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厉害的人,在不断逼自己掌握这项能力

文 / 王世民,深圳尔雅总裁 | YouCore创始人,著有《思维力》《学习力》《个体赋能》

前言

《论语·公冶长》中,有一段话: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意思是说: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

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

孔子点头说:“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啊。”

这个颜回闻一知十的能力,竟然让孔子也自觉不如,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其实,你只要掌握了下面3个步骤,虽然不一定比颜回厉害,但做到举一反三还是绰绰有余的:

◆ 步骤一:让自己开始思考

◆ 步骤二:提炼可迁移经验

◆ 步骤三:多情境应用纠偏

01.步骤一:让自己开始思考

做到举一反三的第一步,就是要让自己开始思考。

以了解“举一反三”为例。

举一反三的定义是: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

我这么一解释完,你是不是就懂了,然后没有疑问了?

如果是的话,那我就有下面5个问题想问你了:

提问1:所有的情况、道理都可以类推吗?如果不可以的话,什么样的情况、道理适合类推,什么样的不适合类推呢?

提问2:应该以什么样的相似性或相关性类推呢?

提问3:举一反三有什么弊端或应用限制呢?

提问4:有比它更好的方法吗?

提问5:你怎样才能掌握举一反三呢?

上面这5个问题一思考,是不是发现自己还真不理解“举一反三”呢?

这就是为何第一步要让自己开始思考的原因。

咱们的大脑在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时候,是有非常强烈的偷懒倾向的。

这种偷懒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 没有问题

就像你听完举一反三的解释后,没有问题一样。

② 浅层思考

很容易以感官感受到的表象做出认知,而不愿意去提炼现象背后的抽象本质。

举一反三需要的却是要抽象出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

可是“会偷懒”是咱们大脑天生的机制,那要怎样才能让这个懒家伙动起来呢?

有一个好方法:提问清单。

通过提问清单的显性化提问,你的大脑就会开始思考了。

关于提问清单的使用,我给你举两个例子:

示例1:概念性知识三问

在《学习力:颠覆职场学习的高效方法》这本书里,我有给你建议一个学习概念性知识时的提问清单:

提问1:这个知识什么时候产生的?为什么在这个时点产生?这个时点之后还有更新的理论产生吗?

提问2:这个知识可以与其它知识或经验有什么联系?

提问3:这个知识至少在哪3个场景下可以使用?在哪3个场景不适用?

你在学习任何一个新概念时,只要记得问自己上面这3个问题,你的大脑就不会偷懒了,对所学概念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

示例2:用三分法记读书笔记

《学习力》还介绍了一个以三分法记笔记的方式,是对概念性知识三问的深入应用。

它不只是针对单个概念做三问思考,而是可以对整本书的内容做思考,并且沉淀记录下来。

▲ 三分法读书笔记

如上图所示,将笔记页面分为三个区域——阅读区、理解区和心得区。

① 阅读区是对原文的提炼

② 理解区则是概念性知识三问后的思考输出。

③ 心得区和理解区的本质是一致的。只是一个笔记页上会有多个知识点,理解区是针对1个或多个知识点的,而心得区是针对整个页面所有知识点的。

通过这种记笔记的方式,你的大脑不仅会主动思考,而且更能将知识串联起来,并且更有可能去用。

02.步骤二:提炼可迁移经验

有了“步骤一:让自己开始思考”的前提后,你就可以开始“第二步:提炼可迁移经验”了。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

人首先对某个或某类事物的部分属性取得认识,然后在实践中证明这类认识的正确性,再逐步积累为对这类事物一般性的认识。——这就是“举一”的过程

碰到新问题、事物或现象时,就会调用与过去相同或类似事物的认识做指导。——这就是“反三”的过程

可见举一反三的关键是 “举一”,也就是要抽象提炼出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或规律。

“举一”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就不容易了。

就像有人做了一辈子会计工作,除了记账越来越熟练外,一点都没理解到会计的本质,因此完全做不了业务管理的工作。

实际上,一个掌握了会计本质的财务人员,对业务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转业务岗会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

那要怎么做,才不会只是成为一名熟练工,而能抓住本质呢?

