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有关 “中国模式”的21本书

  近来,海内外激辩中国模式,意见五花八门,著作不下百种。本文盘点中外21本著作。

  中国30多年高速增长震惊世界,引起关注

  2006年3月,英国《金融时报》前驻京记者詹姆斯·金奇出了一本《中国震撼世界》,获当年高盛与《金融时报》最佳商业图书奖。该书最有趣的地方是说,中国崛起的标志,突出表现在2004年。该书强调了中国需求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模式还是中国案例?

  2010年出版的《陈志武说中国经济》一书说,中国经济之所以取得成就,是因为把老百姓手脚放开了,等在中国门口数十年的全球化力量进入中国,让中国分享工业革命和全球贸易的好处。中国的成就,证明了自由促进发展。政府管制放松得越多,私人空间越多,经济活力就越大。人的自由,私有产权,加上市场经济和法治,这是人类的模式,跟人种、肤色、传统无关。这是人类共有的模式,不是什么中国模式

  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也不同意中国模式这一提法。他认为贪污腐败、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问题十分严重,谈中国模式为时过早。他与奈斯比特合著的《对话中国模式》2010年4月出版,赵启正使用了“中国案例”这一概念来讲中国发展故事。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路径和诀窍是什么?

  2009年9月,美国人奈斯比特出版《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试图揭示中国发展的八个原因:1,解放思想。2,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3,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4,摸着石头过河。5,艺术与文学的萌动。6,融入世界。7,自由与公平。8,从奥运会金牌到诺贝尔奖。很多人读了这本书觉得比较浅,大而化之,未能切中肯綮。

  这方面谈得比较深入的,最早是林毅夫、蔡日方、李周三人合著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1994年出版。作者认为中国发展的秘诀,是放弃了上世纪50年代的赶超发达国家战略,转而采用“比较优势战略”的结果。

  他们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取得奇迹般成就,是领导层分析了中国资源要素的结构性特点(资源、劳动力、资本的份额比),决定放弃50年代实施的重化工业赶超发达国家的战略,转而调整经营机制,放松资源管理,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出口,发展乡镇企业和市场经济,从而一步一步提升资本积累和资源禀赋结构,再逐渐转变到资本密集型、信息密集型产业上来。这就是比较优势战略。

  吴敬琏也不赞成使用中国模式这一提法。他在1999年出版了《中国经济改革教程》,在这本书中,吴敬琏提出中国当前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保持社会公正。吴敬琏说,政府应该退出市场,国企应该退出竞争性领域。这样,中国的市场才能健康发展。

  2005年,吴敬琏又出版《中国增长模式的抉择》一书。该书指出,必须改变投资驱动、扩大外需和追求“重化工业化”的增长模式,应当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效率和发展服务业,推动经济增长。

  2009年,张五常出版了《中国的经济制度》的中文版。张五常提出,县际竞争是推动中国发展的动力。中国经济奇迹是怎样产生的呢?张五常说,除了实行承包合约制,推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之外,中国两千多个县,因追求“财富分成”的利益而展开激烈的县际竞争,是创造经济奇迹的主要动力。

  张五常认为,在中国各级政府中,县是掌握实际经济权力的。各县在竞争中,除了免费提供土地之外,还免费提供厂房等基础设施,或者把投资者上交的增值税的一部分返还给投资者,这就是为了招商引资而提供的所谓“负地价”。

  英国《金融时报》前驻京记者理查德·麦格雷戈分析了促进中国发展的权力运作系统。2010年6月,他出了一本《中国共产党统治的神秘世界》。该书企图揭示经济巨变背后的核心力量。作者说,在中国,党领导行政体制全力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黄亚生2008年出版英文的《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一书,也值得一提。该书提出了“80年代发展最优说”。作者把中国改革发展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充满了企业家精神的80年代,再一个是国家主导发展的90年代。

  黄先生认为,80年代,农民获得土地经营权,私营的乡镇企业和农村金融空前繁荣,这是企业家精神狂飙突进的年代,他举了年广久发财为例。作者说,进入90年代,国家资本崛起,政府机构大幅膨胀,基础设施建设大量上马,民营企业获得的金融支持度降低,生存空间变小,农村经济衰落,农民只好进城打工,造成贫富分化。

  美国学者乔纳森·安德森在2009年出版的《走出神话》一书中说,中国的经济成功,证明了华盛顿共识(全球化、市场化、私有化)的有效性,中国模式是东亚模式的一种。

  英国人马丁·雅克在2010年1月出版的《当中国统治世界》提供了一种解释。作者认为,西方的现代化只是现代化道路中的一条,中国不是西方意义上的现代民族国家,而是一个建立在独特的文明基础上的文明体。雅克甚至认为,随着西方的衰落,未来的世界将由中国重新塑造,中国将成为世界霸主。

