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员之死》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美国剧作家米勒(1915—)的成名作。剧本描述了威利·洛曼一辈子怀着幻想而未能实现,最后撞车身亡的悲惨命运。63岁的威利·洛曼为纽约一家公司当了34年的推销员,满以为可以勤劳致富,但工作一辈子也未能如愿,家境每况愈下,现在只能靠借债度日。大儿子比夫中学没毕业就出门谋生,在社会上混了一、二十年,结果一事无成,现在闲散在家。小儿子哈比与父亲同行,却又行为不正。威利的老伴林达劝两个儿子改邪归正,不要再刺激曾多次产生自杀念头的父亲,兄弟俩有所触动,商议由比夫到老同学那里借一万元,组织个橄榄球队出外推销体育用品,可是老同学反脸不认旧情。计划破产和失业,使威利再次在精神上受挫,与儿子发生冲突。儿子将自己碌碌无为的命运完全归咎于父亲灌输给他的幻想。老威利坐在厨房,自尊心受到伤害,但他仍抱幻想不放,依稀觉得在跟大哥争辩自己和儿子的前途。在神经错乱之中,他冲出大门,死于非命。
米勒在剧中成功地塑造出一个迷恋美国幻梦的牺牲品的可怜形象,以此揭穿了大战后在美国流行的“人人都能成功”的神话。男主人公威利·洛曼当了一辈子推销员,死到临头,还抱着戕害他的幻想不放。他以为成功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然而终身的信仰使他成了一个失败者。他年老体衰,老板取消他的固定薪金,只按推销商品的量付给佣金。为此,他还不得不瞒着妻子林达,常常向老邻居商人查莱借钱,来维持生计。他把自己的幻想灌输给两个儿子,结果他们也跟着父亲成了失败者。陷入这种绝境,老威利还不能认识自己的失败。儿子最后的劝慰和爱的表白反而被他看成是对他信仰的一种褒奖,因此他神志恍惚到以为幻想已传给了儿子,于是撞车身亡,他希冀这样一来,可以让他的保险金使儿子成为胜利者。作者笔下的威利·洛曼是一个心情复杂、自相矛盾、懦弱无能、麻木轻信的人物,这一形象集中反映了美国人在大战后那种怀疑、不安和不稳定感的心理状态。因此,剧本上演后产生了深远的社会效果。一家刊物甚至这样评论:这个剧本是一枚被巧妙地埋葬在美国精神大厦下的定时炸弹。
作者在该剧中运用表现主义手法,使威利精神恍惚时头脑中浮现的往事在舞台上再现,让往事和现实巧妙地穿插交织在一起。这是意识流表现手法在戏剧中的创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