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大伯的小屋》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作者:[美]斯陀夫人
类型:小说
背景搜索
本书成书于1851年,作者斯陀夫人(全名哈丽叶特·伊丽莎白·比彻·斯陀,1811—1896)是美国废奴文学的杰出代表。她自幼笃信宗教、爱好神学,成年后十分关注社会问题,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她曾随父亲在辛辛那提生活了18年,那里紧挨南部蓄奴,因而她对黑奴的悲惨生活十分了解。1836年她与神学院教授卡尔文·斯陀结婚,两人都是坚决的废奴主义者。婚后,在丈夫及亲人的鼓励下,她排除重重的家庭拖累,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850年,美国国会通过“妥协法案”,法案加重了黑奴的悲惨命运,斯陀夫人决心让人们意识到黑奴的悲惨处境,她说“只要我活着,就要让全国都认识到奴隶制是个最可诅咒的东西”。一年来,斯陀夫人潜心创作,1851年,《汤姆大伯的小屋》开始在《民族时代》连载,1852年单行本问世,一年内便售出30万本。此书披露的事实,震惊了美国社会各阶层,迅速激化了南北矛盾。近代史学家认为《汤姆大伯的小屋》是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线之一;林肯总统则称斯陀夫人是“写了一本书,发动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至1969年,此书已被译成27种文字,印数在700万册以上。中国早在1901年即由林纾和魏易翻译出文言译本,定名为《黑奴吁天录》。
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黄继忠翻译的《汤姆大伯的小屋》是较好的译本。
内容精要
汤姆是种植园主谢尔贝家的“家生”奴隶。虔诚能干,深得黑奴的尊敬和主人的赏识,主人的儿子乔治也十分喜欢他,称其为汤姆大伯。汤姆与妻子(谢尔贝家的厨娘)及三个孩子住在一间小木屋里,过着相对平静的生活。
谢尔贝在股票市场投机失败,奴隶贩子海利逼他拿汤姆及另一个女奴伊丽莎的儿子抵债。伊丽莎碰巧得悉交易内幕,决定逃走。她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汤姆夫妇,并委托他们通知她在另一个种植园当黑奴的丈夫乔治·哈里斯。汤姆十分痛苦,但他不愿逃走。
伊丽莎抱着孩子连夜出逃,第二天就到了俄亥俄河边的小村,现在只要过了河,他们就安全了。但河面上尚存大量浮冰,船无法通行,她只得在一个小客店留宿。当她发现海利已带人追到小村,她只得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入睡的孩子飞快跑到河边,以浮冰为桥,一块冰块接着一块冰块地往前跳,磕磕绊绊,摇摇晃晃,鞋掉了,脚被冰碴划破了,但仍奇迹般地一步一个血印地跳到了对岸。在这里,她遇到了一些好心人,在他们的帮助下,辗转到达一个保护逃亡奴隶的村庄。不久,乔治也逃了出来,来这里与伊丽莎会合。然后,一起逃到了自由的加拿大。
不肯出逃的汤姆被海利一家人卖往新奥尔良。汤姆在船上救了一个失足落水的女孩伊娃。伊娃的父亲圣克莱亚出于感激买下了汤姆。汤姆在圣克莱亚家当马车夫,与伊娃成了好朋友。但汤姆盼望旧主人能将他赎回去,伊娃就帮他写了封家信。汤姆的妻子收到信后,恳求谢尔贝太太将她租给糖果商,以便攒钱赎回汤姆,谢尔贝太太答应了。
小伊娃不幸夭折,临死前恳求父亲解放汤姆,圣克莱亚答应了。但他却在一天晚上被人刺杀,汤姆又被冷酷的圣克莱亚太太送到奴隶市场拍卖,落到残忍的种植园主雷格里手里。
在雷格里种植园里,奴隶们成年干着沉重的工作,不时还遭监工的鞭抽。一天,汤姆将自己摘的棉花偷偷抓给一生病的女工,被监工发现。当晚,雷格里责令汤姆鞭抽该女工,以惩罚她的“懒惰”,汤姆严辞拒绝,并说自己决不出卖自己的良心与灵魂干这种打人的事。结果,汤姆自己遭了一顿毒打。
一天,两个女奴从种植园逃走。雷格里断定汤姆知道她们的藏身之地,严辞逼问汤姆,汤姆说他知道,但决不会讲出来。结果,他被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
汤姆遭毒打两天之后,乔治·谢尔贝前来赎回汤姆。可是,一切都太迟了,汤姆已危在旦息,但能够在临死前见到乔治,汤姆仍深感宽慰,他安详地闭上了双眼。愤怒的乔治狠狠地揍了雷格里一拳。
乔治悲伤地掩埋了汤姆。他发誓要竭尽全力从大地上铲除这可诅咒的奴隶制。
乔治回家后不久,便解放了家里的全部黑奴,给他们每人发了一份自由证书。并请他们不要忘记汤姆大伯,要关怀汤姆大伯的妻子与孩子们,要牢记他们的自由归功于汤姆。他希望汤姆大伯的小屋能成为这些被解放的奴隶们心中的纪念碑。
