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出处】唐·李白《塞上曲》。
【意思翻译】由于大汉无灭匈奴之计策,至使匈奴进犯至渭桥。离长安不远的五原,就驻扎着胡人骄悍的兵马。
【全诗】
《塞上曲》
.[唐].李白.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花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题解】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此诗一开篇借用汉武帝历史典故、借汉喻唐的修辞手法,以铺叙方式描绘出一幅大汉无中策、匈奴侵犯入境的景致,加倍形容战况非常危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无中策”、“犯渭桥”起烘托气氛之意,点明题旨,升华主题,为下文作铺垫。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紧扣上文,主要介绍战况相当危急,战事一触即发,讲述匈奴驻扎离长安不远的五原,以“秋草绿”“一何骄”突显匈奴趁草茂马壮之时侵犯中原,直逼都城长安。
【赏析】
“大汉元中策,匈奴犯渭桥。”北方匈奴为害中原,自周、秦以来,未曾间断。如何御戎安边,这一直是历朝都很棘手的问题。这两句本应该倒过来说,是有 “匈奴犯渭桥”这一事实,才有大汉如何筹策拒之。而诗人偏偏反过来说,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效果,是因 “大汉无中策”,才导致了“匈奴犯渭桥”。这不只是一个语序颠倒的问题,它包含了一个深刻的思想。在历史上秦始皇耗尽民力,穷竭国库来修筑长城以御匈奴,却并没有挡住北方铁蹄的南侵。至汉武,选将练兵,深入远戍,先后有卫青、李广、霍去病等屡击匈奴,驰骋阴山、大漠,但匈奴并没有因此而被制服,虽战功赫赫,换来的却是兵祸连年。对此,《汉书》 已作了结论:“至汉武选将练兵……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中国疲耗,匈奴亦创艾,而天下称武,是为下策。”故诗篇开首说: “大汉无中策。”“无中策” 者,下策之谓也。正是由于出此下策,匈奴才逼进渭桥。渭桥,指渭水便桥,又称西渭桥,在咸阳市西,代指中原或京畿。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北方突厥颉利可汗进逼便桥之北,太宗李世民驰六骑独与颉利隔津而语,责以负约,太宗以其超人的胆略令颉利惊惧请和,引兵而退。故而清人王琦说此诗是“追美太宗武功之盛”。盖难以坐实也。因为下文不是颂扬而是批评这种“武功” 的。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传言唐时颉利设牙直于五原 (今属内蒙古)之北,故以五原泛指北方匈奴。匈奴散居蒙古高原大沙漠南北,其西拥有祁连山、燕支山。《西河旧事》载:“祁连、燕支二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东西二百余里,南北百里。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暖夏凉,宜畜牧。”匈奴拥有如此肥美之地,秋草不衰,该是何等骄恣难制。汉武时主父偃曾上书说:“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天性固然。”此天性也包含地利,何能以称武制服! 这两句进一步说明好胜战穷武事来对付匈奴,实属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