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最令人难忘的场面是刘姥姥逛大观园,在普通的读者中,刘姥姥的大名几乎超过了宝、黛、钗,因为对宝、黛、钗等人,一般读者的喜爱是有选择的,有人喜欢黛玉,有人就讨厌黛玉;有人不喜欢宝钗,有人却很爱宝钗。至于宝玉,那就更不是人人都喜欢的了,也许有不少人十分讨厌他……而对于刘姥姥,却是老少皆宜,一般读者都感到这个人不错,有意思。
曹雪芹在贾母之外,又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老年妇女形象,给人留下了极生动活泼的印象,看过《红楼梦》的人,无论男女老少,几乎大家都欢喜她,像大观园的姑娘、奶奶们一样,大家都欢喜她有趣,是个“可人”。
第39到42回,洋洋两万几千字的文字,都是以刘姥姥为中心的。在第39回中,因湘云的螃蟹宴,先写刘姥姥的二进荣国府,如何因螃蟹宴而大发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阶级差异。将庄稼人的生活和王公贵戚的生活先作一概括的对比。再因别人向凤姐回话之际,引起贾母的注意,贾母正想找一个外面上年纪的人谈谈,以调剂那富贵奢华而又乏味的生活,便巧妙地把刘姥姥和贾母连结在一起了。水到渠成,贾母便请刘姥姥逛大观园,凤姐、鸳鸯又如何拉拢刘姥姥来讨贾母的欢心。一派繁华绮丽又笑话丛生的场景展开了。接着盛宴结束,姥姥又给凤姐女儿起名字等等,为若干回后的情节安排了伏笔。而游园结束,黛玉因画图说笑话,使这一繁华情节在结束之后,又添余韵,所以叫“雅谑补余音”。
第39回到第42回总名就可叫作“刘姥姥逛大观园”,比较通俗,也比较概括。从总的来看这四回书,细细赏析,大约可分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作者以村姥姥对照荣国府史太君,把荣国府赫赫扬扬的家世、妃子家的繁华和一个农村中芥豆之微的小户庄户人家,以对等的地位联系起来。前面刘姥姥一入荣国府时,凤姐接待了她,说是“朝廷还有三门穷亲戚”呢。这就是把《红楼梦》故事的社会意义扩大化了。《红楼梦》写了悲欢离合的故事,痴男怨女的爱情、繁华绮丽的贵戚生活……但它不只是爱情小说,也不只是专写豪门贵族生活的宫廷小说、贵族小说,它的意义要扩大到当时整个社会,应该说是社会小说。它写荣、宁二府内的种种生活,也写荣、宁二府外,依傍荣、宁二府生活的人的活动,也写了与荣宁二府无关的人的生活,文字各有多少繁简,但笔触所到是多方面的。写了大观园内的爱情悲剧,也写了大观园外的爱情悲剧。或者读者从大观园和荣国府,想到大观园外,荣国府外的世界,作者随时用里面的人的对话提醒读者注意到大观园外面、荣国府外面的社会生活。同时他还把外面的人请入荣国府、请入大观园以加强里外的社会联系。刘姥姥是一位极重要的客人。而这位客人又那样特殊,看来似乎与贾府不相称,但她却是来自农村、来自小户、来自社会,她的到来,使大观园再不是脱离社会时代的“太虚幻境”,而是实实在在的人间了。
这四回书写得那样繁华热闹,那么多的人,几乎大观园所有的人都出场了。但却只以刘姥姥为中心,在文学艺术的场景中,大观园的老太太、太太,奶奶、姑娘们,虽然尊贵,却都成了配角,一切的活动都是围绕着主角刘姥姥在展开了。
《红楼梦》中,刘姥姥是个关键人物。作者在前面所特别声明的,写荣国府那样复杂的故事正不知从何说起,忽而想起的“千里之外、芥豆之微”,“与荣府略有些瓜葛……倒还是个头绪”,总之,这是作者一开始就精心设计,着力表现的。目的何在,就是要扩大荣府与外界的联系,使之关系密切,从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和洋洋大观的刘姥姥逛大观园来看,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是与贾母旗鼓相当的重要人物,其社会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写刘姥姥,塑造这一人物,首先是和贾母对照来写,使一村一府、一贱一贵、一贫一富……两两相差悬殊的人物,而对照起来,又有许多共同点,相映成趣。刘姥姥一见贾母,便说“请老寿星安”,而贾母马上说:“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一下子便因互相的称谓,把二人的关系拉得十分亲近,两人的对话,极为得体,十分融洽。
《红楼梦》人物众多,男女老少,各种年龄、各种地位、各种处境、各种性格,要使人物形象活起来,生动感人,首先是在人物对话的准确、活泼。作者把刘姥姥和贾母对写,她们之间每一句对话,都值得读者很好地品味。
《红楼梦》很细致详尽地写了大观园的初秋景物,大观园所以迷人与刘姥姥逛大观园也是分不开。前面系统写到大观园,首先是宝玉题对额那一回,那是在春季,再是元妃省亲,那是正月十五日,花还未开,草还未绿,枝头粘的是绫绢假花。其次众姊妹进园之后,虽有不少篇幅写到大观园,但都是零星的、局部的,这次刘姥姥逛大观园完全不同,是贾母带了大家游览整个园子,有主有次,在新秋季节,各处游了一天。其景物一一展现在贾母和刘姥姥眼中,议论在口中,由她们所见所说,又感染了读者。读者仿佛和她们一样,一齐游览了大观园。
进园之后,先是在沁芳亭上四面观赏全园的景致,使人感到,沁芳亭虽不能把全园一览无余,但也是适宜于一进园子,四望全园景物的景点。接着先到潇湘馆,“翠竹夹路”,“苍苔布满”,刘姥姥误认作一位哥儿的书房,看窗上纱颜色旧了,大家议论窗纱……种种情趣,又与宝玉题对额时的潇湘馆大不相同,当时只是新建的一所房子,而今却已是黛玉住了很久的馆舍了,这就给人一种亲切的生活感,有一种气氛,感染读者了。其他如再到秋爽斋、蘅芜院、栊翠庵、花淑萝港等处,无一不是一派秋意,也无一不有所在馆舍的“主人”接待,生活气氛特别浓,这才是真正“大观园的气氛”,也只能是出现在《红楼梦》中的赏心乐事。其他在任何地方都是找不到的,现在有钱再盖一百座大观园,也只是空房架子罢了,又何能再现一分一厘“大观园的气氛”呢?
这四回书中所写的人物形象,以刘姥姥为中心所展现的各种画面,每一个人在不同场合的音容笑貌,作者笔触所到之处,无一不使读者叹为观止,每个人的神情都在读者眼前身边,仿佛读者也参与其会。
总之这四回书是曹雪芹所写前八十回中极为精彩的情节之一,需要读者反复阅读,仔细品味,才能逐渐深入,一次比一次更感到它的精彩,感受到它巨大的艺术魅力。此文略作赏析,也还只是说点皮毛,挂一漏万。真要感到它的好处,还要靠读者自己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