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四爷的人物形象是怎样的
常四爷是旗人,在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但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说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监狱。出狱后曾参加义和团,后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课文中他对抓过他的特务们不服软。当王利发正愁要关城门了,还没买菜时,是他送来了咸菜和鸡,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他绝望地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常四爷是一个具有侠骨豪情的"旗人",他性格耿直,具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常四爷,一个多么希望依靠奋斗来换取国家和个人好前途的中国人,他的悲剧不是来自胆怯、懒惰,而是来自他的落伍了的观念,属于旧时代也属于满族传统的人生观,叫他总以为凭着一身正气和不服输的精神,就可以在铺天盖地的社会黑暗间闯开一条生路,这样天真的愿望根本没法实现,邪恶社会永远张着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着贫寒的个体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横再不肯屈服也罢。常四爷的失败,除了社会的责任之外,也因为他的人生哲学已然不合时宜。
常四爷是一个享有“铁杆庄稼”特权的“旗人”。他性格耿直、刚强,富于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心。面对清朝的腐败,他激愤地说:“大清国要完!”因而坐牢。他参加过义和团,后来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卖菜人。和“做了一辈子顺民”的王利发不同,他“一辈子不服软,敢做敢当,专打抱不平”。他“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但结果是“一事无成”!最后他说的一句充满感愤的话,对他的性格做了生动的总结:“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说到《茶馆》,就不得不提到它的作者老舍先生。老舍先生出生在北京的一户舒姓满族贫民家庭。“旗人”的家庭背景着实给老舍先生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素材,他的作品中曾刻画了许多带有满人性格特征的人物,像《四世同堂》里的小文夫妇、《龙须沟》中的程疯子、《我这一辈子》中的主人公“我”等等,可是,直到花甲之年,他才破天荒头一回明明白白、彻彻底底地,理直气壮地写了这么一个正派、纯朴、刚直、勤恳的满族人。他,就是常四爷。
老舍先生是个旗人,尽管除了户籍民族那一栏上与汉族登记的不一样,其他很难看出老舍先生与汉族人的区别。但作为一个满族人,作者本能地为那些忠肝义胆的满族同胞们辩白。是的,辛亥革命的确摧毁了封建帝制,但由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提出“反满”的口号,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使很多下层满人在这场变革中受到冲击,被侮辱和嘲弄,甚至无辜丧生。这种民族主义偏激情绪甚至至今都没有完全消除。作者是要借常四爷这个形象来告诉人们满族文化精神中存在的一些极有价值的东西,也是要反映从清末过来的满人,并不是坐吃等死的“窝囊废”,他们也坚守着自己的爱国情操,不向恶人低头,不给命运让步,这是作者对本民族的自卫,蕴含了他深厚的满族情节,也是从民间立场出发的对底层穷苦人们的命运,文化精神的关注,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茶馆的主要内容简介
腐败的清王朝摇摇欲坠,北京的裕泰茶馆却在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细心经营下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在这貌似繁荣的背后,隐藏各种令人窒息的黑暗面,预示着大清国必将灭亡的命运。
终于到了民国,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内战不断、民不聊生;王掌柜苦心“改良”裕泰茶馆,令其重新开张,但动荡的社会令王掌柜忧心不已,茶馆的经营越发艰难。
又过了30年,裕泰茶馆在已风烛残年的王利发的苦苦支撑下继续经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 ...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