赡养人类读书笔记一
前段时间刚好读完了《人类简史》,我是个悲观主义者,该书中对于人类未来的描写真的让我抑郁了一阵子。然而不久后又看了一本《赡养人类》来扎心。
我想说三个关键词 (自认为):人性,进化,平等。可能有点假大空吧,毕竟除了小学写读后感之后很少写这些了,连标题都不会取,囧
人性,其实真的挺空的,作为智人的特性吗?也许是一种恻隐之心。滑膛对果儿曾经的照顾并未在最后成为滑膛放过果儿的理由。齿哥带大了滑膛却让他的心冷了,最后也死在滑膛手里。但是滑膛身上我感觉看不到对生的希望,一切都如例行公事一般,但是他还有察觉感受美的能力,看流浪汉画家的画时,依然会有感受,我觉得感知美感知艺术也是人性之一吧。艺术之花绽放在流浪汉的窝棚中,对艺术生命的追逐超过对生命的渴望,画家选择去死,并为拾荒者果儿报仇。人性应该还有为着超出物质利益的精神世界的追逐吧。
当科技有了让人超出生物学限制的智力记忆力后,他们与智人便不再是同一个物种了,进化后的超人们我原以为能看清楚这个世界的本质,对物质看轻一些,谁知最后愣是加速了资本的积累,更加大了不平等。其实想想这似乎是个隐喻,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人类的欲望只会膨胀吧,无限地掠夺其他生命的资源。利用科技,哥哥星球的富翁活了两千多年可以说是永生了,对于我这样的悲观主义者而言,永生是惩罚,他们挤占浪费着资源毫不愧疚,最后的永生者放逐了其他二十亿人,他也许进化到消失了感情,不需要社会与群体了,当凡人怜悯着神一般孤独的他时,他视我们也如草芥吧。
从来没有公平,这是基因和环境带来的,但往往不公平带来的是更多的不公平,当我看到三十万的流浪者中有上中下三个等级时真的很震惊,但对比现在的社会可能也会释然些,明明我们大部分人有差不多的智商,相差不多的生理机能,同属一个物种,为何最后反映到社会却会相差如此之大。财富不断的倾斜达到一个临界点后就会造成不稳定然后重新洗牌,重新分配资源,自古以来皆是如此,但是科技高度发展以后二十亿人却推翻不了一个人。
好在我们不知道超人时代何时会来临,现在虽然通过学习翻身的可能逐渐减小但并非不可能,在悲观的未来中也要积极地活下去吧。说不定大刘是想让我们多多关注教育事业呢(手动滑稽)
赡养人类读书笔记二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赡养人类》前一部分从情节看还是挺不错的,像一个作案高手总是故布疑阵,激起“侦探们”不断读下去,一窥究竟。冷峻的语言风格让人想到余华,将判断的权利交给读者自己。
小说批判了社会财富迅速集中带来的恶果:
“富人和穷人已经不是同一个……同一个……”
“富人和穷人已经不是同一个物种了,就像穷人和狗不是同一个物种一样,穷人不再是人了。”
“哦,那事情可真的变了很多。”
这样的批判还是很有力度的,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有一定道理,相对而言,贫穷的更加贫穷,富有的愈加富有,但继续读下去,刘慈欣给出的谜底和借外星人提出的解决方案却让人觉得天真而又幼稚,还好只是小说。
小说以一个职业杀手“滑膛”的经历为主线。地球上的富人们突然向穷人大肆派钱,另一面却又雇用“滑膛”去杀害某些穷人。随着剧情发展,悬念逐步解开。原来外星人要占领地球,以澳大利亚为圈养人类的“保留地”,而外星人给予每个人类都一样的“赡养”标准——是他们调查到的地球上能活着的最穷者的“最低生活标准”。富人为此拼命把钱分发给穷人,以图提高“最低生活标准”。但个别穷人“宁穷不屈”,不肯拿他们的钱,于是他们要雇用杀手把这些“死硬分子”杀掉。
这倒是颇具讽刺意味,“扶助”穷人的出发点竟然是出于私心,只是这样由“外来文明”这样的干涉手段不是显得可笑吗?这种解决办法不依然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作祟吗?除了“杀富济贫”,就没有另外的道路可走了吗?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赡养人类”的标准呢?原来他们来自一个彻底推行私有制、严格保护私有产权的文明(“第一地球”),结果贫富不断分化,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上,最终整个地球都被一人(“终产者”)独占。那里连空气的使用量也被机器(“执法单元”)精确量度,严格收费。其他人的财富渐渐耗尽在购买空气上,为了减少消耗空气而不外出工作,就更加没有收入,更加越来越买不起空气,恶性循环。最终,一部分人活活窒息而死,其余人拼死冲出户外尽情呼吸新鲜空气。太多人“违法”导致“终产者”不便依靠机器惩罚所有人,而是将他们都驱逐离开“第一地球”。他们于是到处寻找新的地球落足,并执意要推行那人人享有一样的“最低生活标准”的赡养标准,以防止重演“第一地球”的前车之鉴。
刘慈欣作品内容简介
流浪地球、三体、地球往事、黑暗森林、死神永生、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微纪元、时间移民、带上她的眼睛、圆圆的肥皂泡、赡养人类、赡养上帝、乡村教师、微观尽头、宇宙坍缩、地火、全屏带阻塞干扰、信使、中国太阳、朝闻道、混沌、蝴蝶、天使时代、吞食者、诗云、光荣与梦想、地球大炮、思想者、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