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有哪些事是离职后才想明白的。我回顾了一下,从2002年工作以来,经历过 8 家公司,也经历了 8 次离职,有 4 件事体会深刻。
一、别人只会通过你的工作成果评价你,不会为你的“潜力”买单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大唐电信做售后技术支持,做了两年多,觉得工作没挑战也没前景,就有了转行的想法,想去做更有发展的软件开发工作。
我先是希望在公司内部转岗,找了做开发的朋友推荐,也请我的上司推荐,可尽管我是售后部门的优秀员工,几个研发部门也没有给我机会,原因很简单——我当时没有任何开发经验。
后来我就裸辞了,自学 C 语言,到外面找工作,历经将近四个月的碰壁,才拿到一个工作机会。这中间被拒绝了无数次,原因就是——没有开发经验。
这次转行的最大感慨,就是——别人只会通过你的工作成果评价你,不会付出时间、金钱和机会成本为你的“潜力”买单。
二、你并非不可替代,总有人可以接手你的工作
2006~2007年,我在南京一家公司做车载导航设备的开发工作,负责软件设计与核心模块的开发工作,与客户的协作也是我在负责。可以说,我是那个项目中软件部分最重要的人了。
2007年底,我打算从南京回西安,就跟公司提了离职。部门研发经理、人力资源经理、公司总经理,三番五次找我谈话,言辞恳切,说项目离开我没办法运转,并承诺立刻给我加薪。但我因为感情的缘故,必须回西安,留了一个多月,整理交接了项目,就走了。
过了五个多月,负责硬件设计的赵工在QQ上和我聊,说我原来带的吴工,经过几个月缓冲,接过了我的工作,成了软件的负责人,很受重视。那时我就想,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总有人可以接手你的工作,只是时间早晚成本高低而已。
后来我在另外一家公司做研发经理,另一个部门的研发经理与公司闹得不愉快,带团队离职,项目最新版本的源代码都没交接,版本库里都找不到,但新团队接手后,通过分析历史版本代码和反编译可执行文件得到的伪代码,愣是把项目理顺了,前后耗时,也没超过一年。
三、口碑是你的重要资产
2014年,公司里有个做销售的同事出去创业,他与我并不相熟,却找到我,说要跟我合伙,因为我靠谱。
2018年,原来的一个上司,在北京一家公司做总经理,找到我,让我帮他组建西安研发中心。
2020年,我自由职业3年了,有位前同事,打电话来邀请我加入他新去的公司,想让我负责机顶盒业务。
……
这些事情会发生在我身上,原因只有一个——我在一家公司工作几年,都会留下不错的口碑——“能力出众,积极主动,认真负责”。
不管你在哪里工作,都要努力做出成绩,留下口碑。口碑是可以伴随你穿越组织和时间的重要资产。
四、拥有随时离开平台的能力,才有选择的自由
2016年9月,女儿上了小学,因为接送等缘故,我决定自由职业,就在12月份和公司提了离职。
因为当时手上有一个在运作的项目,还有一个预研项目,就多待了几个月,直到2017年7月,把两个项目顺利交接完了,才离职。
而当时之所以敢离开公司,自己一个人出来单干,是因为我从2013年开始,就开始主副业并行,积累了多种能赚钱的能力:
写作:离职前我已经出版了四本图书,还给《程序员》杂志写了半年多专栏。
做网课:2014年开始,我就有自己的网课在销售。
做企业内训:我给一些研究所培训Qt应用开发。
职业规划咨询:我通过公众号、在行App等渠道为客户提供职业咨询。
虽然这些事情赚钱不如工作收入多,但我评估了一下,如果全力去做,养活自己没问题,于是就鼓起勇气奔向了自由,开始按自己的意愿打造想要的工作和生活。
到现在,自由职业已经5年多了,活得好好的。
这一次离职,让我想起那句鸡汤——别把平台当能力。
这话虽然有点“毒”,但在民企、外企纷纷裁员的大环境下,也有一定的道理:平台赋予你的东西,随时都可以拿回去,如果你只有平台赋予你的东西,那离开了平台,可能什么都不是。
拥有随时离开平台的能力,才有选择的自由。所以,在职场上,我们既要有永不离开的态度,又要有随时离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