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局外人》读后感一
法国作家加缪的著名小说《局外人》我已经看完了两遍了,每看一遍我都会有一种心理负担,不知道如何去看待理解这样一个对任何事都漠然处之,粗看像白痴一样的局外人。他母亲病死于养老院中,他去奔丧,送葬,但无动于衷,毫无眼泪和悲伤,在旁人看来不能理解,并最终成为他在法庭上的罪证。他女朋友要和他看电影、游泳,并提议结婚,他就去了电影院、海滨,并同意结婚,但是他认为自己没有任何感情。邻居莱蒙要跟他做朋友,并要求他帮忙对付几个来找他寻仇的阿拉伯人,他认为不能拒绝他,于是就和他在一起。最后他用从莱蒙那里拿来的手枪,因为阳光的原因莫名其妙地打死了其中的一个。局外人被当作凶手逮捕,在面对法官的审讯中,他没有什么要说明和辩护的,只是对这一切的过程感到厌烦。局外人最后被判决死刑,但他却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其中的蕴涵耐人寻味。
我特别欣赏小说中对局外人审判的描述,检察官义正辞严地指控局外人默而索在他母亲死后没有悲痛,守灵中还喝咖啡,抽烟。在母亲下葬后的第二天就和女朋友去海滩游泳,看喜剧电影,从而指出局外人对于人性,对于人们心中的道德原则都是一窍不通的。从而又上升到“当这个的心已经空虚到人们所看到的这种程度,正在变成连整个社会也可能陷进去的深渊的时候。”为此,加缪把这个问题概括为:“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这看似荒谬的逻辑背后,其实是在阐述一个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公众的关系问题。在所谓社会习俗面前,人其实连哭与不哭的自由都没有了。
这是一篇有点枯涩冗长的小说,但在看似枯燥乏味的描述,但在不经意间,还是有很多深刻字句,像埋在埋在土中的水晶和嵌在岩石中的钻石,让你有发现的惊喜。加缪是学哲学的,他对于这个世界有他自己的哲学思考。对人的生存状态,人对面这个世界的感受,他有着他深刻敏锐的感受。他创作局外人这样一个文学形象,一方面正如大家通说认为是在表现现实世界的一种荒谬,另一方面也是说明人,特别是一个个体的人,在对面现实世界时,往往无端地要承受很多强加到自己身上的意义,无情地被夺去自己应有的自由与真实。面对一个强大的公众社会,个人除迎合和自甘沉沦到群体中去其实是没有太多的选择。不仅违反了公众原则要受惩罚,而且在更多的时候,社会习俗与习惯也是抑制人,压抑人性真实的桎梏。个人总是是孤立无助的,不仅是小心翼翼,而且随时都有被消灭的恐惧。局外人因为放弃了在社会看来必须的理性和想法,最终成为一个与社会道德和法律所排斥的局外人,虽然他的感受和行为,对于他来说真实无误的,但只要社会的规则不认可,他只能是一个被嘲笑、被排斥、乃至最后被杀死的局外人。面对这个荒诞不经的故事,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主人公默而索自己要做这个社会的局外人,还是这个社会用自己的观点和眼光把他排斥成局外人?
