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出处】唐·李商隐《贾生》。
【意思翻译】汉文帝访求贤能之人,便将贬谪在外的贾谊召回。贾谊的才情风姿 更是无与伦比。可惜啊,汉文帝与贾谊谈到深夜,身体还在不断地向前 靠,原来问的不是有关天下百姓的大计,而是问一些迷信的事情.
【全诗】
《贾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贾生:贾谊,汉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十八岁就精通儒家经典,能 够诵诗作文。二十二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中官至太中大夫,同僚 中没人能和他相比。汉文帝极为赏识他的才能,想赐给他公卿之位,被 权臣阻挠。后来,贾谊受人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之后才被召回 长安。宣室:汉朝未央宫前殿正室,这里指汉文帝。逐臣:这里被贬谪在 外刚刚召回的贾谊。才调:才情与风姿。无伦:无与伦比。可怜:可惜, 令人惋惜的是。苍生:老百姓。鬼神:一些迷信的事情。
【鉴赏1】
贾生,即贾谊,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文学家和政论家。他年轻 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即被破格提为太中大 夫,文帝试图升擢他为公卿,但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后来因为群臣的忌 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几年后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太傅。因梁怀王刘 揖坠马而死,贾谊深怀歉疚,忧伤过度而死。在诗歌作品中,贾谊往往被看作失意的政治家形象,诗人以自身的遭 遇寻求到契合点,通过对贾生的伤悼,抒发了自己才华湮没、遇谗罹讥的 愤懑无奈之情。本诗的题材,依据《史记·屈贾列传》,是贾生复被汉文帝 召回长安时候的故事。“宣室”,是汉未央宫前殿正室,是比较隆重的地 方;因此在宣室征求贤才,说明文帝对求贤相当重视。“访逐臣”,说明此 次征求范围广泛,凡被流放到各地的逐臣,都是有机会再次被擢的。如此 隆重而周全的征求贤才,看来汉文帝是动真格的。
根据《史记·屈贾列传》的记载,贾生年二十余,“每诏令议下,诸老先 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 也”。贾生还创作有《吊屈原赋》和《治安策》等著名的篇章,其文采也轰动 一时。贾生的才华是举世无匹的,在此次规模浩大的征贤行动中,他一定 充满着自信。
诗歌发展到第三句,“夜半”、“前席”尤其见出文帝对贾生的重视。试 想汉文帝与他居然聊到深夜,可谓投机之极,致使文帝不自觉地将座席前 移,连帝臣的尊卑次序都顾不得了。我们一定以为贾生必然会得到文帝 的垂青,他的命运将要获得重大的转变。然而“可怜”(可惜)和“虚”(白白 的)的使用,隐约让人感到与本句的气氛有些不协调,到底是什么缘故呢?
第四句可谓惊人之笔,造语平淡,但立意独特,颇为震撼。原来文帝 不废寝息详加追问的,居然只是鬼神虚无之事,而贾生所擅长的治国安民 的理想,却没有得到眷顾。显而易见,贾谊的命运并不能得到改变。诗人 虽结之以淡淡的一句,其实满含着强烈的愤懑之情,将贾谊的怀才不遇发 挥到极致,也使诗人辗转薄宦、不得重用的积郁,又一次得到充分的宣泄。
【鉴赏2】
前两句从正面描写汉文帝求贤若渴,不含一丝批评讽刺之意。由“求”而“访”可见文帝求贤之心至诚,可谓虚怀若谷。而接下来写贾生的才华,为文帝召见作铺垫,引出文帝惜才怜才的举动。
第三句承上二句,把文帝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之态刻画到极点,也是颂扬之词,表现文帝求贤之心。同时此句中又暗蕴转折,引出文帝“虚前席”而听的内容。
第四句笔锋一转,把文帝“求贤”之实托出,通过“不问苍生”而“问鬼神”这个转折,以问与不问对比,把文帝“求贤”之心的实质揭穿。虽然尾句诗人未做一字评判,只是点破夜谈内容,但由于诗人前面的渲染把文帝举得太高,而最后突然急转直下,揭穿文帝爱才、重才的假象。贾谊表现上被宠信,而实际却仍然难以施展才华,仍然不能实现夙愿,从中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感慨。
诗人抓住“问鬼神”这一节,翻出深刻的议论。寓意深刻,矛头直指晚唐统治者崇佛媚道、不顾民生、不任贤才的事实;同时也暗寓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深切感慨。后人称此诗为“宋人议论之祖”,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