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冯翊子《方竹拄杖》原文及鉴赏

  〔五代〕冯翊子

  太尉朱崖公两出镇于浙右,前任罢日游甘露寺,因访别于老僧院公曰:“弟子奉诏西行,祗别和尚。”老僧者熟于祗接,至于谈话多空教所长,不甚对以他事。由是公怜而敬之。煮茗既终,将欲辞去。公曰:“昔日有遗筇杖竹一条,聊与师赠别。”亟令取之,须臾而至。其杖虽竹而方,所持向上,节眼须牙四面对出,天生可爱。且朱崖所宝之物即可知也。别后不数岁再领朱方,居三日,复因到院,问前时拄杖何在。曰:“至今宝之。”公请出观之,则老僧规圆而漆之矣。公嗟叹再弥日,自此不复目其僧矣。太尉多蓄古远之物,云是大宛国人所遗竹,唯此一茎而方者也。

  ——《桂苑丛谈》

  〔赏析〕记得先前曾看到过一个寓言,大意是一位珠宝商人偶经村夫农舍,看到屋檐下挂着一柄尘封的旧破伞。他驻足端详一番,似有所发现,并愿以高价收购;可是身边没有带够钱,言明翌日来取。谁知第二天再来,那伞竟面目全非,买主翻悔而去。原来农家主觉得满伞尘埃高价出售过意不去,便拿来洗涤干净。结果弄巧反成拙,把藏在伞里的一只含珠的蜘蛛赶跑了。

  《方竹拄杖》所记与这则寓言有点近似,但寓意迥异,那位农家主的弄巧成拙,是出于朴实的良知,人们惜其失之交臂。而老僧人把稀有的古远之物方竹拄杖削圆并涂上油漆,使珍贵的文物变成一文不值的俗物,却是由于附庸风雅的无知,作者笑他俗不可耐。后者借喻自然,不露痕迹地道出一种古今中外无处不有的芸芸众生相,寓意更深。

  弄巧成拙的附庸风雅,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兴许可以叫做出洋相罢。不过有的洋相倒是当真的,出了洋相还洋洋自得,——那是无知帮倒忙,可就是自作孽了。如今有种时髦的风尚,唯“洋”是宠,趋“洋”若鹜,恐怕也算得上新兴的附庸风雅。风雅不坏,问题在附庸;雅过头则俗,不可耐便拙。我在上海的通衢大道上,曾见到一位窈窕淑女,上身裹紧一件入时的“T恤”招摇过市,胸前赫然印上个夺目的洋文:naughty boy(顽童),不禁使人愕然失色,为之瞠目。这件T恤如果穿在男孩子身上,倒不失为天真;女孩子穿,就大谬不然。因为西方人习惯把“下流的女人”、“妓女”称作naughty boy。不过这是无知出的洋相,情有可原就是了。

  附庸风雅之所以会弄巧反拙,因为它往往雅得这样俗而又自作多情。这大约就是《方竹拄杖》给予的某种启发和联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冯翊子《方竹拄杖》原文及鉴赏  拄杖  拄杖词条  鉴赏  鉴赏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