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某甲私其仆妇,因杀仆纳妇,生二子一女。阅十九年[1],巨寇破城,劫 掠一空。一少年贼,持刀入甲家。甲视之,酷类死仆。自叹曰:“吾今休矣!” 倾囊赎命。迄不顾[2],亦不一言,但搜人而杀,共杀一家二十七口而去。甲 头未断,寇去少苏,犹能言之。三日寻毙。呜呼!果报不爽[3],可畏也哉!
翻译
某甲,和自己仆人的老婆私通,后来,他便杀了仆人,夺了他老婆,生了两男一女。过了十九年,有巨寇攻破城池,将城市抢劫一空。一个少年强盗,持刀进入某甲家。某甲见强盗长得酷似被杀死的仆人,叹息说:“我今天死定了!”献出了全部财物,想赎条命。强盗却始终不屑一顾,也不说话,只是搜出人来便杀,共杀了某甲一家二十七口人,才扬长而去。某甲被砍了一刀,但脑袋没掉下来,强寇们走后,又微微苏醒过来,还能向人们讲述这件事,三天后便死了。唉!因果报应,丝毫不错,真是怕人啊!
注释
[1]阅:历。
[2]迄:始终。
[3]不爽:没有差错。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 年),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