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宋史·吕端传》原文及翻译(二)

宋史

原文: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端为政清简,远人便之。十年,出知蔡州,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秦王廷美尹京,会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吊民伐罪,王地处亲贤,当表奏扈从。今节度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

  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先是,寇准为参知政事,端既为相,虑己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北门外。”端曰:“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继迁独可擒乎?若其不然,傥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太宗称善,遂用其策。其母后终老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太宗不豫,真宗为皇太子,端日与太子问起居。及疾大渐,内侍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外臣谋立故楚王元佐。太宗崩,李皇后命继恩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皇后曰:“宫车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天下,岂可遽违命有异议邪?”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

  (节选自《宋史·吕端传》)

译文:

  吕端,字易直,是幽州安次人,治理政务清正简约,远处的人也感觉到便宜。十年,出知蔡州,因政绩良好,被官民上奏请求借留一任,秦王赵廷美担任京城的府尹,时逢太宗征讨河东,秦王赵廷美将可能接到留守京城的命令,吕端对廷美说:“皇上不顾风雨,来慰问百姓和讨伐罪人,而大王您处于皇上的亲人和贤臣的地位,应当上表随从护驾。如果掌管留守事务,是不合适的。”廷美因此恳请跟从随行。

  太宗相任命吕端为宰相,有人说:“吕端为人糊涂。”太宗说:“吕端小事上糊涂,大事上不糊涂。”拿定主意要任命吕端为相。在这之前,寇准担任参知政事一职,吕端任宰相后,他考虑自己先居宰相之位,担心他内心不平,就奏请参知政事和宰相分开日期轮流统领群臣,主持朝政,一起登政事堂,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当时一般同事上朝奏对时,大多发表独特的意见,只有吕端很少有所倡议。宫内传出皇帝的手书,命令说:“从今以后中书省的事务必须经过吕端详细斟酌,才能上奏皇帝。”吕端更加谦让不敢承当。

  当初,李继迁骚扰西部边境,保安军奏报说捉住了李的母亲。此时太宗想处死李母,因为寇准任枢密副使,便单独召见,踉他商量此事。寇准回去时,经过宰相办公之处,吕端猜想是商议大事,便邀他说:“军国大事,我位居宰相,不能不知道。”寇准就告诉了事情的原委。吕端说:“怎么处理这件事?”寇准说:“想要在保安军北门外将李母斩首”吕端说:“希望您暂缓办理,我将再去上奏。”进了朝堂,他就说:“从前项羽抓住了太公(刘邦之父),想要烹煮他,高祖说:‘(如果你一定要烹他)希望能分给我一杯肉羹。’办大事的人,不顾虑他的父母,更何况李继迁这样的悖逆之人呢?陛下今天杀了李母,难道就能捉住李继迁吗?如果不能捉住他,或许更坚定他的叛逆之心而已。”太宗说:“那怎么办呢?”吕端说:“依照臣的愚见,应当在延州安置李母,让人优厚地服侍她,以便招降李继迁。就采用了他的计策。李母后来病死在延州,李继迁不久也死了,继迁的儿子终于投诚,这是吕端的功绩啊。

  宋太宗身体不好,宋真宗当时是皇太子,吕端每天都和太子一起问起居.等到宋太宗的病情加剧,内侍王继恩畏惧皇太子的英明,私下里与外臣计划立先前的楚王元佐.宋太宗驾崩,李皇后让李继恩把吕端叫来,吕端感觉不对,于是就把李继恩锁在阁内,让人看着他然后才去见李皇后.皇后说:“皇帝已经晏驾,应立皇长子为继任皇帝,这是顺应天意的,(你说)现在该怎么办吧?”吕端说:“先帝立太子正是为了今天这种状况,皇帝才弃天下而去,怎能急着违抗先皇遗命呢?”宋真宗登基后,垂帘引见诸位大臣,吕端请求皇上卷帘,走上前去仔细查看,然后走下台阶,率领群臣跪拜并高呼万岁。

相关练习:    《宋史·吕端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宋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端少敏悟好学。历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直弘文馆,换著作佐郎、直史馆。为政清简,远人便之。

会秦王廷美尹京,召拜考功员外郎,充开封府判官。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使高丽,暴风折樯,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时。

