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丁布拉斯的形象
莎士比亚对福丁布拉斯的着墨并不多,在《哈姆雷特》中仅提及了三次。第一次是在挪威招募士兵来攻打丹麦为父亲报仇;第二次是哈姆雷特在去英国的路上偶遇福丁布拉斯,此时福丁布拉斯正在去攻打波兰的路途上;第三次也是全剧的最后一幕,福丁布拉斯率领军队来到丹麦,接任了王位,并厚葬了哈姆雷特。
即使文中提及次数不多,但福丁布拉斯的性格仍很鲜明。他并不像哈姆雷特那样犹豫,反而是果敢坚定的。福丁布拉斯趁着丹麦老国王逝世,他“要用武力和强迫性条件,夺回他父亲所丧失的土地”,更说明了他“生就一副烈火似的性格”。但他并不冲动,能够理性地处理事情:“了解自己的力量不能和武装到了牙齿的丹麦人一拼高下而作冷静的打算”,因此,他招募士兵加以训练,以此打败丹麦。在《哈姆雷特》中,福丁布拉斯在攻打丹麦之前曾攻陷过波兰,有人为此而得出过结论:“福丁布拉斯的复仇行动师出无名,因而也就轻易放弃,只好为保全虚名而去攻打一块弹丸之地。”但对于这个说法,我是不赞同的,若福丁布拉斯是如此轻易放弃的人,那么全剧的结尾中,哈姆雷特也不会将王位传给福丁布拉斯。也有人提出“福丁布拉斯是以攻打波兰为名义进行针对丹麦的军事实战演习,目的是为了拿下丹麦”等多种说法,总之,各有各有的理论,各有各的观点。
《哈姆雷特》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也正是马基维利亚主义盛行时期。在《哈姆雷特》中,福丁布拉斯正是马基维利亚主义的代表。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主张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而著称于世。它通常分为高马基雅维利主义和低马基雅维利主义。高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个体重视实效,保持与情感的距离,相信结果能替手段辩护。低马基雅维利主义易受他人意见影响,阐述事实时缺乏说服力。高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比低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更愿意操纵别人,赢得利益更多,更难被别人说服,他们更多地是说服别人,但这些结果也受到情境因素的调节。而马基维利亚主义在福丁布拉斯身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福丁布拉斯在国内招募士兵,训练士卒,正如马基维利亚所说:“那些能够通过充足的人手或钱财而整合起一支足够的军队并与任何入侵者打仗的人,才是能够独立统治的人。”
2.马基维利亚曾说:“一个明智的君主,一有机会就必须培养某种敌对势力,这样他一旦把它消灭,他的伟大就凸显出来了。”因此,福丁布拉斯攻打了波兰并取得了胜利。
3.福丁布拉斯和马基维利亚一样知道军事力量的强大和军队的重要作用,并且亲征能使君王和军队的关系更加密切,正如马基维利亚所说过的:“他人的军队常常不是背你而去就是打压你或者把你套牢”。
由此可见,福丁布拉斯深受着马基维利亚主义的影响。
二、福丁布拉斯在《哈姆雷特》中的作用
虽然福丁布拉斯的出场次数少之又少,但他在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文中总结下来,福丁布拉斯在《哈姆雷特》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点:
1.推动了哈姆雷特的复仇行动。
当哈姆雷特离开丹麦前往英国的时候,他看到福丁布拉斯率军队正走在进攻波兰的道路上,这样气势浩荡的队伍让哈姆雷特不禁赞扬福丁布拉斯“像大地一样明显的榜样”。当然,哈姆雷特不仅仅有对福丁布拉斯的赞叹,更有对自己的反省“现在我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方法,可以动手干我所要干的事,可是我还是在说一些空话,‘我要怎么怎么干’,而始终不曾在行动上表现出来”,因此哈姆雷特决心“从这一刻起,让我屏除一切的疑虑妄念,把流血的思想充满在我的脑际”。
2.福丁布拉斯与哈姆雷特在性格上形成对比,更凸显了哈姆雷特的延宕。
福丁布拉斯可以说是行动上的巨人,而哈姆雷特则是思想上的巨人。当福丁布拉斯正在招募士兵,扩大军队的时候,哈姆雷特仍在考虑应该怎么去复仇,所以,哈姆雷特的延宕是显而易见的。
三、哈姆雷特与福丁布拉斯的对比
在剧作中,哈姆雷特和福丁布拉斯都是复仇王子,但复仇的过程和结局大有不同,两人的背景、性格等也截然不同。因此,我将两位王子进行了对比,一共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受到的文化影响
