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进击的苯
又到了一年毕业季,00后们正式开始步入社会,成为职场中的新兴力量。
近日,话题#毕业后的前五年有多重要#登上热搜。
毕业生有的憧憬未来,有的感到迷茫。
也有很多“过来人”分享对于“毕业前五年”的看法。
畅销书作家、职业规划师林少波曾说:毕业五年,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毕业前五年究竟有多重要,需要在这五年重视什么?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带给你一些启发。
01、相同的起点,不同的结局
前段时间参加大学毕业五年的同学会,刚进门,就看到室友国伟和建智。
国伟穿着一件洗得有些褪色的衬衫,独自坐在角落,紧蹙着眉头,似乎在想着什么为难的事情。29岁的年龄,发梢就已全是白丝。
建智则穿着合身的西服,坐在中间,和其他的同学侃侃而谈。
看见他俩,我不禁有些感慨。
毕业后,两个人进入了同一家公司的同一个小组。
如今,建智已经跳槽到一家上市公司,成为部门总监,年薪百万。
国伟却还是个小职员,甚至在几个月前差点出现在裁员名单上。
为什么两个人的境况差异会如此巨大呢?
刚入职的时候,两个人都是斗志满满,每天主动加班,努力学习。
但过了半年多,国伟开始迷茫,觉得工作不适合他,却又舍不得这个平台和相对优渥的薪资。
慢慢地,他开始得过且过,不再主动去学习,工作也只追求完成。
今年,当他终于想通要换一份工作的时候,却发现这五年他几乎没有成长,失去了职场竞争力。
好不容易收到几个意向offer,薪资也和现在相差甚远。
而他已结婚生子,只得继续在原公司苟且,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心中无限后悔。
和他不同,建智则一直保持着明确的目的和学习动力,在工作上不断精进。
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他入职三年就当上了小组长,第四年升职成为部门经理。
今年,他以此为跳板成功跳槽,成为了上市公司的部门总监,前途光明。
两个人前五年的积累不同,导致了发展道路的差异,境况也天壤之别。
正如青年作家李尚龙所说:30岁之前是你的一生,是事业的高度,房子、车子、票子的基础。
只有足够重视毕业后的前五年,职场之路才能更加通畅,人生也才能更加美丽。
02、毕业后的前五年究竟有多重要
马云曾提倡过要重视职场前五年的演讲。
他说,在初入职场当老师的前五年,他懂得了坚持,懂得了放下,喜欢上了培养学生超越老师的心态。
创立阿里巴巴,他仍抱着当老师的心态,希望同事、员工超过自己,因此培养出了很多人才,阿里巴巴也得以不断壮大。
毕业后的前五年,是一个人探索自己的职业规划,提升能力,塑造认知的黄金五年。
1、毕业前五年,是试错成本最低的五年
大多数人,对职业选择充满了迷茫。
自己有什么爱好?什么工作适合自己?
新精英生涯创始人古典提出,解决这类问题最好的方式是:全力以赴、守住底线、不行就撤,直到找到自己最喜欢最适合的为止。
毕业后的前五年,没有太多生活压力的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本不断地尝试,找到适合的职业赛道。
在这之后,我们会面临恋爱、成家、生子等所带来的生活压力。这些会让我们很难再去更换赛道,从零开始。
2、毕业前五年,是自身综合能力最强的五年
关于人类的智力,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迈尔斯(W.R.Miles)等人研究了几种能力的发展,发现不同侧面的发展和衰退是不同的,如下表:
29岁之前,人的记忆、比较和判断、动作和反应速度都处于最巅峰。
从初入职场到29岁,正是一个人步入职场后学习能力最强,精力最旺盛的几年。
错失这几年,我们可能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弥补。
3、毕业前五年,是认知塑造定型的五年
从学校和职场,从学生到职员,是一场本质的蜕变。
在这段时间,形成的认知将会影响我们以后的为人处世、职场发展。
心理学上有一个“达克效应”,能力欠缺的人基于自己的能力得出错误结论,但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
一旦认知被塑造成型,我们就很容易陷入此种效应,行走在错误的道路上而不自知。
03、探索和积累,打通职业生涯向上之路
既然毕业后的前5年如此重要,我们该如何度过呢?
