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知造句【致知 zhì zhī】:1.儒家哲学用语。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有不同解释。汉郑玄认为"致知"是使人"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宋朱熹认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明王守仁则认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参见"致良知"。
(1)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2)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3)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4)清末,物理、化学等学科被统名为“格致”,这是格物致知的简称[致知造句 ]。
(5)他以“格物致知”阐述其认识论和方法论。
(6)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王阳明
(7)“我们大致知道事情是如何发生的,但是我们不了解其中的细节”,故宫博物馆的北京出副主任李文儒如是说。
(8)所定课目有:语文学、象数学、格物学、致知学.
(9)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话。
(10)“格物致知”是传统文化与知识论的重要概念,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11)程朱“格物致知”论的失败正是其整个悲剧命运的一个缩影,它对理解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之发展滞后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2)诚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程颐
(13)“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之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
(14)学习模式开启,进入格物致知状态。
(15)——通过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知而行之,努力做到为善去恶。
(16)柳致知又试了劈、钻、炮、横四行拳术,都能做到拳出有声,表明在最后瞬间,拳速已突破了声障,空气才发出暴鸣声。
(17)白崖书院少主孔庖,年方志学,却独自一人踏上格物致知之途。
(18)其实,我最想读的是最后三辑里的文字,想大致知道他插架的书。
(19)六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0)王振宇努力想了想后世一些接人待物方面的经验,大致知道该怎么操作。
(21)乃居德于弘,则正心诚意之不讲,而天下之大本以遗;自谓无疑于道,则格物致知之不用,而天地之化育,其日迁于吾前者,具忘之矣。
(22)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3)朱子以为,只有在事事物物上求得一定理,才能止于至善,故需要下格物致知的工夫。
(24)当我们祈求精神世界的护持时,只要诚心够一定有求必应。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5)先秦时期,已存在知行之辩,主要源于哲人思者对人们的致知过程和践行过程的思考和反思。
(26)第一个转座子出现在大约一百万年前,通过研究这些序列现在的位置,科学家可以大致知道当时可以生育的人口数量。
(27)知更鸟数量不多,但蚊类似乎觉得它的血液最为可口,因此导致知更鸟成为了西尼罗病毒的“超级传播者”。
(28)李元宏百无聊赖下打开墨卷扫了一眼,将刚才记下的考题题目写在第二折正上方,仔细端详起来,第一道考题是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
(29)“‘格物’可以理解为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是指要做一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糊涂。
(30)安玓,人是万物之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而你的特长,就是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