哈姆雷特曾在威登堡留学过,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从《哈姆雷特》中可看出,哈姆雷特是一位经典的人文主义者。从概念上说,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在剧作中,哈姆雷特对待朋友的态度、看待人的思想观念、个人的性格特征等等都散发着人文主义的光辉。而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则深受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影响,这从他的军事指挥、军事思想以及性格特征中也都能看到。人文主义是反对暴力的,而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核心则是以一切手段达到目的,这在剧作中也有充分的体现:福丁布拉斯攻打波兰,而哈姆雷特对福丁布拉斯的战争行为却是无法理解的,在他看来,“为了这么一点鸡毛蒜皮,竟浪掷两千条活生生的性命和两万块金圆!这完全是因为国家太富足升平了,宴安的积毒蕴蓄于内……到了溃烂的程度。”显然,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正因如此,哈姆雷特和福丁布拉斯在复仇行动中的表现才如此不同。
2. 复仇的原因
哈姆雷特正在威登堡学习的时候,知道了丹麦的噩耗:他的父亲,也就是丹麦的国王去世,他的叔父克劳狄斯乘机夺取了王位,并迎娶了自己的母亲。这对于一直生活在幸福中的哈姆雷特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而这个噩耗使他对亲情绝望,甚至对人生产生了疑惑。后来,他的父亲以鬼魂的形式出现并告诉了他父亲死亡的真相,并且,哈姆雷特通过验证并证实了鬼魂说的话。于是,哈姆雷特走上了复仇的道路。
挪威国王和丹麦老国王曾有一次挑战:双方根据法律和骑士精神订立协议,双方打一仗,不管谁战败了,都要赔上性命和所有的土地。最终,挪威国王战败失去了性命,并且挪威的国土也被占领。福丁布拉斯内心愤恨不已,于是决定要为父亲报仇并拿回挪威的国土。
由此对比,两位王子的复仇原因都是为了父亲,也是为了国家。但对于哈姆雷特来说,他受到的打击远远多于福丁布拉斯。
3. 性格特征
哈姆雷特在剧作中是犹豫和延宕的代表,有人说他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而福丁布拉斯却更有行动力。在福丁布拉斯决心要拿回国土的时候,他在挪威四境召集一批无产阶级,驱使他们干一些冒险的勾当,这个行为足以说明了福丁布拉斯行动迅速,做事果断。而哈姆雷特面对着正在祈祷的叔父,也正面对着复仇的好时机但他却没有动手,黑格尔对此解释道哈姆雷特“是多愁善感的,爱沉思的,患多疑病的,忧伤抑郁的,因此不善于采取迅速行动”。由此对比出了他们的性格的迥异,更凸显了哈姆雷特的思想大于行动。
4. 复仇的结局
在《哈姆雷特》的结尾,福丁布拉斯接任了王位,而哈姆雷特却被雷欧提斯刺死。两人都是为了父亲报仇,为什么结局会如此不同呢?我认为,主观原因在于他们自身的性格上(上文已提及)。而客观原因,则在于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哈姆雷特拥有一位慈爱的母亲、温柔的女友,但对于他的复仇行动来说,这些都是阻碍,并且,哈姆雷特需时时提防阴险狡诈的叔父的一举一动。但是,这些在福丁布拉斯的复仇行动中并没有造成影响甚至根本没有出现,所以相对来说,哈姆雷特的复仇更加困难。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哈姆雷特是手无实权、徒有空名的王子,没有条件像福丁布拉斯那样去招兵买马,手握利剑。”确实,福丁布拉斯有他叔父在军事上的帮助更加容易,而哈姆雷特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四、福丁布拉斯为什么能成为丹麦国王
从剧中可知,福丁布拉斯之所以能够成为国王主要是因为哈姆雷特将王位授予了他。至于原因,流传的说法是:一是王室已经没有直系的继承人了,二是哈姆雷特敬佩且敬重福丁布拉斯的人品。对于这个说法,我持赞同意见,但我有另外一种想法:哈姆雷特授予他王位可能是希望日后他能更好地保卫国家。福丁布拉斯有过战斗的经历,而且是胜仗,福丁布拉斯的军事战斗的技术水平较高。更重要的是,作为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哈姆雷特,秉持着提倡宽容,主张自由平等的思想。所以,我认为,这不仅是福丁布拉斯能成为丹麦国王的原因之一,也是哈姆雷特没有将王位交给霍拉旭等其他人的原因。
莎士比亚手中的笔描绘出千万个时代的轮廓,在他的笔下,《哈姆雷特》成为影响文学世界的悲剧之一,剧作中的福丁布拉斯也将会走过千秋万代。我相信,莎士比亚的盛名永存于世,《哈姆雷特》的光辉永不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