小说的结尾,局外人默而索面对即将到来的死刑,拒绝神父抚慰,因为他觉得“他甚至连活着不活着都没有把握,因为他活着就如同死了一样。”而对于自己,局外人是这样评述的:“而我,好像是两手空空。但我对我自己有把握,对于一切都有把握,比他有把握,对我的生命和那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握。”这说明局外人对于他自己来说,活得是真实的,清晰的,而不是我们想像得那样麻木不仁。接下来局外人又勇敢地指责这个社会说:“面对着充满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冷漠敞开了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我认为“动人冷漠”一词非常触目惊心,写出了人类社会文明脉脉温情下的某种真实,也展示了在我们眼中如怪人、如白痴的局外人,内心里对于生活,对于生命无懈可击的真实激情。我想这就是加缪写《局外人》的主题,表面看局外人是冷漠无情的,但其实这个社会,这个现实,常常无视了人的存在,排斥了人,比这样一个母亲死了也不哭的局外人更加地虚伪和冷酷。
我记得我是在一个周未的下午,在温暖的空调里读到这段文字的,虽然周围的温度如春,但我的心里却感到阵阵的寒冷。我想到那些平日被名利裹胁的生活,想到那些言不由衷的应酬,想到那些天天挂在嘴边堂而皇之却无人相信的道理,想到那些违背良心的唯唯诺诺,想到那些为了生存不可回避的勾心斗角,想到那些我们为自己,甚至是下一代人设定的生存模式,……。我们面对局外人这样一个看似不能被我们理解和接受的形象,真的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并且忽然有一种想做局外人的冲动,因为我开始相信能遵从自己内心意愿,有勇气做自己的人可能是幸福的。
“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善,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希望他们对我报之以仇恨的喊叫声。”作者加缪用这段话来结束他的小说,很多人说这是一种荒诞的象征。其实我觉得这是感到自己是幸福的局外人向这个社会投出的最后匕首,是以死来抗争一个现代社会对个人的欺凌与无视,是对自以为正确的大多数人吐出的最后一口吐沫。我对加缪心目中那种“义无反顾地生活”、“尽其可能地生活”的局外人有了全新的印象。
1957年,加缪“因为他的重要文学创作以明彻的认真态度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人类在冲突与危机中生存,当我们生存和现实逼迫下,不断改变自己,在不断适应社会的呼声中渐渐淡忘自己,淡忘人真实的意义时候,人类良知的问题依然如横亘的冰山在我们的航道上,让我们不能避让。
人类良知也许是一个太大的概念,但加缪通过局外人提出的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感到富有和满足。虽然我们知道自己谁也不会成为局外人,但是当现实中种种貌视合理正确,其实是一种压迫出现在你面前时,局外人那种深沉、真实的激情多少可以给你一点鼓舞,让我们有勇气做一点我们自己。加缪曾说过:“一个人常常因为感到自己与众不同才选择了艺术家的命运,但他很快就明白,他只有承认他与众人想像,才能给予他的艺术,他的不同之处以营养。”人与人始终是相连的,我们希望不仅艺术是美好善良的,人与人,人与社会都能如我们希望的那样和谐起来,没有局外人这样的冲突。但就我的观点这似乎是不可能的,这才是这个世界最黑暗和最荒诞之处,好在这种荒诞已经被发现过,黑暗似乎也被照亮了一点。为此应该感谢“局外人”,他即使不是灯塔,也是我们心里的警示标志。
加缪《局外人》读后感二
主人公总是觉得什么都无所谓,有也行没有也行,这样也行不这样也行。别人怎么样他也没有感觉,像是没有喜怒哀乐。母亲去世也没有伤心悲痛,只是觉得天气怎么样,过程烦不烦索,上司对他请假的态度又是如何,对葬礼结束后终于可以睡觉而感到开心。身边人看到他这样都觉得讶异,但是也没有人说什么,直到杀人后背审判官联系到这件事情给他戴上冷漠无情罪不可赦的帽子。我不觉得主人公除了杀人,在对待母亲去世后的表现有什么大问题,人去世后你再怎么悲痛欲绝都没有意义,去世了就是去世了,主人公没有感觉也没什么。旁人可能会觉得冷血无情,但这并不能证明所以他就会杀人。但是好像所有人都觉得可以这么“所以”。最后主人公对自己现在就要死了这件事也觉得现在死就现在死吧,反正每个人最后都要死。
他的死是不是因为他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造成的?我认为是,但是不能说他这种态度是错的,他肯定是觉得这样生活的方式是他所喜欢的,他过得舒服的生活为人处世的方式。
