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请你做个有主见的人,不要什么建议都去听

文:张良计

很多人问我,平时生活工作中总是遇到给自己提建议的人,起初自己很感激,也会虚心请教,但随着建议听多了,就会陷入混沌之中,扰乱自己的思路。

今天稍微聊点这方面的干货,帮助大家去判断,什么建议值得听,怎样判断建议提的对不对,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

下面进入正文。

建议最关键的一点,是看这个给你提建议的人是什么身份。

因为你只有结合了他的身份,才能判断出他给的建议合不合理。

举个例子。

我有个朋友之前做了一款在线教育的APP产品,在测试阶段团队征集了很多早期用户的意见。

然后他发现其中有一条建议,是希望他们能够更改一个课程界面的UI流程。原因是这个用户觉得流程操作有点繁琐,他手机要反复点击好几个地方才能顺利完成课程。

于是我朋友就召集产品经理们一起开会,商量这个改动需不需要做,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暂时不改。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后来去调查了一下那位用户使用的手机,发现是安卓机,而这个页面流程在苹果手机上操作就完全没问题。

当年安卓机的市场并没有如今这么庞大,大多数用户都是苹果手机,而且要改动这个页面需要动到的地方非常多,中间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如果把这个需求加进来会严重拖慢产品的正式上线。

所以这位用户的意见,在经过我朋友和团队的讨论评估后,得出的结论是:

需求合理,但并不紧急,因此没有必要大动干戈。

虽然后面随着产品的迭代完善,他们也给安卓机版本做了重新优化,但这个例子很能反映我要说的问题,那就是给你建议的人,很多在潜意识里是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的。

说直白一点就是,你以为他想帮你,其实他在帮他自己。

这个现象其实不难理解,因为对方并不是你,不可能完全站在你的角度设身处地着想。

而这个所谓的“帮他自己”,也不一定是他想获得什么实质性的利益。他给你提供的想法被你采纳了,会让对方内心产生一种价值成就感,这也是一种帮他自己。

所以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一点,一定要找到实现自我利益和对方利益之间的平衡点,并且一旦发现这个平衡点离自己很远,就要果断放弃。

就像前面我朋友的这个例子,那位用户是站在个人使用感受的角度提的建议,但我朋友是站在公司商业运营的角度去看待这个建议

建议如果实施了,那位用户可能爽了,但我朋友这边就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去做产品修改,而最后产出的结果,仅仅是优化了体量并不大的安卓机用户的体验。

这个ROI算下来,对于刚处于创业阶段的朋友来说,实属太低。

给你建议的人的身份,决定了TA的立场和思考角度。同样一件事情,立场角度不同,给出的建议可能完全不同。不要觉得对方说得有道理就去做,最好还得结合自身的需求情况做评估。

比如对方如果跟你是同一个行业的,且资历比你深,那么提的建议很多是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给到的方向性的东西,不会特别具体,这时你就要想办法自我消化并落地。

如果对方跟你是完全不同领域的,且通过对话交谈你发现对方对你的领域有一定的见解,那么这时对方给出的建议可以作为开拓新思路的催化剂,但实用不实用就另当别论。

如果对方的经验比你低,资历比你浅,但依然给你提了建议,那么这种建议很可能是执行层面的建议,能够帮助你找到一些过去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但这些细节有没有帮助,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弄清楚了提建议者的身份,接下来还要记住一点:

大多数人的建议并不一定是对的。

少数服从多数,似乎是从小到大我们习以为常的道理。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大多数人的想法并不一定是对的。

《乌合之众》里对此有非常精辟的描写:

人一旦陷入到群体之中,智商会瞬间下降,他会为了获得其他人的认同而放弃自己的思考。

大家不妨思考这样一个情景,现在教室里有50个人,身为其中之一的我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我很想让别人也认可我这个想法,那么我该如何做?

一个个去说服其他49个人?可以,但没必要。

我只要先找到一个最容易被我说服的人,比如张三,把他说服之后我就有了一个盟友。接着我带着张三去找李四,然后跟李四说我的想法,李四虽然半信半疑但是看到张三也这么笃定相信,于是他也跟着信了。

我如法炮制这个过程,直到成功拉了10个人入伙,他们都同意我的观点,这样我就有了一个小规模的“团体”。

之后我发动这个小团体里的每个人,让他们各自出去说服剩余的39人。他们每个人只用把我一开始的套路再复制一遍,遇到说服不了的,就把对方拉到我的小团体里来,然后跟他说你看,这里每个人都同意,难道他们都是傻瓜吗?

最后不出一天,所有人都会同意我的观点。

当然以上情况是一个极度理想的模型,但和现实里其实大差不差。中国成语里有一句叫“三人市虎”,跟这是异曲同工。

在这个情景里,其实真正动脑筋思考的,只有最初产生想法的那一个人,也就是“我”。

剩下的49个人,每个人都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同而“被迫”接受这个想法。而我正是抓住这一点,每次说服对方的时候都是用人多去压人少的策略。

比如一开始拉拢张三之后去面对李四形成2对1的局面,拉拢李四之后再去找王五形成3对1的局面,以此类推,一点点推进蚕食。表面上看一个人去说服49个人有点不可思议,但最后却成功了。

写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有股熟悉的味道,生活里也有符合这种描述的例子?

没错,就是传销。

所以你看,所有人都同意,跟这个事情有没有道理,两者之间并不能划等号。

大多数人都觉得是对的事情,不见得大多数人都认真思考过,他们很有可能是为了不被其他人排挤而被迫认为这是对的。

可对于真心寻求建议的你而言,你要的不是认同感,而是解决方法,因此你要学会辨别别人给的建议,尤其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建议

我们具体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

1. 对方给出的建议,是建立在什么诉求之上?

比如建议你赶紧找个男朋友的亲戚,是真的觉得这能给你的生活带来质的变化,还是说仅仅是因为社会舆论对单身人群的裹挟?

建议你跳槽换工作的朋友,是真的觉得你的能力应该另有一番天地去发挥,还是说只是因为他听说XX行业赚钱多?

建议是一份善意,这份善意的出发点是为了你好,但为了你好的前提是懂你。

如果对方给出的建议并不是站在你的角度去思考,而是别的其他什么原因,即使这个原因听上去多么有道理,即使认可这个建议的人再多,我劝你都要三思而后行。

2. 这个建议是建立在多少样本量之上的结论?

既然是大多数人的建议,那么你最好搞清楚这个大多数具体是多少,而不是笼统地宣称“大家都觉得”。

往往大家都觉得的真相,反而是大家都不晓得,都是道听途说,都是一传十十传百以讹传讹。

所以下次如果有人给你建议的时候,说“我身边人都这样”,那么你可以刨根问底追问一下,他身边几个人是这样?这些人具体都是谁?

数量越具体,你越能追溯,越能辨别真伪。

3. 给你建议的人,他自己有没有实践过这个建议

很多人嘴上说得很轻巧,但他可能自己都没有实践过,他的建议也是来自于他的道听途说,他只是一个转发建议的二道贩子而已。

比如劝你辞职改行的人,自己都没有改行过。劝你选择XX专业的人,自己都没念过这个专业。劝你找对象不要光看物质条件,结果自己去傍了个富二代。

如果给你建议的人都是这种类型,那你根本没必要听,因为他们没有亲身体会,当你真的去实践这个建议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知后面的三四五六七。

这种建议是最不负责任,也是最危险的。记住,实践出真知,给建议也是如此。

建议虽好,但你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共勉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主见  主见词条  不要  不要词条  建议  建议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