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动物的经典语录
人之所以成为人,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文明社会中,每时每刻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如果把这种影响全部扔掉,一个人不再和别人发生任何相互影响,那么这个人其实已经算不上是人类了。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情境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一般人的想象,对于我们的行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许多时候态度不是行为的原因,而是对于行为的事后解释。
例子:拉近人际关系的最好办法,可能是让对方帮你的忙 。如果对方帮了你个忙,那么对方就会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我为什么要帮他呢?因为他是个很好的人!”他会说服自己,让自己相信你是一个值得被帮助的人,也值得交往。
当被试们相信将要继续与一个没有吸引力的的讨论小组相处时,他们不仅公开的依从,而且似乎也将这种依从内化-这就是自我辩护。
一个相貌堂堂的绅士,肯定会比一个衣衫不整、神色不安的人拥有更多的追随者。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这一事实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要处于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要求遵从的价值取向的紧张冲突状态之中。
经过了这么多年,我们每天早上醒来都会干咳气短、口干舌燥,对这些我们可能已经认为是难以避免了。但戒烟几个周后,我们可能发现咽喉清新、口腔清爽的竟然会让人感到如此舒服。这一发现足以使我们不再抽烟。因此,尽管依从本身通常不能够产生持久的行为,但它却有可能为那些能够产生较为持久效应的事件的出现创造条件。
留给个人的私密性越大,人们出现从众的可能性越小。
引起恐惧的信息与每个观众的行为联系越密切(因此对这些人的威胁也越大),这些人越会促使自己相信信息中提到的危险被夸大了。
恐惧激发和具体指导相结合,可以收到最佳的效果。
在那些志趣相投、休戚与共的人们中间往往能够产生“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
事例越是生动形象,它们所产生的说服力越大。
社会性动物主要内容
《社会性动物》从1972年出版第一版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畅销数千万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内最具影响的著作。
它是一本讲述人际关系的心理学著作,涉及情感、移情、偏见、攻击性、从众性和利他行为等诸多方面。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困惑,本书提供了科学的答案:为什么企业热衷于用明星做广告?为什么有人溺水时围观的人却不伸以援手?为什么人们会相信邪教?为什么受过教育的人也会盲目服从宗教领袖.即使让他自杀也在所不惜?本书内容严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被译成14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发行,吸引的读者之多令其他任何一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都难以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