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纳博科夫《洛丽塔》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

  纳博科夫《洛丽塔》读书笔记一

  本书是一个囚犯的自白,讲述一个继父与自己未成年女儿之间的爱情故事。

  已经丧妻的中年男人,自认为很有魅力,遇见了一个丧夫带有未成年女儿的太太。由于童年的种种遭遇,中年的不如意,未成年的女儿对本文男主角产生了致命的吸引力。男主人租住在丧夫的太太家中。慢慢的女主人(黑兹)对男主角产生的感情,最终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成婚之后的,黑兹太太在结婚之后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男主角有很强的掌控欲。在对待女儿态度这样事情上,黑兹太太最终敏感的觉察到了什么,最后还是确认了男主人对自己女儿的非份之想。黑兹写了三封信,之后离开家,想离开男主角一段时间。很不幸,黑兹发生了车祸,意外去世。老实的中年老男人在现实世界中没有了别人的监督与阻拦,心中的魔鬼被放了出来。小女孩在长大之后,知道了这是不好的事情,逃离了男主人。三年之后,小女孩怀孕了,向男主人求助。带着复合的念头,男主人不能容忍女孩有别的男人,悲剧发生了:男主人杀死了女孩的男友,也为自己的欲望恶魔葬送了一切。

  对与未成年人爱情充满了禁忌。“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这种梦噫式的语法与片段贯穿了本书,体现了男主人的迷茫与堕落。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恶魔。心中藏有了恶魔的影子,在阴暗处散发着罪恶的气息。男主人最终沉迷于自己的欲望,走进了人生的阴暗面。生活是平凡的,有时候充满了慌谬,人在不知不觉中迷失自己。男主人与现实世界的冲突,挫折与实现,不断提醒着人们,陷入“怪圈”中的人们是多余愚蠢,总有一个地方照应着一个真实的自我。良心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背道而驰,最终造成自己精神的分裂,现实的自我最终滑向了罪恶的深渊。对现实中的我们无疑有着很好的警醒作用。

  纳博科夫《洛丽塔》读书笔记二

  文/柳婷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这段情话是中年教授亨伯特的内心自白,也是《洛丽塔》的开篇之语。

  这本书又名《一个白人鳏夫的自白》,小说以狱中忏悔的形式叙述了主人公汉·汉勃特的一生。主人公亨伯特犯下了杀人的罪行,在狱中写下了这部自白,回顾他与洛丽塔的一切的一切……整个故事都是由亨伯特的口吻来回忆的。

  亨伯特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长得英俊高大。十几岁的时候曾想与他的初恋女友发生关系,但是最终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做到,在得知了初恋女友的惨死之后,他的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从此便对所谓的“性感少女”产生了不可遏止的迷恋。长大之后的亨伯特一直放纵游荡,后来为了追寻某种家庭的限制结了婚,但是没过几年,妻子便背叛了他,嫁给了别人。而亨伯特事业有成,来到了美国。打算开始新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成为了黑兹太太的房客,而黑兹太太是一个寡妇,带着一个十二岁的女儿独立生活,这个女儿就是洛丽塔。从第一眼看到洛丽塔开始,亨伯特的眼中便不再有其他人。他发疯一般的想象着她,意淫着她,他把自己的对洛丽塔的种种想念写成了日记,这种类似疯魔一般的日记记载着他对洛丽塔的“爱情”。日子本可以这么按部就班的过下去,他可以把洛丽塔当作他的梦中情人,而不做出任何非礼的行为,只在日记当中记录着这罪恶的一切。

  只可惜日记出卖了亨伯特,夏洛特(原来的黑兹太太)无意中发现了这本日记,愤怒不已,决意要和亨伯特离婚,让自己的女儿离开这个“魔头”。亨伯特哄骗她说那只是他虚构的小说而已,但是没有效果,夏洛特一怒之下出走,出了车祸横尸街头。在书的序言当中,作者已然交代了男女主角的结局,洛丽塔难产而死,亨伯特死于血栓。

  然而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决不能仅限于作品本身给人的直接感受。要全面读解这部小说,我们还应了解这样一些背景情况:在一篇论述《洛丽塔》的文章中,纳博科夫曾告诉我们他最初的灵感来良于一幅前所未有的由人猿在强迫调驯下作的画:“这幅素描显示了囚禁那可怜生物的笼子的铁栅栏。”显然铁栅栏被人猿当成了现实的必然限定。这幅画对一个感觉到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政治的和心理的、社会的和个人的——囚笼的作者来说极富启悟,同时也给我们理解《洛丽塔》提供了一个切人点——汉勃特的人生囚笼;此外在《洛丽塔》之前,纳博科夫曾写过一个短篇《失望》,其疯狂而自觉的主人公——能看得出是汉·汉勃特的前身——设计了一项复杂的罪行,但这“完美的罪行”及记载犯罪实施的日记却显示了主人公无法理解:偶然的现实是不能操纵的,以及“艺术的创造远比生活现实来得真实。”这一认识在《洛丽塔》中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展现。

  在作品中可看到,汉勃特在他的初恋情人安娜贝尔为他在欲望和占有之间设立了沟壑以后,竭力想跨越这沟壑:他始终在寻觅“宁芙”,甚至不择手段——委屈地娶了洛丽塔之母夏洛特并幻想着谋杀。可在到达了欲望那欣悦的彼岸后,汉勃特却处在了一个不停地逃跑——躲避的痛苦过程中,最终只是在监狱中他才从反思中懂得了是欲望而不是占有(也即是艺术创造而不是现实)才是一种追求的境界,才是真正的超越现实,所以在监狱里“只有词语可以玩弄”的汉勃特用语言倒是成功地把他和洛丽塔摆渡到了那种“想象的极乐”境地。由此,汉勃特的性的欲望就成了对艺术创造欲望的一个隐喻。

  我倒是并不觉得亨伯特和洛丽塔有多可恨,如果说可恨的话,书中只有奎蒂尔是非常可恨的,其他的人,不管是谁,都只是自己欲望的罪恶的牺牲品罢了。每个人都有自己丑恶的一面,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犯下难以饶恕的罪恶,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审判者,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社会在这方面,引导一个良好的风气远比经济的增长意义深远。作者一开始就说,读者可能不会喜欢一部描写精神病的作品,但是我的初衷只是为了我们可以注意到生活中的危险之处,如同亨伯特这种心怀不轨的男人,如同黑兹太太这种自私的女人,如同洛丽塔这种任性的孩子,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而我们作为一个承担着社会责任的成年人,不管是对自己还是他人,都有必要避免悲剧的发生,为培养出更好的下一代而努力。

  再来说说语言吧,作品当中运用了大量的暗示,谐音,比喻之类的方法,唯一我觉得不满意的地方是感觉作者总拿亨伯特和爱伦?坡比较,爱伦?坡的确娶了不满十四岁的弗吉尼亚,但是爱伦死的那么悲惨,我实在是不忍心拿他的故事来比喻文学作品的主人公。另外,我始终觉得这本书不是商业色情的产物,它描写的只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科夫  科夫词条  洛丽塔  洛丽塔词条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词条  笔记  笔记词条  读书  读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