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菲
公众号:艾菲的理想
之前写了几篇关于无条件自信的文章后,我收到了很多读者留言,都是关于盲目自信、迷之自信、有条件自信、无条件自信和普信的,具体来说归为以下几类:
盲目自信和无条件自信是一回事吗?
迷之自信与无条件自信是一回事吗?
普信又是怎么一回事?
我该如何获得想要的自信?
自信是否有其发展的历程?
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些“自信”好好梳理一下,捋出自信发展的几个阶段。你可以看看,你正走到了哪里,还可以继续走向哪里。
01、盲目自信
简单来说,盲目自信,说的是没有经历过多少真正的人生之前的自信状态。
不管周遭什么情况,不管我到底如何,反正我就觉得自己挺好。即使表面不说,内心也觉得自己可牛了,绝对的天之骄子啊。
比如曾经的我,在小学、初中阶段,因为学习成绩好,所以一直都处于“盲目自信”的状态。
这样的自信,基本都发生在阅历不多的人身上,因为它往往“得来容易”。家长的悉心关注,老师的善意鼓励,校园里相对简单的规则,很容易让一个在某方面“还不错”的孩子找到自信的感觉。
这种感觉,对还是小孩子的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是宝贵的养料,但它距离一个人真正的自信,还是太遥远了。
它很虚幻,就像阳光下的肥皂泡泡,闪耀着艳丽的色彩,但一触即碎,也注定无法长久。
而我,也正是在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中,因为没能考上当年市里最好的学校,而备受打击,从而对自己有了不一样的发现 - 原来,我不过是“井底之蛙”罢了。
这就是我从“盲目自信”阶段跌入“不自信”阶段的关键事件。
所以,我会说,盲目自信,说的是没有经历过多少真正的人生之前的自信状态。
当盲目自信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真正的对手、遭遇巨大的打击,或是经历了“社会的毒打”后,我们会一下子变得非常不自信,认为自己“原来一无是处”,从此便跌入自我怀疑,甚至否定的谷底。
之前觉得自己了不起的感觉,如同被一针扎破的气球,瞬间只落得一地胶皮。
经历过的人都懂,这个瞬间很“痛”,而这种体验的后续,则是“苦”,它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不过,正是这扎破气球的针,给我们带来的痛和苦,正式开启了我们的自我反思,看到了自己身上还需提升的地方,从而推动我们从人生的谷底慢慢向上。
02、有条件的自信
有条件的自信,说的是只有当我能为他人带去用处时,我才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我才能够认可自己,从而拥有自信。
比如:
你之前写的好几版活动方案都被老板退了回来,这次呕心沥血写的方案,竟被老板采纳了,你就会很开心,觉得自己很棒,工作能力很强。
你惧怕公众演讲,但这次准备了好久,最终得到台下观众无数次掌声,你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对自己的演讲能力变得更自信。
有条件的自信,往往肇始于盲目自信的破碎。
那时我们深在谷底,“一无是处”的自我评价,如同心头阴云,挥之不去。可我们终究要应付生活的各种事务,就像是被逼着去做点事,甚至去做那些压根不相信自己能做到的事。
我们就这样低头沉默地上路了,小心谨慎地做事情,扎扎实实地培养能力,忐忑也真诚地做出一个又一个成果。
在没人看见的角落,几乎只有星光知道我们赶路爬坡的过程。
就这样,一点一滴间,我们积累了很多成果,给他人和环境带去了丰富的价值,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正向反馈。
慢慢的,有越来越多的人说:“你做到了XXX,你真棒!”
就这样,在谷底盘桓很久的我们,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与坚持,一步一步的走出了“不自信”的谷底,甚至回到了山巅。
此时,你再次感受到了太阳的耀眼与热烈 - 你知道,你有能力,你有价值、你值得被相信,你也应该相信自己。
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有条件的自信”,有长期付出和现实成就打底,比盲目自信要实在得多,会给我们带来踏实的感觉。
但,它依然是脆弱且不稳定的。
比如说:
老板虽采纳了你的方案,可在实施过程中,又连续批评了你的方案,你感到自己其实“还是不行”。
这次公众演讲成功了,下次换个陌生的主题,你竟然不敢报名,害怕来之不易的掌声没有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有条件的自信”来源于我们的“工具价值”,即我们对他人的用处,所以我们的价值判断依赖于外界,而不是自身,所以自然也就很容易被外界评判所影响。
这样一来,我们的状态也会起起伏伏,常常在“我很好”和“我不行”之间来回摆荡。
这样的摆荡,无疑是种消耗,于是又会推动着我们继续前行,带着“我是谁”、“我到底怎么样”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关于自信的“真相”,并终有一日来到“无条件的自信”里。
03、无条件的自信
无条件的自信,说的是,只要我是我,我就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我就认可自己,我就拥有自信。
拥有无条件自信的人,无论相貌衣着如何,举手投足间都透出一股坦荡、通透和稳定,你都能感觉到TA很“心安”。
做个比喻,世事变幻纵河水涛涛,TA却如江中磐石,岿然不动,你都能在这气场中感觉到一丝丝踏实。
因为,这种自信来源于那种终极的“存在价值”。
什么意思呢?
