状是错的。相反,我们直面现状,思考它,带着好奇接近它,让它在我们的脑海中驰骋。
当我们把维持现状视作一种明智做法时,反而更容易在生活中做出改变。思考不去改变以及想要维持现状的原因似乎放宽了对动机的约束,而这比那些关于改变的建议或指示都更有效。
这本书和《也许你想找个人聊聊》有异曲同工之处,作者是一个帮助上瘾者回归正常生活的心理治疗师,他在书中提出了自我改变的三大原则和十个理由,同时也讲到了我们如何从心理上开始做出根本性的改变。
掌握这几点,告别持续性混吃等死的“摆烂”状态:
“Yes,and”原则
即兴创作就是在没有太多恐惧的情况下怀抱希望——对某种情况说“Yes,and”,找出前进的途径。这是一次信念行动,自己的行为将会带来正向的结果。
“嬉戏”精神
把你要为生活负责而产生的恐惧转化为身为生活的主宰而获得馈赠时的感激之情,“嬉戏精神”把人生变成了即兴创作,新皮质证明了这一点,新皮质在人的脑半球顶层,它让人们得以想象、创造新事物、开始有意义的改变。
控制期待
如果你感受不到实现改变的可能性,那么你所需要的就是在成功之前先“假装”成功。如果感觉自己是一个失败者,选择塑造一个“不去尝试”的角色,这一点都不酷,酷的是“去行动,别空想,别抱希望,去行动”。
摆脱羞愧
识别自身的谦逊区,那是扔掉羞愧感的地方。你会感到足够的骄傲来继续前进,但不会过度,以至于迷失方向。你会继续前进,因为能承受不完整的概念,而不依赖自恋防御。
推到“勿抱希望”之墙
走出改变的第一步就意味着改变正在发生,而机会成本只会大于沉没成本。认识到这一点,自然也不会害怕失望。当一个人可以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他就可以改变。看似对立的两极之间的紧张关系,也是所有自我改变问题的核心。当你认识到这一点,你的改变已经开始了。
作者:罗斯·埃伦霍恩。本文摘自畅销书《我想和你谈谈为什么改变这么难》,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与世界保持联系可以让改变开始向好。三个法则、十大理由,叫醒内心沉睡的巨人,走出自我改变的困境!MBA智库(Mbalib)经时代华语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