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怨女读书笔记一
不知道张爱玲为什么会写《怨女》。是以为《金锁记》丢了?还是就想重写一次七巧?《怨女》的场景铺设得更大些,细枝末节的人物也比《金锁记》多,但诸如分家、气死儿媳妇等细节,对儿子依恋和控制的变态情感,与《金锁记》是极其相似的,甚至对二爷和老太太去世所做的时间和结构衔接上的处理都特别像。仿佛同一班主要演员、甚至同一拨道具、还沿用了一些台词,把一部旧戏重排了一遍。
但《怨女》和《金锁记》毕竟是不同的,甚至从题目就能看出它们本质的不同。女怨,更多是为情所困、是因为得不到的情感、是一种心理甚至生理的发泄不出来的愤怒和仇恨,酝酿久了,成了怨,怨气深了,伤人,主要还是伤己。金锁,首先是锁住自己,再是用黄金枷角劈杀旁人,人心完全是物质的东西,最后人性都没了。银娣没有女儿,也就没有长安一声叹息般的悲剧人生,或也是为了证明她没有七巧那么大的伤害性。
银娣和三爷的故事丰富得多,从藏指甲套,到玉佛寺偏殿,到第一次借钱,最后是玫瑰泡酒微醺醉意后的一记巴掌。三爷品行差,败家、逛堂子,也想骗银娣的钱,但是他可能始终没把与银娣的事说出去,因此就能让银娣去幻想出一份感情。银娣拒绝三爷,不是因为想着自己的钱,与七巧不一样,第一次她是借出钱了的。只有当三爷对她“吐露真心”,甚至快发生关系后,她才想起那“幽幽的宗教性的光”,感受到了“一种神秘的兽的恐惧”,与她从佛寺回来上吊一样的感受,再与金钱、欺骗柔和在一起,这才使她与三爷真正决裂了。她是想爱又不敢,豁出去往前走一步了又害怕,因为钱而决裂,只是一个借口。
银娣是一个在生理和精神上都缺乏也渴望爱的女人。七巧只有前者,后者被她用钱填补了。银娣填补后者的方式是无尽的回忆、八卦、独处时的自说自话,当然与七巧相似,也都牵着儿子的“风筝线”。分家后她与兄嫂谈小刘、谈木匠,她什么都没忘,这么多年她一定想过无数次,以至于她心里的木匠钟情于她,甚至会听她的教训,发现与事实不服后,便不爱听了。她活在自己想像的世界里,那里有她想要的爱。所以与《金锁记》开场就在大家庭里不一样,银娣做姑娘时的美貌与受欢迎程度是多笔墨的,因为这都是银娣今后反复做起的梦。银娣想起三爷,想起那类“狂嫖滥赌”的男人,她开始理解他们,意识到那种“真空的压力”是“生命里本身的力量”。能同情,只是因为能共情,对银娣,这情在回忆里做姑娘时多少男人的倾慕中,在窗口街头叫卖的男声中,在榻对面她唯一的儿子诉说的床事和对妓女戏子的遐想中。这在《金锁记》里是没有的。
《怨女》里九老爷的事、大爷的事、整个家族明面上的衰败和暗地里见不得人的龌龊,都比《金锁记》里详细。银娣的守旧和封建,因此比七巧的把持家当多一层含义,她自豪于她成了姚家的延续,她比其他枝都要光明磊落。她对三爷的态度,用这一点大概也能说得通。她不想落人话柄,大家庭里她养成了苟且偷生、秘密生活在小世界里的生存方式。这样一来婚前她那开阔的世界更值得回忆了。
当然这都是我的理解,也解释不了为什么同时存在《金锁记》和《怨女》。只有作者知道。从读者的角度,我更喜欢《金锁记》,仅从阅读的感受来说。
张爱玲怨女读书笔记二
浏览着书架上张爱玲的著作,不知道要买哪一本才最能代表张爱玲。最先吸引我,能让我有兴趣了解的,必然是一个美丽的书名。我是不喜欢这个名字的,《怨女》太悲观,太低落,可据介绍《怨女》竟然被美国的某大学收入教科书作为文学研究,就它吧,于是买下来带回家慢慢研究。
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怨女》是其中的一篇,还有诸如《色戒》等短篇小说。《怨女》大概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很小就被卖到有钱人家,给那家不受宠的姨太太做佣人,受尽了打骂,被老爷污辱怀孕又被其他姨太因嫉妒踢流产后,落下了病根,最终嫁了人也没能有自己的孩子,病怏怏的一生。整篇文章充斥着旧社会女性命运的悲惨,但又不乏女性坚强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每篇小说对女性性格特征的描写和总的故事基调都是相当类似的。这时我才明白,每个作家作品其实都是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也不必寻早最能代表作者风格的作品,其实每部作品中都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张爱玲出身名家,所以有良好的教育,和高傲的性格,但是父亲后来再娶,她的苦难生活便开始了。用尽全部的力气爱了一个男人,最后却又被抛弃,仅这一个男人便让她伤到彻骨,不再相信爱情,一个人孤独终老。
女人最悲惨的不过如此,因为一个男人失去了对所有男人的信心,因此影响了自己的一生,失去了享受人生做美好的东西的勇气和信心。年少时的痛苦经历和骨子里高傲冰冷的气质,造就了她孤独寂寞的一生。这个把小资玩到极致的女人,在她生命终结的一刹那,她在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