时吕蒙正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一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端姿仪瑰秀,有器量,宽厚多恕,善谈谑,意豁如也。虽屡经摈退,未尝以得丧介怀。李惟清自知枢密改御史中丞,意端抑已,及端免朝谒,乃弹奏常参官疾告逾年受奉者,又构人讼堂吏过失,欲以中端。端曰:“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有删改)

【注】①赵廷美,宋太宗之弟,曾封秦王。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秦王廷美尹京                 尹:治理,担任……府尹

B.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           鄙:边邑、边境

C.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         视:看待、对待

D.又构人讼堂吏过失,欲以中端     构:通“购”,购买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一组是(3分)

①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            ②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时

③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    ④端愈谦让不自当

⑤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            ⑥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征讨河东时,吕端任开封府判官,他力劝赵廷美不要留守京城,而要上表随从太宗一起出征,廷美听从了他的建议。

B.吕端和寇准轮流执掌宰相事务时,同朝的大臣在上奏及回答皇帝的问题时大多发表独特的意见,只有吕端很少有所倡议。

C.太宗原本想杀死叛将李继迁的母亲来惩戒叛逆,吕端主动探知后立即劝谏太宗不杀她且善养她,后来因此成功招降了李继迁。

D.李惟清从掌管枢密院改任御史中丞,因为怀疑是吕端打压自己,就趁吕端不上朝时弹劾中伤吕端,吕端对流言不以为虑。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今主留务,非所宜也。(2分)

(2)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3分)

(3)虽屡经摈退,未尝以得丧介怀(4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时赵普在中书尝曰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岁余,左谏议大夫寇准亦拜参知政事。端请居准下,太宗即以端为左谏议大夫,立准上。每独召便殿,语必移晷。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

答案:

9.(3分)D (构:交结、连结)

10.(3分)C (②叙吕端处惊不变,④说吕端谦虚的品行,⑥说吕端正直而不怕流言)

11.(3分)C(后来因此归顺宋朝的不是李继迁,而是他的儿子。)

12.(9分)

(1)如果主持留守事务,是不合适的。(2分,得分点:“主”及句式)

(2)办大事的人,不顾虑他的父母,更何况李继迁这样的悖逆之人呢?

(3分,得分点:“举”、“亲”及大意)

(3)虽然多次被排斥降职,不曾把个人的得失放在心上。

(4分,得分点:“虽”“介怀”、句式及大意)

13.(3分)

时赵普在中书/尝曰/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

【评分参考】每处0.5分,断句超过6处,每多一处扣0.5分,扣完本小题分为止。

译文

吕端,字易直,是幽州安次人,吕端年少时敏捷聪悟爱好学习。曾经担任过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也曾在弘文馆当值,后来换成著作佐郎,任职于史馆。治理政务清正简约,远处的人也感觉到便宜。

时逢秦王赵廷美担任京城的府尹,授命吕端为考功员外郎,并充任开封府判官。太宗征讨河东,秦王赵廷美将可能接到留守京城的命令,吕端对廷美说:“皇上不顾风雨,来慰问百姓和讨伐罪人,而大王您处于皇上的亲人和贤臣的地位,应当上表随从护驾。如果主持留守事务,是不合适的。”廷美因此恳请跟从随行。吕端出使高丽,暴风吹折了船的桅杆,船员们惊惧害怕,吕端读书还像在斋阁中一样。

  当时吕蒙正担任宰相,太宗相任命吕端为宰相,有人说:“吕端为人糊涂。”太宗说:“吕端小事上糊涂,大事上不糊涂。”拿定主意要任命吕端为相。吕端任宰相,谨慎稳重,识大体,办事清平简约。他考虑与寇准同在朝班,而自己先居宰相之位,担心他内心不平,就奏请参知政事和宰相分开日期轮流统领群臣,主持朝政,一起登政事堂,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当时一般同事上朝奏对时,大多发表独特的意见,只有吕端很少有所倡议。一天,宫内传出皇帝的手书,命令说:“从今以后中书省的事务必须经过吕端详细斟酌,才能上奏皇帝。”吕端更加谦让不敢承当。

