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潘漠华诗歌《撒却》原文及赏析

《撒却·潘漠华》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凉风抹过水面,

划船的老人低着头儿想了。

流着泪儿,

尽力掉着桨儿,

水花四溅起,

他撒却他底悲哀了!

 坐在磐石上浣衣的少妇,

依稀看着溪岸柳丝底影,

伊停着工作哭了。

忽又快手地举起木杵,

尽力捣那情哥底布衫,

水花四溅起,

伊也撒却伊底悲哀了!

 颓唐的青年,

让年轻的姑娘只管斟着酒,

一杯一杯地尽情地饮了。

饮到面红耳热的醉时,

就伏在那人儿底肩上,

呜呜咽咽大哭一场,

他也撒却他底悲哀了!

 

——杭州,1922,3,8——

 

 

朱自清说潘漠华的诗“最是凄苦,不胜掩抑之至。”确实,他是“歌哭在湖畔”的,他的诗离不开眼泪和悲哀。在写《撒却》的前四天,也即1922年3月4日,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悲哀轻烟似的来了”,“悲哀轻烟似的去了”。六天以后,他又写道:母亲、姐姐、哥哥底悲苦,“结成一个缜密的悲苦的网,将我整个网着在那儿了!”这大约是20年代初青年们共有的一种苦闷吧。因为那是怎样的一个凄风苦雨的年月啊! 所以潘诗的凄苦的诗风也是一种时代的烙印。

《撒却》写了三个人儿,都希冀“撒却”他们的悲哀。但就像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是忘不掉的一样,想“撒却”的悲哀恰恰正是撒不掉的,悲哀是过于沉重了。

一个划船的老人,一个浣衣的少妇,一个颓唐的青年,简直就构成了现实人生。他们都为同一种悲凉的气氛所笼罩,染上了同一种感情的色调。但在这统一的画面中,三个人又各自构成自己相对独立的画面,恰如三个特写的镜头,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了各自不同的悬念。老人低着头想什么呢?他为什么要流泪呢?他在想那逝去的岁月吗?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的忧患和辛酸吗?少妇虽然依稀看着柳影,可她的心飞向了哪儿?她又为什么哭?……如此等等,诗人描绘了这一切,却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的问号。这就不能不使我们鼓起想象的翅膀,诗的丰富的意蕴随着我们的想象和思绪的飞驰而不断延伸。特别有意思的是,短短的诗句,三个特写镜头,却都带有情节性,而且一波三折。如浣衣的少妇,始则看着溪边的柳影,继而停下工作哭了,忽然又快手地捣起情哥的布衫来,这动作的变化,不正是心理的波澜的表现吗?诗人没有直接写他们的心理,但我们通过他们的动作能够揣摸他们内心微妙的变化,乃至我们的心情也随之而起伏转折,回旋激荡。这正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也是这首诗的魅力之所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潘漠华诗歌《撒却》原文及赏析  赏析  赏析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诗歌  诗歌词条