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写/王倩
过去一段时间,一个叫ChatGPT的软件风靡了全世界,短短2个月时间用户超1亿。
回答问题、写小说、写脚本、总结概括、生成代码……只要你输入问题,它就能在分秒之间给你想要的答案,并且框架完善,表达清晰。
更离谱的是,ChatGPT甚至能帮你找到猫。我说一下主要过程。
博主的猫丢了之后,给ChatGPT发消息:家里的布偶猫栗子从18楼跳下去了,没摔死,但找不到它,很担心它在外面……
ChatGPT安抚她:我很抱歉听到你家里的猫栗子跑掉了,我能理解你的担心和焦虑。跳楼的猫经常会受到一些伤害,所以你很有可能会担心它受到了伤害。然而,有时候猫咪们也会有一些意外的本领,他们可能会比我们想象中更加灵活和健康,所以即使它从18楼跳下去了,它也可能没有受到太多伤害。
接着博主向ChatGPT求助,怎样才能找到猫。ChatGPT又列出寻找步骤:
最后,博主要求ChatGPT从记者的角度写出这个故事,于是收到一篇标题为《【头条新闻】 AI治愈人类,18楼跳下的布偶猫奇迹生还,深刻展示人对宠物的情感》的文章。
这样“惊悚”的案例还有很多,所以引发了不少担忧和讨论:AI会对人类的工作产生哪些影响?谁的工作会被ChatGPT取代?
有人甚至将可能被AI替代的工作,整理成列表,供大家对照。
但真相是,没有人会被AI取代,只有会用机器的人,取代不会用机器的人。
比如,用计算器的人,取代了只会用算盘的人;用数码摄影的人,取代了只会用暗箱的人;会打字的人,取代了抄写文字的人。
未来一定是,会用AI的人,取代那些不会用AI的人。
01、什么人最难被取代?
来看这个矩阵模型。
横坐标是跟人的相关程度,纵坐标是工作的复杂程度。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四个象限:
比如外交、谈判。两个组织之间有很多信息差、资源差,要考虑盟友的关系,还有各种复杂的节奏。
再比如导演。不仅要关注剧本、摄像、宣发,还包括了教演员演戏。这就不是一个AI可以取代的。
同样道理,在企业里面做经营方面的决策:一个项目,人行不行,资源够不够,这些事根本也不是AI能干的。况且,真的没达到目标,老板也不可能开掉AI,只能问责人。
第二,跟人相关性不大,但非常复杂的工作。
比如火箭动力工程师,新能源汽车的架构师,网站架构师,建筑总设计师,他们也很难会被AI取代。
我曾经在广东见过一个极好的玉器雕琢师。拿出一个玉器,他可以通过这个玉的样子、走向,以及这个时代人的需求,雕刻出作品,可能要1-2年才能雕好。
02、什么人最容易被取代?
第三,工作很简单,但和人高度相关。
比如家政阿姨、月嫂,工作简单,但需要强烈的人际互动。
举个例子,在知识付费时代,有一种技术非常先进——用AI模拟声音。
前段时间我一个朋友,用AI模拟了一位播客主的声音,精修后发给了播客主。对方听完AI的声音,又听了一条自己读的,最后把AI的声音认为是自己的,因为更完美。以后,只需要拿逐字稿让AI生成就好了,既高效又高质。
所以如果你便宜,没必要被取代,可能继续存在一段时间,但贵的部分,一定会尽快用AI取代。
到今天,大量的货运汽车已经被自动驾驶取代了。比如天津无人驾驶港口,从装卸到运输,都已经完全实现自动化。
结果如何呢?去年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6.9%,单桥吊平均运行效率提高20%,综合能耗降低20%。司机不用熬夜了,效率也更高了。
再比如,之前大厂每年会招给信息打标签的人,今天这个工作已经只需要很少的人了。
所以你不妨问自己一个测试问题:“你的工作是不是极其流程化,且短期没什么改变,基本上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生,3个月内能学会?”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就要当心了。
当然你会发现,每个工作都有1234四个领域。34做起来是最舒服的,但如果你常年待在这两个部分,你就会容易被别人取代。
比如编辑。一个从来不自己写东西,只是到处复制粘贴的编辑,肯定是属于第四种类型,非常容易被替代。
但如果是一个非常能洞察读者情绪,知道读者喜欢什么的编辑,一定属于第一种类型,谁也替代不了。
再比如我还见过一个大学老师,整整20年都在用同一套课件,讲着一模一样的内容,甚至连模板都不换。他就属于跟人相关度高但简单的工作,迟早会被取代。
但也有很多老师,会及时关注到学生的反馈,可以识别优势,激励、安抚同学情绪。他就是第一种类型。
所以,抵抗AI的核心,是改变工作方式。
03、怎么改变呢?
以写作为例,过去我们写文章,功夫在谁搜集的资料多。
写一个选题,一般我会把百度前10页,知乎前10页,豆瓣前10页,财新杂志前10页全部读完。如果有时间,我还会找百度学术以及谷歌学术的前三四个文档,全都读完。
读完以后,我的资料比你多,于是就可以不太顾及表达、选题切口,直接凭信息差,就赢了。
但今天不是了,写文章,真正的优势已经不再是你在专业领域有多少积累,毕竟谁也比不过ChatGPT。而如何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找到一个大家注意的切口,如何揣摩情绪,变得至关重要。
所以关键就是,对于简单和流程化的部分,利用工具,节省工作时间,把更多精力留给复杂和跟人接触多的工作。
作为编辑,多跟人沟通,揣摩读者的情绪和需求,知道什么样的案例、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读者更容易接受。
作为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跟学生沟通,了解学生不断出现的新需求和新问题,及时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案,而不是把一模一样的教学流程重复N遍。
你发现没有,AI来了,但感知、共情、幽默感永远不会被替代,只要你会共情、有幽默感,就不用害怕。
04、最后的话
总结一下:
每个人的工作都有1234四个领域,抵抗AI冲击的核心,是把容易取代的34部分,尽快流程化,引入AI,或完全交给AI去做;自己则去做更复杂的事,以及更多跟人相关度高的工作。
当你持续在更高价值的领域做事,怎么会被取代呢?
所以,真正可悲的事情,不是AI超越我们,而是我们活得越来越像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