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
诸葛亮和刘禅的父亲刘备的君臣关系,可是说是千古佳话,被历朝历代的有识之士称赞。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被认为是千百年来最完美和谐的君臣关系。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一番肺腑之言令人闻之落泪。还命刘禅视诸葛亮为父,事事都要与其相讨。但是刘禅真的听从刘备的话了吗?他与诸葛亮的关系又如何呢?
刘禅与诸葛亮是君与臣的关系,这是摆在明面上的事实。实际上刘禅也是在帝位42年,诸葛亮在世期间他几乎放权给诸葛亮,事事都听从诸葛亮的意见。诸葛亮自出草庐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地为刘蜀出谋划策,刘备死后他也并未谋权篡位而是一直辅佐刘禅。他们看似特别的和谐,但是刘备在世之时,诸葛亮曾经评价刘禅“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说明刘禅并不如后人所说那样的愚笨。他不笨,还是一个帝王,明明可以拥有天下的权利,实际上却一点实权都没有,他不能私自做任何的决定,处处受限于人,所以对于诸葛亮他肯定是有不满的,不可能像表面上那么和谐。诸葛亮去世之后,他本不想修葺庙宇来祭奠,但是因为众大臣的提议他才不得不为,如果他真的尊诸葛亮为相父,以父之礼相待,那么怎么会对诸葛亮的后事如此无所谓。诸葛亮在《出师表》与《后出师表》里表达了他对刘禅当政时的不满,他对刘禅指出种种要求,让刘禅照他说的做。如果刘禅很听诸葛亮的话,那么他又何必写出那么多的文章来呢?会写文章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别人不听你说话,而你又想让他听你说。
所以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还是很复杂的,并没有表面看到的那么和谐,刘禅没那么听话,诸葛亮也没那么伟大,自古以来君与臣的关系就是最复杂难辩的。
诸葛亮尽忠辅佐刘禅
诸葛亮从刘备死后一直霸占着政权,直到他死才会政权还给了刘禅。刘禅虽然是名义上的一国之君,但是事实上诸葛亮才是蜀国真正执掌权力的人。可以说诸葛亮尽忠辅佐了刘禅,也可以说诸葛亮才是意义上真正统治蜀国的人。
刘备去世之后,蜀国的状态可以说是不太好。诸葛亮从刘备的手中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这个烂摊子经过他几年的整顿终于出现了一线的生机。当初刘备在托孤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大致的意思是说:“如果刘禅可以辅佐他,那你就辅佐他,如果他没有才能,那你就取代他。”这看起来像是有两个选择,一个辅佐,一个是取代,但是事实上刘备很清楚刘禅是可以辅佐的,另外,诸葛亮也不会做出取代皇帝的事情来。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在辅佐刘禅的同时还要把持着政权呢?
第一,诸葛亮认为蜀国的建设任重而道远,蜀国在刘备死后,非常不稳定,因此,蜀国的建设需要由一个谨慎小心的人来主政,而诸葛亮觉得他就是那样的。
第二,刘备死后的蜀国内忧外患。当时的蜀国面临着北部曹魏,东边孙吴的双重压力,所以他会更加小心和谨慎。
第三,随着一些政治家和军事家的离世,蜀国出现了人才匮乏的局面,谁重用人才,谁的实力就会有优势,诸葛亮非常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也一直在处理自己与蜀汉大臣的关系。
从这些方面看,诸葛亮为了蜀国的振兴也是煞费了苦心,即使是把持着朝政,但他也是一心想要让蜀国强大起来。
刘禅对诸葛亮的态度
刘禅和诸葛亮的和谐的君臣关系,是历代被有识之士所称赞的,被人们成为是封建社会中最理想的君臣之间的关系。能够有如此融洽的关系,除了臣子忠心辅佐君主外,还需要君主对臣子的包容采纳和虚心接受,刘禅对诸葛亮就是这种态度,总是听从诸葛亮的意见,事事都迁就着诸葛亮。
刘备临终前特别嘱咐刘禅要与诸葛亮共同处事,事情都要跟诸葛亮商量,把他当作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刘禅也是照着刘备的话来做事,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跟诸葛亮商量,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照诸葛亮说的来办。对于诸葛亮的独揽大权,刘禅也没有因此抱怨和愤怒,而是做到了凡事都要忍让。
在诸葛亮发兵北征的前夕,他对刘禅还不放心,特意派人心腹董元来辅助刘禅,“监督刘禅”。诸葛亮对刘禅的语气,并不是臣子的口气,更像是一个父亲在教导自己的儿子。刘禅也是默认了,并没有表现出不悦的神情,因为他也不像让国内的政局混乱。
对于诸葛亮发兵北征,虽然刘禅不太同意这个举动,但是还是全新为诸葛亮加油鼓劲。因为他始终把刘备的教导放在心上,最重要的是为了维护诸葛亮在朝廷上中权威。
刘禅也非常支持诸葛亮的治国方针,虽然诸葛亮也有出错的时候,但是他的措施确实给蜀国带来了一线生机,在诸葛亮死后,刘禅还是用诸葛亮时期的措施,甚至重用诸葛亮为他挑选的人才。
相关人物
魏国:曹操、郭嘉、曹丕、曹植、贾诩、司马懿、张辽、徐晃、典韦、许攸、荀彧、夏侯渊、荀攸、许褚、司马昭、夏侯惇、曹爽、张郃、程昱、于禁、曹仁、杨修、邓艾、马岱、曹真
蜀国: 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刘禅、黄忠、马超、姜维、魏延、刘封、关平、马谡、庞统、徐庶、乐进、黄月英、蒋琬、糜芳
吴国:孙策、孙权、周瑜、陆逊、太史慈、甘宁、小乔、孙尚香、吕蒙、鲁肃、大乔、周泰、顾雍、丁奉、黄盖、诸葛瑾、张昭、凌统
其他:吕布、貂蝉、董卓、刘表、袁术、水镜先生、陈宫、张角、袁绍、公孙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