但是他的死又是可以完全避免的,如果他之前就算对母亲的死没有感觉,但是也表现出正常人想要看到或是认为亲人去世该有的样子,如果死前求生欲望强烈,为自己辩解……但是都没有,他就是很任性,懒得去辩解,就这样吧,无所谓。他就是个怎么想就怎么做的人,也不屑于说谎,因为没有必要。
对什么都很随意,包括后来因为太阳太晒,空气闷热感到晕眩而对人开枪。他确实有些漠视生命,老板让他去巴黎,说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也不想去,觉得没必要,真的是个消极的人啊。游离在所有情况之外,发生什么就是什么吧。
冷漠不作为,不是导致这个悲剧的原因,悲剧的原因是因为他杀了人,如果没有杀人,他可以一直那样生活下去。但是生活总是会有意外的,这些意外是关键。因为他除了杀人,别的其实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是最后他的死刑却是因为之前对母亲的死态度冷漠。像是欲加之罪一样,审判官觉得两者联系密切,他就理所当然的“所以他就是预谋杀人”。其实没有必然联系的两件事,为什么大家会觉得有因为所以的关系呢。
人们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别人不辩解你就觉得就是你想的那样,别人辩解,你也觉得他就是在狡辩,事实还是你想的那样。
而主人公又是一个懒得辩解,认为辩解没有必要的人,所以,人们就将自己所认为的事实加以判断做定论。
小说是从主人公的母亲去世,主人公去养老院参加母亲的葬礼写起的。主人公对母亲的去世没有表现出伤心的样子,旁边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惊讶,表示不理解,但是也没有说什么,觉得他可能是通过别的方式表达悲伤痛苦的,然而主人公是真的对母亲去世没有感觉。
葬礼结束回到原来生活的地方,上司和认识的人都多少给他一点安慰,虽然这些都是成人的礼貌性问候,但是主人公是真的并没有对此觉得伤心难过。
第二天就和女人约会看电影回家,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和母亲去世前一样,身边人觉得有点不应该这样,但是也没有说什么,可能都觉得这样是很奇怪,但是和自己好像也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也不知道说什么,只是觉得有点不正常而已。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在新交了一个朋友后发生了一些事情,主人公在出去玩的时候因为天气闷热有点晕眩而杀了一个人,杀了这个新交的朋友的死对头一个阿拉伯人,其实这个人和主人公并没有什么关系,主人公一开始也没想要杀他,在之前和那个朋友一起和他干架的时候还劝说自己朋友不要冲动,没必要杀他,如果他不做什么举动的话,所以把枪从朋友手里拿到自己的口袋中,但是,偏偏那个时候,太阳晒的闷热,还有些眩晕,那个时候选择在那个地点散步,碰到了那个阿拉伯人,阿拉伯人也认识他,一阵对视后,在阿拉伯人打算干什么的时候,主人公开枪了,开了一枪后又连续开了四枪。确实没什么原因,有原因,说出来也不至于开枪的程度,只是那个时候就是那样做了,主人公知道将会有麻烦来找他,但是并没有后悔杀了人。
后来主人公在监狱里也慢慢习惯了监狱里的生活,有律师帮他要帮他辩解,希望他可以说出对自己有利的话,但是主人公也不屑撒谎,只说事实。律师表示无奈,但是还是会帮他,以律师自己的方式。后来在审判时,审判官了解到主人公在母亲去时候的表现,就表示了极其憎恶的态度,认为主人公和弑父的人是一样的,对杀人是有预谋的,认为该处以极刑,就因为他主人公对母亲去世冷漠,而认为他杀死那个阿拉伯人是有预谋的冷血的杀人。而最后的审判决定对主人公处以极刑。
主人公在审判时就觉得律师审判官都在把他们的想法强加在自己身上,但是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听到结果后,一开始主人公是想申辩的,但是后来又想开了,神甫来劝说他让他信仰上帝后,主人公的心情已经暴躁到极点,在知道自己生命已经没有多少时间的情况下,还要听这个神甫一直说自己一点也不想听的话语,感到十分不认同且十分心烦,对神甫动手的时候狱管把神甫带走了。
最后主人公从监狱的窗户望向夜空,觉得每个人都要被处理死刑,那么什么时候被处以死刑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或许可以重新开始吧,觉得之前生活的种种都有些温柔,现在仍然还觉得幸福,就这样吧。作者:少年灵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