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刘禹锡
镜之工列十镜于贾奁。发奁而视,其一皎如,其九雾如。或曰:“良楛之不侔甚矣!”工解颐谢曰:“非不能尽良也。盖贾之意,唯售是念。今夫来市者,必历鉴周睐,求与己宜。彼皎者不能隐芒杪之瑕,非美容不合是用,什一其数也。”
——《刘梦得文集》
〔注释〕 贾奁(gǔ lián):贾,坐商,此指店铺。奁,镜匣。 发:启,开。 良楛(kǔ):优劣。楛:粗劣不精致。侔:相称。 解颐:开颜作笑。 芒杪之瑕:微小的缺陷。 什一:十分之一。
〔赏析〕《昏镜词》是一首五言古诗。诗人有感于世人“陋容多自欺”的普遍现象,深刻讽刺了“非适乃为轻”的丑恶心态。诗写得鞭辟入里,锋芒尽露。而作为这首诗的序言则不同,它含而不露,讽托幽远,是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的寓言小品。
镜工卖的镜子,十面就有九面是昏镜,只有一面是明镜。这确是一件反常的怪事。究其原因,是因为买镜的人多有缺陷而又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缺陷,明镜不能掩瑕藏拙,不合乎买镜人的要求,因此就没有市场;相反,那藏陋掩瑕的昏镜就走俏了。
昏镜得势,明镜滞销,这种奇怪的现象,并非发生在商品市场,而显然存在于人类社会。在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臣是君的一面镜子,所谓以人为镜,可以正得失,是也。由于魏征能及时指出唐太宗的得失,所以魏征死后,唐太宗深为惋惜地说:“朕失一镜矣。”魏征不失为唐太宗治国的一面明镜。但是,假如唐太宗不能接受那些逆耳的忠言,而只希望听到赞颂之辞,那么他是不会重用魏征这面明镜的。如果君王一味地“求与己宜”,只求适合自己的意愿,就必定只会宝爱藏陋掩瑕的昏镜,即那些阿谀逢承、溜须拍马的佞臣;也必定容不了“不能隐芒杪之瑕”的明镜,也就是那些针砭时弊。指陈君恶的诤臣。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总会有自己的过错,这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类尤其是君王不能正视自己的过错与缺陷。纵览历史,封建帝王能如唐太宗之从善如流者实在是凤毛麟角,自然昏镜得宠、佞臣当道的时候多,这就注定了诤臣失势明镜沦落的命运。刘禹锡的一生,正是由于锋芒尽露,不能隐芒杪之瑕而数遭贬谪。这篇序言及其诗,如同他的其他许多诗文一样,是投向弄权使奸人物的匕首,是对自己不为时容、落魄无聊命运的历史性思考,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
这篇序关乎宏旨,却出之浅近。人们照镜买镜,往往并不去测定镜子的逼真程度,倒真是“历鉴周睐,求与己宜”的,作者正于此处抓住了人们普遍的自欺心态,所以一经点出,就令人豁然开朗,顿时彻悟。作者又设想镜工故意使镜雾状朦胧,迎合人们的自欺心理而欺人,这就使题旨迫近了社会人生,揭示了自欺的愚蠢有如掩耳盗铃,害己害人,因而更发人深思、警策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