古典曾提出了“职业生涯三阶段”理论。
他将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划分为如下3个时期:
生存期(28岁之前):不断成长,积累沉淀。
发展期(28-35岁):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有价值,越来越值钱。
使命期(35岁之后):找寻工作的意义。
他说,生存期是后续两个阶段的基石。
多高的墙多深的基,只有在生存期打好基础,关注自己的成长,才能在发展期甚至使命期走得更远。
国内知名职业发展专家赵昂也说过:工作前五年是我们职业生涯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我们有两个重要的任务——探索和积累。
1、明确定位,找准职业发展赛道
在毕业5年里,越早找到方向,越早走出困惑,就越容易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就。
如何找到合适的职业发展方向,有2条建议。
探索自身优劣势,寻找合适的职业类型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这些性格代表了不同的优劣势,适合不同的工作。
热爱和他人打交道、口才好的人,可能更适合做销售;
逻辑性好的人,可能更适合做技术人员;
心思细腻的人,可能更适合做后勤、助理。
只有充分挖掘自己的优劣势,才能做出最合适的职业选择。
找到一个有潜力,值得加入的行业
小米创始人雷军曾说:站在风口上猪也会飞。
时代有更迭,行业也有周期,想要发展得更好,需要借助整个行业的风口。
处于上升期的行业,人才相对需求较大,入行门槛会比较低,薪资和发展也会更加可观。
而进入一个衰退期的行业,职业发展会受到一定阻碍。涨薪慢、工作难找、升职空间有限,都是无法避免的问题。
当然,择业,本身就是一个尝试的过程,一次选对适合自己的岗位少之又少。
选不对不可怕,怕的是没有勇气重新选择。每天犹豫不决,到头了吃亏的只有自己。
2、跟对领导,塑造正确职场认知
从学校到职场,从消费者转变成生产者,我们将在这个过程中塑造职场认知。
正确的认知,会让一个人的职场之路变得顺利畅通;错误的认知,则会让人在职场寸步难行。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领导作为职场上接触最多的领路人,对于新人的认知塑造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刚毕业时,我仍旧习惯于在学校时那样。
不会合作,缺乏交流,经常做无用功;
不懂得请教他人,遇到问题只想着靠自己,浪费了很多时间;
不知道及时汇报,总是等领导询问才说出难处,拖延了很多工作;
也常常因此被同事投诉。
领导并没有因此责怪我,而是耐心地给我分析问题,并分享他的一些经验。
在他的要求和带领下,我开始有意识地改变自己,学会了合作共赢、积极争取、保持学习、发掘本质、坚持不懈。
而这些认知,让我不断地提升自己,在职场中如鱼得水。
3、深耕专业,打造核心竞争力
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水平,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专业能力。
企业一旦核心技术落后于人,就意味着优势衰退,面临危机。
一个人如果专业能力没有优势,就会轻易被人取代。
想要在企业、甚至整个行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在专业领域有所突破,保持领先。
前段时间,刷屏网络的华为18级大佬,天天早8晚6,接送女儿上放学,周六加班带薪看书,非工作时间不接电话。
但是遇到产品线两天都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位大佬半小时内就能解决,一天给出彻底的解决方案。
虽然他架子大,我行我素,但因为专业能力过硬,却完全不担心被裁员。
这就是专业能力给他带来的自信和优待。
在毕业后的前五年,比别人多付出一点努力,多在专业领域深挖一些,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能比别人多一分资本,多一次成功的机会。
△ 写在最后
陈立飞在《个体崛起》说到:在职场的前几年在乎的不是他挣了多少钱的工资,而是得到面对和处理各类问题的思考方式,以及更优质的人脉资源。
勇于试错,找到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职业赛道;
跟对领导,塑造正确的职场认知;
不断学习,打造自己的专业核心竞争力。
过好这五年,等回头再看的时候,你会感谢现在的自己。
本文为MBA智库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我们。作者:进击的苯。一个输入、思考、输出的闭环之苯。MBA智库——管理者专业学习成长平台,兼具热点与干货,顶尖管理知识、进阶职场指南。APP、头条号、微博@MBA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