  郑永年于2010年出版了《中国模式》一书。郑永年认为,中国的民主是一个渐进过程。目前,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民自组织制度等都很不完善。

  发展中的问题

  美籍华人章家敦2001年8月出版《中国即将崩溃》,批评改革过程中的不公与乱像,预言中国5年左右崩溃。此书观点偏激,情绪化。

  英国《卫报》前驻北京记者乔纳森·瓦特斯,2010年6月出版《十亿中国人一起跳起来》。该书说,中国经济发展付出巨大环境代价,包括环境污染,水质污染,气候变化,沙漠化等等。他认为,中国未来会忙于环境补救。

  强大起来的中国要往什么地方走?

  美国学者哈珀在2010年6月出版的《北京共识:中国威权模式将引导21世纪》说,中国给西方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和威胁。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特约研究员约书亚·科兰兹克2007年出版的《魅力攻势:中国软实力如何在改变世界》一书说,中国通过软实力的交流与扩张,国际形象有了改变,在国际上形成“万人迷”。但相比之下,美国的软实力仍然是首屈一指。

  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到底是什么?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贺雪峰认为,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发展模式的核心与基础。他的文章收入北大潘维主编的《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2009年出版)一书中。贺先生认为,中国模式的秘密在于城乡二元结构。二元结构长期为工业化提供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和其他资源,而且农民可以退回到一亩三分地维生,避免动荡和城市贫民窟。城乡二元结构是必然的、合理的,功不可没。

  俞可平、黄平等主编的文集《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于2006年出版。这本书是围绕美国人雷默提出的“北京共识”举行的讨论会发言和一些作者单篇文章的结集,收入了俞可平、林春、邹东涛等二十几位人士的文章。

  俞可平说,中国模式的特点是,坚持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同时辅之以强有力的政府调控,推行增量的经济与政治改革,以渐进为主的发展策略。他说,中国模式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现代化战略。

  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教授林春火气十足,她重点对中国发展的负面效应如腐败横行、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作了激烈批判,提出中国模式应该树立人民至上的指导原则,在经济上推动从外向到内向、从速度到质量的转型,帮助小企业发展。

  邹东涛说,中国的成功经验,在于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党和权威政府,实行经济改革“理性超前”和政治改革“理性滞后”的非对称组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但又反对市场原教旨主义。

  徐牧的《大变局:中国模式的崛起与西方模式的衰落》于2010年出版。作者把中国的崛起归功于儒家文化。他说,中国的蓬勃发展,是汉唐宋明辉煌历史的延续,是儒家文化所形成的民族精神推动所致。

  潘维在自己主编的《中国模式》一书中发表了《当代中华体制》一文。该文把中国模式与西方经验对立起来,说中国的成功,是解构西方普世价值的结果。潘维说,西方是权利本位,中国是责任本位,两者根本不同。

  丁学良在2011年1月出版《辩论“中国模式”》一书。丁学良指出,中国模式是指过去改革开放30多年不断摸索逐步形成的轨迹,这个轨迹至今仍在持续演变。中国模式是由三个相互交织的子系统支撑:支点之一是“核心的列宁主义”的权力架构;支点之二是“一切思维和工作都必须以维护稳定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社会控制体制;支点之三是“政府管治的市场经济”。

  丁学良说,中国模式促进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去30多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6%,大众生活水平也有显著提升。但是,中国模式付出了巨大成本:一是存在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二是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污染异常严重;三是公共部门腐败愈演愈烈;四是公共政策缺乏透明度,政策创新的血管趋于硬化。

  丁学良说,近年来,由于出口拉动乏力、投资效率低和居民消费不足,中国模式受到挑战。但是,中国模式的创新——从小部分人占有巨大财富的小众市场经济,转型为大众共享财富的大众市场经济,受到特殊利益集团和特权阶层的阻碍,困难重重。丁先生认为,如果能够成功转型,那么,21世纪将是所有中国人的盛世。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有关 “中国模式”的21本书  中国  中国词条  本书  本书词条  有关  有关词条  模式  模式词条  
有感金庸作品

 令狐冲到底爱不爱任盈盈

 令狐冲不同于任何一个人物,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侠,令狐冲拥有的不过是一个赤子之心,他用自己真诚而且率直的心,面对着纷杂的世界。令狐冲不在乎世俗规则,不在乎正...(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