  当初,李继迁骚扰西部边境,保安军奏报说捉住了李的母亲。此时太宗想处死李母,因为寇准任枢密副使,便单独召见,踉他商量此事。寇准回去时,经过宰相办公之处,吕端猜想是商议大事,便邀他说:“边境上的日常事务,我不必参与知晓。如果是军国大事,我位居宰相,不能不知道。”寇准就告诉了事情的原委。吕端说:“怎么处理这件事?”寇准说:“想要在保安军北门外将李母斩首,以此来惩戒凶贼逆臣。”吕端说:“如果一定要这样办,可真不是合适的办法。希望您暂缓办理,我将再去上奏。”进了朝堂,他就说:“从前项羽抓住了太公(刘邦之父),想要烹煮他,高祖说:‘(如果你一定要烹他)希望能分给我一杯肉羹。’办大事的人,不顾虑他的父母,更何况李继迁这样的悖逆之人呢?陛下今天杀了李母,明天就能捉住李继迁吗?如果不能捉住他,那就只是跟他结下怨仇,更会坚定他的叛逆之心而已。”太宗说:“那怎么办呢?”吕端说:“依照臣的愚见,应当在延州安置李母,让人优厚地服侍她,以便招降李继迁。即使不能立即招降他,最终可以牵住他的心,而他母亲的生死又掌握在我们手里。”太宗拍着大腿,连连称好,并说:“要不是爱卿,几乎误了我的大事。”就采用了他的计策。李母后来病死在延州,李继迁不久也死了,继迁的儿子终于投诚,这是吕端的功绩啊。

吕端姿容仪态瑰美俊秀,有才能气度,宽厚仁爱,喜欢开玩笑,心胸豁达。虽然多次被排斥降职,不曾把个人的得失放在心上。李惟清从掌管枢密改任御史中丞,怀疑是吕端打压自己,等到吕端特免不再参加朝拜时,就经常弹劾告病超过一年还享受官俸的官员,又交结一些人指责朝堂官吏的过失,想以此来中伤吕端。吕端说:“我正道而行,没有什么愧疚和害怕的,风波一样的流言不值得忧虑。”


宋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端为政清简,远人便之。十年,出知蔡州,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秦王廷美尹京,会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吊民伐罪,王地处亲贤,当表奏扈从。今节度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

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先是,寇准为参知政事,端既为相,虑己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北门外。”端曰:“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继迁独可擒乎?若其不然,傥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太宗称善,遂用其策。其母后终老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太宗不豫,真宗为皇太子,端日与太子问起居。及疾大渐,内侍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外臣谋立故楚王元佐。太宗崩,李皇后命继恩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皇后曰:“宫车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天下,岂可遽违命有异议邪?”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

  (节选自《宋史·吕端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B.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C.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D.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押班”指朝会领班,起于唐;宋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

B.“纳款”指向敌人投降归顺;纳款请命,意为投降朝廷并请求归附。

C.“起居”指每五日群臣随宰相入见皇帝,其制始于后唐,宋沿袭之。

D.“晏”,指迟。“宫车晏驾”,宫车迟出之意,旧为帝王死亡的讳辞。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吕端为政清正简要,颇得民心。他在蔡州担任知州时,因为政绩良好,当地的官员和百姓希望吕端能留任。

B.吕端为相持重,颇识大体。他先当上宰相,担心寇准心中不满,奏请皇上同意寇准参与执掌宰相事务。

C.吕端察事以微,思虑深远。太宗本想杀死继迁的母亲,吕端知晓后,劝谏太宗不杀她且善养她,后来因此成功招降了李继迁。

D.吕端行事果断,大事审慎。太宗驾崩,吕端感觉不对,当即关押继恩;真宗垂帘接见大臣,吕端确认是真宗本人,才率众跪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主上栉风沐雨,吊民伐罪,王地处亲贤,当表奏扈从。今节度留务,非所宜也。

(2) 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继迁独可擒乎?若其不然,傥坚其叛心尔。

答案:

10.D

11.C【解析】“起居”指皇帝的饮食寝兴等一切日常生活状况。

12.C【解析】“后来因此成功招降了李继迁”错,投降的是李继迁的儿子

13.(1)皇上不顾风雨辛苦奔波,慰问百姓,讨伐罪人,可是大王您处在皇上亲人和贤臣的地位,应当上表奏请随从护驾。如果掌管留守事务,是不合适的。(5分)

