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世说
清代文言短篇志人类笔记小说集。八卷。题“仁和王晫丹麓撰”。王晫(1636—?),字丹麓,号松溪子,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成书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霞举堂刊本,藏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清咸丰二年(1852)“粤雅堂丛书”本;民国上海进步书局“笔记小说大观”石印本;民国上海文明书局“清代笔记丛刊”石印本;1935年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参考资料丛书”排印“粤雅堂丛书”本,1995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笔记小说大观》影印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1996年东方出版中心“文白对照历代世说精华”排印本。
《今世说》记载了作者所处时代(清顺治、康熙两朝)的文人士大夫的轶闻遗事。体例仿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分门叙事,唯为避揭短伤人之嫌,删自新、黜免、俭啬、谗险、纰漏、仇隙六门,其余三十门全同《世说新语》。全书或取材于汪琬《说铃》、陆圻《西陵新语》等书,也有作者自己见闻的实录,“自清兴以来,名臣硕辅,下逮岩穴之士,章句之儒,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严允肇《今世说序》)。作者数易其稿,经多年撰成此书,亦颇为自负,认为自己所记录的人物甚为“传神”,读之可“心旷神怡”(《今世说自序》)。确实,该书所刻画的人物大都栩栩如生,别具个性。如《周栎园好客》条:“周栎园好客,然不耐俗士。有过从者,周便率意与谈,尽辄望其去。坐少久,辄露不快色,去又辄忘其姓字。”从周对待客人的态度中把其人恃才傲物却又澹然忘机性格写得入木三分。全书以较多的笔墨描绘当时读书人的生活。如《吴六益负郭而居》条:“吴六益负郭而居,堂曰‘梅花书屋’,清溪乔木,映带前后。每当横潦载途,阶下水深至骭。车马到门,罕得见。吴读书其中,意泊如也。”显然,吴六益的读书生活带有明显的避世性质。既不愿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又无力与之抗争,消极避世是当时文人的一种普遍心态。更有甚者,《林视公自为生藏》条记主人公逃到自造的墓穴中读书。这种自我麻醉的生活方式,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时读书人处境的险恶。
书中所记文人每可见其为文之才思敏捷,为政之精明强干,而作者对文字狱、文人反清复明活动等敏感问题则不敢正面触及。偶尔涉及,也是轻轻地一笔带过。 如《吴汉槎少时不拘礼法》条记载性格简傲的吴汉槎最终不免于祸,牵涉丁酉科场案。迫于情势,有意回避了事件本身,正反映了作者以善化恶的伦理观,以及不愿树敌、惟恐惹祸的心理。 他对清官的刻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正直的一面。 如《胡励斋为民请命》条,胡不愿用杀无辜老百姓来取悦上司,表现了一个正直封建官吏的道德良知,也说明了当时官场腐败、人民生命得不到保障的黑暗社会现实。
《今世说》中除了记录当代人物的言行外,还有作者对所记人物加的小注,它能帮助人们了解人物的生平事迹。但书中最为突出的是作者赞扬自己的人品才学,颇有自我吹嘘之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称其“载入己事,尤乖体例”。此外,由于作者长期生活在杭州一带,所记人物大多限于江、浙两省,这就无法反映清初文人生态的全貌。
郭鸣
郭鸣被授予昆山县令职位。昆山是一个难以治理的县城,吏人多豪滑。郭走马上任,未到县城五百余里的地方,就有十数吏人夹道迎接。郭装病不起,自怀部牒,抄小路一昼夜抵达县城。守县吏正在堂庑上大饮大嚼,见一老书生,仪状朴野,直上堂踞坐,皆大怒,斥逐之,不肯去。视其手中所持,若文书状,仔细一瞧,却正是部里发的昆山知县的委任状。众人大惊,互相推挤,纷纷跪下叩头谢罪。先前去迎接县令的吏人,恰恰也回来了,见此情形,知道大事不妙,也叩头求饶。郭笑遣之,吏愈恐,不肯起。郭问:“你们的所作所为我已经全部知道了。今天你们替自己考虑一下,想要舞文乱法,快意一时,而身陷刑戮呢,还是想奉公守法,饱食暖衣,养家糊口,过太平日子?”众人都表示愿意过太平日子。于是,郭鸣厉言正色地说:“如果真是这样,我今天饶恕你们。后有犯者,严惩不贷!”吏皆涕泣悔悟,直至郭鸣离任未有人犯法。
侯辅之
侯辅之少遭家难,避居嘉兴,捕者突至,逮系登舟。侯默然,手执《周易》熟读之,倦则依捕人卧。捕者以为痴,且以为纨绔子弟容易制服。将抵会城,众捕人各自忙着收拾行李,放松了警惕。侯睨视两岸桑翳无际,忽窜入桑林中,捕者出乎意外,疾追不能得。侯逃出后,微行近白门,遇人盘问,以《周易》示之,说:“我是算命先生。”遂脱于难。
胡励斋
胡励斋以词臣备兵常镇。时镇多盗贼,每擒一人,就株连百余家,捕使按籍勾索。胡毅然争曰:“罪犯为了延缓死期,血口诬陷善良清白,怎可轻信他们?”使者数至,数不与。复正色曰:“以杀人而讨好上司,我不为也。何惜一官为数百人请命耶?”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
宋牧仲
世祖御极之初,命公卿大臣子弟入卫,时商丘宋文康公长子牧仲,年甫十四,相貌俊伟,一表堂堂,带刀侍皇上左右。皇上爱重之,每赐食中和殿。一日,牧仲将饼饵枣栗私自携出,被皇上发现。牧仲跪谢曰:“家中祖母年纪老了,十分宠爱我,我偷偷地将皇上赐的食物献给她,为了使她高兴。”皇上听了很高兴,从此每赐食,必尽敕以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