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力: 男,现年二十五岁,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二十岁开始发表作品,已发表小说二十余篇。该同志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拟提升为文艺科科长。
人事处
一九五八年七月
是个好苗子,应加强培养,放到基层锻炼一个时期再看。
文化局党组
一九五八年八月
2 李力: 男,现年三十一岁,大学毕业后分到文化局工作,一九五九年春下放到机械厂。到厂后除完成本职工作外,又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并培养了一批业余作者,有较强的业务水平和组织能力,拟提升为厂文化科科长。
人事处
一九六四年九月
该同志虽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但对政治学习抓的还不紧,知识分子味太浓,应再考验一段时间。
厂党委
一九六四年十月
3 李力: 男,现年四十六岁,五十年代毕业于北大。毕业后在机关和工厂从事文化工作。“文革”时被打成反革命。一九七八年冤案被平反,根据本人要求,回到机械厂技校从事语文教学工作。鉴于本人发表过大量文艺作品,有这方面的专长,拟担任《职工文艺》主编。
人事处
一九七九年二月
该同志业务水平不错,可惜还不是党员,作为党所领导的文艺刊物,主编不是党员不适宜。
厂党委
一九七九年三月
4 李力: 男,现年五十三岁,大学文化,一九八二年入党。三十多年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始终对党充满信念,并写过不少有影响的文艺作品,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组织能力……建议调到文化局任副局长。
文化局党组
一九八四年四月
该同志的确是个人才,但根据当前对干部年轻化的要求,年龄已过线,不宜进领导班子。
组织部
一九八四年六月
选自《小说界》1986年第2期
【赏析】 这篇小说,一方面概括了一个人长达二十六年的经历,一方面表现了组织上对他的看法和评价。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平行发展。如果采用“正面攻坚”的方式描写,可以写成一部长篇小说。但是,《提升报告》不是立足于生活原来的样子进行艺术创造的,而是从浩瀚的生活海洋中,摄取个别的“镜头”,然后将“镜头”按照一定的顺序连缀起来,让人思索“镜头”以及各“镜头”之间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可以说,“镜头连缀” 式是这篇小说在艺术表现上的一大特点。
这种表现方式成功与否,在于“镜头”是否连贯且意象丰富。这篇小说以对李力怎样评价和使用为线索,将四个镜头连缀在一起,反映了当今选拔干部制度所存在的弊端。情节单纯,一以贯之。作者还采用正反相映的方式,使“镜头”的含蕴丰富。
在第一个“镜头”中,人事处按照李力的学历、年龄、专长、能力,拟提升他为文艺科科长。每一个具有正常分析判断能力的人,都会认为这样的提升报告是适宜的。可是文化局党组的批示却抽象肯定,具体否定,反映了对使用知识分子不放心的心理。但是比较而言,这一“批示”还不算太过分,因为它同人事处的报告还没有大的分歧。第二个“镜头” 便有所不同。人事处的报告明明肯定了李力在基层锻炼的成绩,按理他当科长已经够格。可是厂党委却来了个“虽……但……” 的转折,又重新增加了两条“罪状”。这在实际上等于宣判了李力的政治“死刑”。李力哪里还有提升的希望呢? 看来,他的“华盖运”是“交定”了。果然,在第三个“镜头”中,人事处的报告便证明了这一点。李力及其遭遇,不但值得同情,更值得人们尊敬。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表现,不是有力地证明了他在政治思想上已经具备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条件了吗? 可是厂党委在1979年的批示中,竟只承认其“业务水平不错”,而对其政治上的表现,显然还没有作出正确的评价。从这里,我们深深感受到“左” 的余毒依然在一些党的干部头脑中阴魂不散。在第四个“镜头”中,李力虽然没有进入“副局长”的领导班子,但是上、下两级组织的评价,毕竟趋于一致,实事求是了,这是值得庆贺的。
一般说来,“小”只有在“阔”的社会及历史背景前面展开,并作深入开掘,才能见其“大”。可是在这篇小说中,背景是作为“空白”处理的。但是我们透过具体的“时间”和“报告”与“批示”之间的 “反差”,作为从这个年代的“过来人”,是不难以回忆、联想来“填补”背景“空白”的。因此,这并不是小说的缺点,而是其简洁之处。当然,更为年轻的读者,如果又缺乏应有的历史知识,读这篇小说恐怕便难以引起“共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