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曾把孩子的家庭教师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请到我的办公室来。需要结算一下工钱。
我对她说:“请坐,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让我们算算工钱吧。您也许要用钱,你太拘泥礼节,自己是不肯开口的……呶……我们和您讲妥,每月三十卢布……”
“四十卢布……”
“不,三十……我这里有记载,我一向按三十付教师的工资的……呶,您呆了两月……”
“两月零五天……”
“整两月……我这里是这样记的。这就是说,应付您六十卢布……扣除九个星期日……实际上星期日您是不和柯里雅一块儿学习的,只不过游玩……还有三个节日……”
尤里娅·瓦西里耶夫娜骤然涨红了脸,牵动着衣襟,但一语不发……
“三个节日一并扣除,应扣十二卢布……柯里雅有病四天没学习……你只和瓦里雅一人学习……你牙痛三天,我内人准您午饭后歇假……十二加七得十九,扣除……还剩……嗯……四十一卢布。对吧?”
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两眼发红,并且满眶湿润。下巴在颤抖。她神经质地咳嗽起来,擤了擤鼻涕,但——一语不发!
“新年底,您打碎一个带底碟的配套茶杯。扣除二卢布……按理茶杯的价钱还高,它是传家之宝……上帝保佑您,我们的财产到处丢失! 而后哪, 由于您的疏忽,柯里雅爬树撕破礼服……扣除十卢布……女仆盗走瓦里雅皮鞋一双, 也是出于您玩忽职守,您应对一切负责,您是拿工资的嘛,所以,也就是说,再扣除五卢布……一月九日您从我这里支取了九卢布……”
“我没支过!”尤里雅·瓦西里耶夫娜嗫嚅着。
“可我这里有记载!”
“呶……那就算这样,也行。”
“四十一减二十七净得十四。”
两眼充满泪水,长而修美的小鼻子渗着汗珠。令人怜悯的小姑娘啊!
她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有一次我只从您夫人那里支取了三卢布……再没支过……”
“是吗?这么说,我这里漏记了! 从十四卢布再扣除……呐,这是您的钱,最可爱的姑娘! 三卢布……三卢布……又三卢布……一卢布再加一卢布……请收下吧!”
我把十一卢布递给了她……她接过去,喃喃地说:
“merci(法语:‘谢谢’)。”
我一跃而起,开始在屋内踱来踱去。憎恶使我不安起来。
“为什么‘谢谢’?”我问。
“为了给钱……”
“可是我洗劫了你,鬼晓得,这是抢劫! 实际上我偷了你的钱,为什么还说: ‘谢谢’?”
“在别处,根本一文不给。”
“不给?怪啦! 我和您开玩笑,对您的教训是太残酷了……我要把您应得的八十卢布如数付给您! 呐,事先已给您装好在信封里了!可是何至于这样快怏不快呢?为什么不抗议?为什么沉默不语?难道生在这个世界口笨嘴拙行吗?难道可以这样软弱吗?”
她苦笑了一下,而我却从她脸上的神态看出了一答案,这就是 “可以”。
我请她对我的残酷教训给予宽恕,接着把使她大为惊奇的八十卢布递给了她。她羞怯地点了一下数就走出去了……
我看着她的背影,沉思着:
“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
(侯存治 于鹏飞 译)
选自《读者文摘》1984年1期
【赏析】 专制培植奴性,奴性助长专制。农奴后代的契诃夫,自小就憎恨奴性,并决心要在自己身上把 “奴性一点一滴地挤出去”。而对这《柔弱的人》的主人公,在“残酷”的“抢劫”下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家庭女教师,他“憎恶”得不免愤怒起来。
这种愤怒情绪主要流露于强凌弱的“抢劫”的不断加码上,使弱者的奴性不断强化而令人憎恶。女教师的东家看她柔弱可欺,有意违约把月薪四十卢布说成三十卢布,把两月零五天说成整两月;还要扣除九个星期日和三个节日,两个孩子中一个有病便扣四天,因牙痛而让她歇三个半天也要扣钱,孩子打碎一个茶杯的钱,爬树撕破礼服的钱,以及女仆盗走孩子皮鞋的钱;还要撒谎说她已支取九卢布,如此等等,八十卢布的报酬只剩下十一卢布!而她竟然“一语不发”,接过这点钱还喃喃道谢!
这时,情势来个180度的大转弯。东家 “我” 一跃而起,在办公室里踱来踱去,愤懑不平地对她发出一连串的责问:“我洗劫了你”,“偷了你的钱”,“为什么还说‘谢谢’?”“为什么不抗议?”“为什么沉默不语?” “难道可以这样软弱吗?”……显然,这位“我”是作者的化身。但是,作者是冲着这位家庭教师发怒吗?他这一连串的反诘和呵斥,乖巧而有力地表达了那个时代俄国志士仁人的愤怒心绪。
当时专制政府利用民意党人刺杀沙皇事件,不仅大肆搜捕革命党人,而且加强镇压民主运动。在这乌云压城的白色恐怖里,“有权势的强者”专横跋扈,伪君子、胆小鬼动摇变节,奸佞小人助纣为虐。正在莫斯科大学念书的契诃夫,年仅23岁,虽然攻读医学,喜好文学,并未投身政治活动,却向往自由民主,关心时事,热爱人民,“痛恨以一切形式出现的虚伪和暴力”。他眼见有权势者的恶意暴行,弱者的忍辱偷生,能不愤激难抑? 通过女教师的嘴, 他进一步指出: 还有更卑鄙更残酷的,“在别处,根 本一文不给。”因此,“为什么不抗议?”这憎恶和愤怒的呵斥,主要是针对“这个世界上”普遍存在着这类“有权势的强者”的,同时也是针对这类“柔弱的人”的奴性的。
作者对这一个“柔弱的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既蕴含着对这一类人的憎恶和愤怒,因而借她进行“残酷教训”;同时又满怀同情,暗自感叹“令人怜悯的小姑娘啊!” 声明那是“开玩笑”,改称“你”为“您”,请她对“我的残酷教训给予宽恕”。但结尾又严正指出,不抗议,沉默不语,会使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如此轻而易举”。作者对这一类人的感情,正如鲁迅所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英国小说理论家卢伯克在他的经典之作《小说技巧》中说,叙述法和戏剧法是写小说的两种基本创作技巧。所谓戏剧法,就是描写场景,运用对话,表现奇巧变幻的冲突。契诃夫是擅长戏剧法写小说的,喜爱戏剧性题材和把题材戏剧化。在《契诃夫文集》里,有不少短篇以“一场小戏”作为副题。但是,就这短篇而论,他之所以写此“小戏”,好似鲁迅当年的“怒向刀丛觅小诗”,是为了表示愤怒的抗议。
这篇一千二百字的小小说,只写了两人对话的小场景。当“柔弱的人”面对“抢劫”一再忍让,却使读者愤激冲动的时候,陡转突变,读者的激愤为扮演“抢劫者”的“我”所宣泄。小说叙述人“我”好似边导演边串演,但假戏真做,真挚深切地表现出愤怒情绪。它戏味儿极浓,富有诱惑读者并发人深思的魅力。这场小戏,其表层是近乎恶作剧的闹剧; 但稍加思索,不难发觉其涵意深广,作者面对残酷的时代,匠心独运地发出了强烈的抗议。这是一出“哀民生之多艰”和揭示“哀莫大于心死”的严肃剧,也可以说是如高尔基回忆契诃夫时所说的,它的内涵是 “隐藏在日常生活的厚层下面”的悲剧。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