一个相当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多从现有工作中提炼可迁移的经验。

本质一定是可迁移的,因此只要你有意识地在工作中去提炼可迁移的经验,自然就更容易抓得到本质。

这就是为何在《学习力》中,我们建议你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时,要像下图一样,至少建两个笔记本的原因。

▲知识体系的两个笔记本

① 可迁移笔记本

将你的 关键素质、核心能力 、一般技能(如PPT、数据分析等)和通用知识(如哲学知识等)放在这个可迁移笔记本中。

这样可以时时提醒你提炼出可迁移的内容,有助于你未来的岗位迁移或成长为跨专业的“举一反三”型人才。

② 岗位笔记本

岗位笔记本里放你当前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这样会更聚焦,能快速在现岗位上产生效果。   以后每有一个新岗位,你就可以新建一个对应的笔记本。

这种构建知识体系的做法,既能帮你做到对现岗位的聚焦,又能显性地提醒你积累可迁移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更容易抓住本质,做到举一反三

03.步骤三:多情境应用纠偏

其实,做到前两步“让自己开始思考”、“提炼可迁移经验”之后,你已经可以举一反三了。

只不过这种举一反三,有时会是错误的举一反三而已。

为什么呢?

因为事物或现象背后的本质一般是内在、隐蔽、深刻的,不太容易被发现和掌握。

因此,我们提炼出的可迁移经验,很多时候都是根据片面,或表面现象的相似(或相同)而作出的错误认识。

举个例子:

之前的人类观察到鸟儿会飞,蚊子也会飞,蜜蜂也会飞,但人不会飞、狗也不会飞。

经过认真的比对分析,人类提炼出了一条可迁移的经验:有翅膀的会飞,没翅膀的不会飞。

于是,我们一开始模仿鸟儿造的原始飞机,不但是有翅膀的,而且还是可以上下扇动的。

但这个规律本质吗?

现在的你肯定知道这玩意儿一点都不本质。鸟儿、蚊子、蜜蜂会飞的本质是空气动力,而不是翅膀。

认知了这个本质后,人类造的飞机不但翅膀是不上下扇动的,直升机、火箭这些飞行器压根连翅膀都没有。

之前人类那么多聪明的脑袋在一起,都能提炼出不靠谱的东西出来,因此咱们自己提炼的所谓“可迁移”的经验,不可避免也有很多不靠谱的内容。

那要怎么办呢?

很简单,用下面3个方法来验证和修正就行:

▼ 1、显性化假设前提和边界

给你自己提炼的可迁移经验(包括学习的别人的),显性化地写出适用的假设前提和边界。

我们因为自身的认知局限,目前是不可能提炼出放任四海而皆准的本质规律的(不用灰心,不只是你,从古到今的所有人提炼出的经验都是有局限的)。

所以你所提炼出的可迁移经验一定是有适用的假设前提和边界的,请将它们写出来。

没有假设前提和边界的经验搬用,就是典型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样的“举一反三”不要也罢,否则“举”得越多,伤害越大。

▼ 2、多情境下应用

除了显性化写出假设前提和边界外,你还要将你提炼出的可迁移经验在多种情境下应用,而且这些情境的差异性越大越好。

通过在多情境下的应用,你就能发现你所提炼经验的偏差,以及真正的适用范围。

比如脱胎于商务咨询报告写作的表达经验:金字塔原理。 你将这个原理用于写写小说,或者用于辞退员工,就会发现它不适用了。

▼ 3、积极迭代和修正

咱们提炼的经验有局限——甚至是错的——都不怕,只要你有积极迭代和修正的心态。

先去用,用了发现效果偏差就去修正,多修正修正自然就完善了。

04.总结

举一反三的关键,是要能抽象提炼出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或规律,有了这个“举一”,“反三”就轻而易举了。

如何才能“举一”呢?

第一步:让自己开始思考

先让自己“懒惰”的大脑能够动起来——多用提问清单。

第二步:提炼可迁移经验

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或规律一定是可迁移的,因此有意识地提炼出自己可迁移的经验,更有助于你抓住“举一”的本质。

第三步:多情境应用纠偏

受限于当前人类的认知局限,我们提炼的经验一定不是放任四海而皆准的。

因此一定要显性化适用的假设前提和边界,并在多情境下应用和纠偏,否则举一反三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这项  这项词条  厉害  厉害词条  掌握  掌握词条  不断  不断词条  能力  能力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