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出处】唐·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意思翻译】人生之事正如溪水上弥漫着的烟雾一样 缥缈迷茫,真想永作一个持竿垂钓的渔翁,隐居在若耶溪。诗句表现诗 人喜欢幽居独处,追求放情山水的意趣,抒发他对人事多艰的慨叹。语 言朴实无华,给人以自然淡雅的美感。
【全诗】
《春泛若耶溪》
.[唐].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解题】
此诗约作于归隐江东别业后。若耶溪又名五云溪,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相传为西施浣纱处。此诗写春游随遇而安的幽意。船乘晚风吹入溪口,入夜转入西壑而望南斗,月下水色雾气蒙蒙,透露出作者惬意的心情。末二句抒写隐逸生活的愿望,与全诗的景色描写极为和谐。
【注释】 ①幽意:寻幽探奇的兴致。偶:遇合,遇。②花路:这里指春花掩映的航道。③际夜:正值入夜时。南斗:星座名。④潭烟:江潭上的雾气。林月:初升傍林之月。⑤生事:谋生之事,指仕宦。持竿叟:钓鱼的老头。
【赏析】
诗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了一种幽美、寂静而 又迷蒙的意境。而怀着隐居“幽意”的泛舟人,置身于这种境界之 中,此刻有何感受呢?“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啊,人生世事正 如溪水上弥漫无边的烟雾,缥缈迷茫,我愿永作若耶溪边一位持竿 而钓的隐者。“持竿叟”,又应附近地域的严子陵富春江隐居垂钓的 故实,表明诗人心迹。末二句抒发感慨极其自然,由夜景的清雅更 觉世事的嚣嚣,便自然地追慕“幽意”的人生。
殷璠说綦毋潜“善写方外之情”(《河岳英灵集》)。作者超然出 世的思想感情给若耶溪的景色抹上一层孤清、幽静的色彩。但是, 由于作者描写的是一个春江花月之夜,又是怀着追求和满足的心情 来描写它,因而这夜景被状写得清幽而不荒寂,有一种不事雕琢的 自然美,整首诗也就显得“举体清秀,萧萧跨俗”(《唐音癸签》引殷璠 语),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清悠的意境。在写法上,诗人紧扣住题 目中一个“泛”字,在曲折回环的扁舟行进中对不同的景物进行描 写,因而所写的景物虽然寂静,但整体上却有动势,恍忽流动,迷蒙 缥缈,呈现出隐约跳动的画面,给人以轻松畅适的感受和美的欣赏。
【赏析】
这是一首极富寻幽访隐情趣的诗,是诗人归隐后游浙江时的作品。若耶溪 水清如碧,倒映迤逦青山如画。诗人面对春江花月之夜色美景,能不心生探幽之情趣? 起笔二句写出游。“幽意”二字透露出全诗主旨,言自己爱好悠闲,趣意盎然。为此决 定趁旖旎春光,放任轻舟荡漾于青山绿水之间。“随所偶”三字,则流露出随意自在、安 适惬意的心境。接六句写泛舟所遇之情景。三、四句写风送轻舟,转入桃花夹岸的溪 口。一个“晚”字,点出泛舟的时间;一个“花”字,呼应题中“春”字,如此写来,船儿仿佛 进入了武陵源胜境,这幽寂静谧之景,是多么令人安适、惬意啊!
五、六句写夜转西壑、 遥望南斗的情景。一个“夜”字,见出泛舟之久,亦可知“幽意”之浓。“西壑”,是泛舟所 到的一处幽美的新景区,隔山遥望,斗宿六星已低垂了。七、八句写舟行所见:“溶溶” 二字,写出了月光下水雾蒙蒙的情状,一个“飞”字,则把月光流泻、雾气蒸腾的景象写 活了。一个“低”字,写出了月沉林低的情状;“向后”,不是林月悄悄后退,而是轻舟前 行了。此二句描绘夜景,朦胧,清丽,幽静,真是如诗如画。其错觉的描写,也是静美的。
以上六句将众多的意象巧妙组合,创造了一个清丽、幽静、惝恍迷离的意境,向往隐逸、 颇具悠闲情趣的诗人有何感受呢? 末二句做了真实的回答。面对飘渺、弥漫、迷茫的 烟雾,想想尘世人生的喧嚣、虚无、渺茫,为什么不效法隐居富春山的严子陵而垂钓于 这风景秀美的若耶溪呢?末句“愿为持竿叟”,呼应“幽意”,表明心迹,抒发感慨,道出 了作者追求的人生真谛。此诗描写若耶溪“春江花月夜”之景,色彩清丽、幽静,意境清 秀、深远,具有自然、迷离、朦胧之美。此诗紧扣一个“泛”字,写舟行的曲折回环路线, 十分清晰,又连用“吹”“行”“入”“转”“望”“飞”等一系列动词,使静景具有动势,画面显 得惝恍流动,朦胧缥缈,给人以轻松美好的享受。
【作者小传】
綦毋潜(692? —755?),字孝通,一作季通。荆南(今湖北江陵)人,一说虔州(今江西赣县)人。开元十四年(726)进士及第,历官宜寿县尉、集贤院待制、校书郎、右拾遗、著作郎等,后辞官归隐。与张九龄、王维、储光羲等交游酬唱。生平散见《新唐书· 艺文志四》、《唐才子传》卷二等。其诗清幽秀丽,善写方外之情。《唐诗纪事》卷二○“綦毋潜”条引殷璠云:“拾遗诗举体清秀,萧萧跨俗。”《全唐诗》存其诗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