“存在价值”的意思是:我作为一个很独特的生命体,是一个如此独一无二的存在,这就足够说明我很宝贵了。
换句话说,生而为人,我就可以拥有这份无条件的自信,不需要成绩好、能力强、关系好……不需要附加任何一个条件。
如果你还是个学生,你不需要成绩好、人缘好,你是你,就有这份无条件的自信。
如果你正在职场,你不需要等待老板采纳方案,你是你,就有这份无条件的自信。
如果你已为人父母,你不需要把孩子教导成什么样,你是你,就有这份无条件的自信。
那能不能说,只要是个人,就可以有自信,无论他/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是,也不是。
这就需要我们把无条件自信和普信、迷之自信等概念好好区分一下。
1、首先,说说普信。
“普信”这个词来源于杨笠在《脱口秀大会》上的金句 - “他为什么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如果滤去这句话在脱口秀中所夹带的嘲讽意味和喜剧效果,这句话的隐含的假设是,一个平凡无奇的普通人,是不应该有自信的。
这个隐含假设对么?
当然不对!
普通人,也都各自拥有鲜活且独特的生命,完全无法被替代、被评判,他/她也有充足的存在价值,所以可以就能拥有无条件的自信。
2、其次,说说迷之自信。
迷之自信是个网络用语,源于“邓宁-克鲁格效应”,是指能力越欠缺的人,越无法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会高估自己。
这可见于期末考试后的“经典对话”,那些沮丧的哀叹自己没考好的,往往是得高分的真学霸,那些感觉自己完全没问题的,反倒有可能挂了科。
由此可见,迷之自信的基础,是在某个具体领域内,对自己错误的、不符合客观现实的自我认知。
事实上,迷之自信其实都算不上自信,只是一种认知偏差,并没有帮助自己了解和感受真实的自我,反而可能会带来自我成长的阻碍。
此外,迷之自信没有触及到个体生命独特性的本质,肯定也不是无条件自信。
3、再说说盲目自信。
如前所述,盲目自信虽然也不需要有什么具体根据,但它是人在没有真正的人生阅历时的自信,很虚幻,难逃破碎的“宿命”。
相反,无条件的自信则是一个人在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人生、积累了丰厚的人生阅历后才形成的。
此时,艰难已洗去了浮华,困苦也磨掉了妄念,那些刻意培养的能力已变成了无形的内功,整个人似乎是脱胎换骨、去伪存真。
这时的人,比之前任何一个人生阶段,都更有可能读懂自己生命的本来面目,明白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独特的存在,为什么而来到这世间,之前走过的路,又是为了把自己带向何方。
只有到了这时,我们才真的能够连接并守住,那份大气的、稳定的自信,也就是无条件的自信。
4、最后,说说有条件的自信。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着重讨论过,有条件的自信来自于工具价值,需要刻意练习来培养自己一个又一个的能力,且很容易因为他人评价或结果而变得很不稳定。
但无条件的自信,价值判断是基于自身生命的独特性,与外界无关,也就不会随着外界评价而不停波动,它来自于“存在价值”。
因此,无条件的自信也可称作“骨子里的自信”。那种发源于生命本源的“我是好的”的感觉,给人以坚实的力量,那是一种脚踩在大地,与整个大地相连接的踏实和稳定,也给人一种温和的暖意,心中就像有个恒温炉,任何风霜雨雪也不会吹灭火苗,能量始终能被加满,只管向前走去,不惧道阻且长。
说到这里,你可以会问:是不是前面所说的盲目自信、有条件的自信,在无条件的自信面前,都“不够好”,都不该去体验呢?
当然不是!
因为它们都是我们发展自信的必经之环节,一个也不能少。
如果用一幅图来描绘人的自信发展阶段,在人的一生中,自信的发展就像下面这幅图里的曲线一样。
在我们的生命早期,会在家人老师的支持下,无知无觉地获得盲目自信。
在上高中、考上大学或走入社会后,在真实挫败中,我们从盲目自信体验到了跌入谷底的痛楚 - 不自信阶段。
而后,在一点点爬坡般的努力里,我们一步一步的建立起了有条件的自信。注意,这个建立有条件自信时间往往是很长的,往往也是分阶段的。在某个阶段,你可能成功建立了有条件自信,谁料,在某次重大挫败后,你可能又再一次的跌入谷底,或山谷腰部,然后再往上爬......可能会如此反复很多次......
最后,在丰厚的人生阅历之上,你整合了自我的碎片和阴暗面,你读懂了你自己,于是,终于体会到了那种浑然天成的、无条件的自信。
这就是人的自信发展阶段。
最后的话
不知现在的你,正在这条曲线上的哪个点?
而你又打算,走向哪里?
最后,祝你无论在哪里,都愿意继续体验下一个阶段,向着无条件自信走去。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