【给分点:“吊民伐罪”1分,“扈从”1分,“节度”1分,句意2分】

(2) 办大事的人,不顾虑他的父母,更何况李继迁这样的悖逆之人呢?陛下今天杀了李母,难道就能捉住李继迁吗?如果不能捉住他,或许更坚定他的叛逆之心而已(5分)

【给分点:“顾”1分,“独”1分,“傥”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吕端,字易直,是幽州安次人,治理政务清正简约,远处的人也感觉到便宜。十年,出知蔡州,因政绩良好,被官民上奏请求借留一任,秦王赵廷美担任京城的府尹,时逢太宗征讨河东,秦王赵廷美将可能接到留守京城的命令,吕端对廷美说:“皇上不顾风雨,来慰问百姓和讨伐罪人,而大王您处于皇上的亲人和贤臣的地位,应当上表随从护驾。如果掌管留守事务,是不合适的。”廷美因此恳请跟从随行。

太宗相任命吕端为宰相,有人说:“吕端为人糊涂。”太宗说:“吕端小事上糊涂,大事上不糊涂。”拿定主意要任命吕端为相。在这之前,寇准担任参知政事一职,吕端任宰相后,他考虑自己先居宰相之位,担心他内心不平,就奏请参知政事和宰相分开日期轮流统领群臣,主持朝政,一起登政事堂,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当时一般同事上朝奏对时,大多发表独特的意见,只有吕端很少有所倡议。宫内传出皇帝的手书,命令说:“从今以后中书省的事务必须经过吕端详细斟酌,才能上奏皇帝。”吕端更加谦让不敢承当。

  当初,李继迁骚扰西部边境,保安军奏报说捉住了李的母亲。此时太宗想处死李母,因为寇准任枢密副使,便单独召见,踉他商量此事。寇准回去时,经过宰相办公之处,吕端猜想是商议大事,便邀他说:“军国大事,我位居宰相,不能不知道。”寇准就告诉了事情的原委。吕端说:“怎么处理这件事?”寇准说:“想要在保安军北门外将李母斩首”吕端说:“希望您暂缓办理,我将再去上奏。”进了朝堂,他就说:“从前项羽抓住了太公(刘邦之父),想要烹煮他,高祖说:‘(如果你一定要烹他)希望能分给我一杯肉羹。’办大事的人,不顾虑他的父母,更何况李继迁这样的悖逆之人呢?陛下今天杀了李母,难道就能捉住李继迁吗?如果不能捉住他,或许更坚定他的叛逆之心而已。”太宗说:“那怎么办呢?”吕端说:“依照臣的愚见,应当在延州安置李母,让人优厚地服侍她,以便招降李继迁。就采用了他的计策。李母后来病死在延州,李继迁不久也死了,继迁的儿子终于投诚,这是吕端的功绩啊。

太宗身体不好,宋真宗当时是皇太子,吕端每天都和太子一起问起居.等到宋太宗的病情加剧,内侍王继恩畏惧皇太子的英明,私下里与外臣计划立先前的楚王元佐.宋太宗驾崩,李皇后让李继恩把吕端叫来,吕端感觉不对,于是就把李继恩锁在阁内,让人看着他然后才去见李皇后.皇后说:“皇帝已经晏驾,应立皇长子为继任皇帝,这是顺应天意的,(你说)现在该怎么办吧?”吕端说:“先帝立太子正是为了今天这种状况,皇帝才弃天下而去,怎能急着违抗先皇遗命呢?”宋真宗登基后,垂帘引见诸位大臣,吕端请求皇上卷帘,走上前去仔细查看,然后走下台阶,率领群臣跪拜并高呼万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宋史·吕端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  宋史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翻译  翻译词条  
古文诗文

 写不了相思,又蘸凉波飞去。

写不了相思,又蘸凉波飞去。出自清代朱彝尊的《长亭怨慢·雁》结多少悲秋俦侣,特地年年,北风吹度。紫塞门孤,金河月冷,恨谁诉?回汀枉渚,也只恋江南住。随意落平沙,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