知名篇章
以下选自第7章“母亲的奋斗”。为了不让儿子落到奴隶贩子海利手中,伊丽莎抱着儿子出逃。伊丽莎不顾一切跳过一块块危险的浮冰的场景,感人至深。
对伊丽莎来说,这真是个九死一生的关头。那间房间有一扇小门通往河边。她正在下坡时,海利一眼瞥见了她的背影;他立即翻身下马,大声招呼山姆和安第,像老鹰捕小鸡似地追向前去。在那一刹那间,她恍恍惚惚,脚不着地似地飞跑着,一口气跑到了水边。追兵就在背后,她鼓足全身力气——一个人在生死关头得自神明的那种力气——一声狂号,纵身跃过岸边的湍流,跳上河面的冰块上。这真是铤而走险的一跃——只有疯子或是亡命者才有可能这样做;她跳下河时,海利、山姆和安第都情不自禁地举起双手惊呼起来。
她的脚一落下,底下绿色的大冰块立刻就吱吱作声地摇晃起来;可是她一分钟也不停留,一面尖声狂叫,一面使出全身的劲来,从一块又一块浮冰上跳过去,摔了跤又蹦起来,滑一脚还是向前跳!鞋也掉了——袜子也划破了——所过之处,血迹斑斑;但是她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感觉到。最后,仿佛做梦似的,她隐隐约约看见了俄亥俄州的河岸,有一个男人过来扶她上岸。
“不管你是什么人,你这个女人可真有胆量!”那汉子赌了个咒说。
(选自《汤姆大伯的小屋》,黄继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知名篇章
世界上有这样一些有福的人: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化作他人的幸福;他们挥泪埋葬了自己在尘世间的希望,它却变成了种子,长出鲜花和香膏,为孤苦伶仃的苦命人医治创伤。
恶人有一种阴森可怕的妖术,能使最慈爱、最神圣的东西变成狰狞可怖的魅影。
阅读指导
斯陀夫人的《汤姆大伯的小屋》是美国第一部具有鲜明的民主倾向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仁义之书。
小说的整体布局颇具匠心。全书有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采用穿插轮叙的方式描述了两个黑奴的不同遭遇,对奴役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局。两条线索既独立又交叉。其中一条线围绕伊丽莎及其丈夫乔治·哈里斯展开,他们在厄运将至之际,毅然选择了逃亡,为自己的自由而斗争。经过千难万险,夫妻团聚,在自由的国度过上了幸福而自由的生活。另一线索以汤姆为中心,汤姆因强烈的宗教思想和忠主思想,在面临被卖的时刻放弃逃亡,最终沦为奴隶制的牺牲品,惨不忍睹地死在残暴的种植园主雷格里手下,汤姆的遭遇表明这条委曲求全的道路毫无希望。两条线索对比陈述,再加上精巧的人物刻画和情节设置,效果强烈,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但这部书绝不像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所说的那样是纯粹的政治宣传品,事实上,该书对南方社会的描绘是较为客观的,书中既有残暴的奴隶贩子海利和种植园主雷格里,也有洒脱随和的圣克莱亚和乔治·谢尔贝,并未将南方奴隶主一概模式化、妖魔化。
汤姆是全书塑造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他的悲剧性在于他性格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他忠厚诚实,能干勤奋,具有强烈的正义感,既得到原主人的赏识,也在黑奴中享有较高的威望。但他同时又笃信宗教,宗教的影响使他安于命运的摆布,对落在自己身上的不公、不义、不平采取不抵抗主义,刚正不阿与乐天安命这种不协调的混合性格注定他不能摆脱邪恶命运的拨弄。
小说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代表着斯陀夫人的最高文学成就。作者饱含感情的笔触和巨大的同情心赋予了作品极强的人道主义色彩和阅读张力。
1853年美国作家乔治·艾肯将其改编为话剧,在美国各地公演,盛况空前,经久不衰。小说后来被译成几十个国家的文字,并被改编成各种语言的剧本演出,对被压迫民族的觉醒产生过影响。小说对奴隶制血淋淋地控诉使之成为美国废奴文学不朽的丰碑。1981年,该书被列为“对改变世界有重要影响”的16部世界名著之一。
阅读建议
这部小说情节曲折,通俗易读,引人人胜,极具现实主义小说的批判力量。第11章乔治乔装西班牙人机智出逃写得妙趣横生,第40章汤姆为了保护自己的同伴惨遭毒打写得深切哀伤,有独到之处,均可作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